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精神的守望与自我的寓言:电影中的人文精神构建
范文 刘镒
摘 要:“镜子阶段”“ISR”三界域说是拉康“镜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拓展和延伸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模式和内涵,为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将以影像和精神分析相结合,探讨精神分析对电影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精神分析;镜像;身份认同;自我建构;人格重构
拉康“镜像阶段”理论认为幼儿要经历“一次同化”阶段才能完成自我与客体世界的分离,这个阶段大概从婴儿出生到一岁半的时期。而后“ISR”三界域说,开启了此理论的广阔地域之门。拉康的三界论是重要的核心理论,是对镜像理论的再发展和完善,“I”即想象界(immaginary)、“S”即象征界(symbolic)、“R”即现实界(real)。其与电影影像产生了意味深长的互动效应,且回归“人”的主体,启发人探讨、接受和重构自我。
1 影像维度下他者身份认同与自我建构
1.1 空无主体与他者化认同
“他者永远是自我的他者”,“自我的认同总是借助于他者,自我是在与他者的关系中被构建的”,“自我即他者。”①当人类进入语言的范畴以后,我们与他者发生交互,在对他者身份有所认同后不断重构自我。主体在形成的表象之下,反射到他者身上后才有可能意识到自我主体的空无。这是自我与他者的混淆,也是镜像阶段的悲剧性所在。影片《情书》中,博子始终在和她的镜像对话,无法实现物理意义上的对话。她们互为回声和倒影,也就使得在青春偶像剧的表象下,实则是一个充满痛楚的青春片叙述。影片采用了置换与传递的艺术手法,博子关于自己少年时代的回忆,以及客观社会存在与虚幻非现实的交叉表达让人产生似是而非的幻觉。虚幻的美是建立在虚幻自我和内在的世界统一的基础之上。主体和环境之间存在有一种镜像自我的间离,主体人物沉浸在非现实景象中,无论在哪种对照阐释中,这种爱恋都是镜像的。
1.2 主体消减与他者融合
拉康认为,“人的主体性即人格的对立只能在主體间的关系中建立,脱离主体间的关系,任何身份认同都是一种疯狂。”主体是作为一种想象的认同而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你所认为的自我,实际上是通过与自身之外的他者不断交互融合所构建的“自我”。我们对身份构建的焦虑与被动,在成长历程中显现出来。人们相互之间的共同感逐渐削弱,却又稀里糊涂地受之影响。《少女哪吒》、《黑处有什么》、《七月与安生》、《左耳》等都采用了双主体叙事结构,两位女主角的友谊成为镜像结构中他者身份认同和自我建构的有效途径,也是最巧妙的切入点。曲靖受张雪之邀一起涂指甲油、烫头发,构建女性特征;七月与安生的生命轨迹完全互换;王晓冰的家庭创伤由李小路抚慰;乖学生李珥无时无刻不想成为不良少女黎吧啦……这些鲜明独特的女孩子在通往自我意识的边疆之前,正视某种权利的缺席,也就在消减自我的归途中意料般地与他人达成融合。
2 镜式反应下观影者的双重认同机制
让路易博德里认为,“银幕犹如镜子可以让人短时的从现实世界走向梦境,电影声画影像系统打造出了一个犹如梦境的世界,其中的人物和景物在受众的凝视中具有强烈的心理感应效应,观众与银幕形象、摄像机与人的眼睛具有同一性。”观众认同银幕内容和摄像机摄录银幕要表现的内容相互统一,在移植和装饰的作用下,观众的窥视欲得以冠冕堂皇的满足,被压抑的潜意识心理得到宣泄。《爱情短片》、《登堂入室》把人这一主体放置在道德困境和伦理选择中,片中既有“偷窥”,也涉及“观淫”。奇怪的是,我们并不反感,甚至对他们投入关切同情,在此过程中看到自身的罪恶,继而对罪恶产生迷惑。我们认同设置闹钟起身偷窥女性的男孩,这是天真和经验的斗争,是精神和肉体的斗争,是原始不加雕琢的爱。我们在观影过程中实实在在地进入世外桃源,在这里以另一种身份和社会角色存活,大胆地表现对性和情的渴望。
