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时代彭水县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选择 |
范文 | 曾群芳 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之美,不仅是好山好水,更应有文化之振兴、心灵之润泽。彭水将在“铸魂强根”上精准发力,大力营造新时代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1 新时代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大意义 实现乡村建设主体的全面健康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本质要求;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只有不断提升农民自身素质和能力,才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以乡村文化振兴为抓手,才能更好、更快、更高效地推动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繁荣振兴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文化繁荣振兴,直接关系到整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进程。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重要支撑和重要动力。乡村文化兴则乡村兴,乡村文化强则农民强;没有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甚或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必将有效提升农民思想境界,提振农民精气神,提高农民生产生活价值,实现中国农民的品格重塑和中国农村的和谐稳定,推动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 新时代彭水县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存在的问题 2.1 乡村社会主体文化自信缺失,乡村文化发展缺乏“生命力” 彭水县大多数偏远山区、乡村地区,由于交通、场地、经费等限制,文化产品、活动输入困难,存在文化活动总量偏少、形式单一等问题,文化产品供不应求,无法在乡村形成相应的文化氛围。部分偏远乡村,由于人口稀少、文化设施和人才缺乏等原因,文化活动无法自产,只能“全靠送”,由县级文化单位组织配送文化活动,村民有什么文化活动就参加什么文化活动,文化产品缺口仍然很大,不能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且缺乏自主选择文化活动的条件和平台,乡村文化发展空间有限,制约文化血液流动,文化活动常被当成是“盛事”,而不是“常态”, 严重制约着彭水乡村文化振兴的创新和突破,导致乡村文化振兴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 2.2 文化人才队伍匮乏,部分工作队伍素质不高 近年来,由于读书人离开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农村精英资源流失,导致彭水县很多乡镇出现人才“空心化”、文化“空心化”。由于彭水农村的基础条件比较薄弱,待遇难以落实,许多文化工作者纷纷上调,不仅如此,就连当地民间艺人也因为生活所迫纷纷改行,人才队伍的流失以及后备人才队伍的不足,这对于农村基层文化的建设不斥于雪上加霜。主导农村节日文化建设的文化能人缺乏情况严重。在部分农村,有兴趣参与农村文化活动的村民数量相对较多,但由于大多数农民没有相应的技能,同时又没有能够对农民进行组织和培训的农村文化能人,导致农村组织活动很难开展。搞好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文化管理干部的不懈努力。然而,由于政府不够重视,文化经费不足,在文化建设方面,缺少专职的文化管理干部,导致彭水县很多乡村的文化建设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缺少科学规划和有效的指导。 2.3 传统民俗遗失,文化振兴后继无力 传统民俗是乡村特有的文化遗产,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民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反映了当时的风土人情,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其承载着村民的精神归宿和身份认同,人们在传统民俗中能找到自身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的盛行,人们关注于金钱和利益,传统的生产方式、习俗、礼仪、