3 镜像映照下主体自我追寻的破灭
在拉康象征秩序中,人总是不断地在重复着“镜像阶段”的过程。我们不断地经历认同镜像、发现误认、镜像破裂、走出镜像的循环。然而有种悲剧,就是在主体自我追寻的路上并不一帆风顺,甚至最终破灭,留下永久的印记。《裂缝》的游泳队少女对教练G小姐有着不可置信的崇拜,迷恋她,讨好她。她们中有的人家庭破碎,被人抛弃;有的人忍受着贫困的耻辱无处发泄。可以说,每个女孩的生活状态中都有缺口,而女孩们的游泳教练G小姐,本来是她们私下认为的“精神领袖”,她们热爱G小姐,如同热爱自己渴望高飞的梦想。可G小姐的博学多识不过是种伪装,包括她的“社交恐怖症”,将一个外表强悍风光、内在软弱阴险的形象强调出来。她的异装癖足以看出她在试图扮演一个男性启蒙者的角色,她是在高高的围墙内虚构的男性力量,这也是女孩们毫无理智跟在她身后的原因,也就是说女孩们引以为标准的他者,自身存在严重的缺陷,这也预示着结局的
可悲。
4 主体视域下人格重构与自我更新
《爱德华大夫》讲述通过精神分析疗法对主体进行治愈的故事。约翰对于条纹的恐惧、记忆的丧失无不表现出童年的伤痛,因此他急于借助新的身份融入社会。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精神分析疗法对人的决定性意义,即便痛苦,也有希望柳暗花明。这对约翰来讲何尝不是种重生呢?《花容月貌》通过精神分析可发掘面具下最隐秘的人格。Lea的家庭可以算得上中产阶级及以上,她大可不必为了零花钱出卖身体。平日里她是个中学生,暗地里换上母亲的真丝衬衫出入高档酒店,镜头也并非色情,相反更加柔情蜜意。踏入灰色地带的她,在6095房间成为George亲情联系的一个符号。一次错误后,事情败露。影片没有交代Lea之后的人生要怎样安排,她冷冰冰的神秘感想要说明,一切人格的构建都在自己的把控中。
5 结语
精神分析就是对人的主体历史的重构,它启发人重新拾起人格的碎片和内部散落的棋子,对人整个精神历史进行梳理,达到直面症状,重构人格的自我。自我剖析逐渐将从自动或偶然发生变为主动追求,再到影像的兀自游走,慢慢有自己的轨道,达成“我为我是”的真实。精神分析的渗入,与电影影像产生意味深长的互动效应,最终回归到“人”的主体,启发人探讨自我、接受自我、重构自我。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对人和事逐渐生发出包容。理解自己、确认自身的主体性,从而和自己的症状有一种平衡的关系。
注释
①福原泰平,王小峰,李濯凡译.拉康镜像阶段[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3.
参考文献
[1]曾景婷.“镜像理论”关照下影像维度的他者认同与自我重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2]弗洛伊德.赖其万,符传孝译.梦的解析[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6.
[3]拉康,褚孝泉译.拉康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2001.
[4]冯美.成长中的“他者”与言说主体之间的构建关系探析[J].东南传播,2013.
[5]阎瑾.从镜像关系看银幕心理[J].电影文学,2018.
[6]宋学玲.从自我主体分裂到身份认同[J].艺术科技.
[7]邵文硕.拉康镜像理论的理论来源及其理论构建[J].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
[8]李慧.浅析拉康镜像理论的来源及建构[J].现代语文,2015.
[9]白惠元.哪吒之死:镜像、幻想与缝合[J].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2017.
[10]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5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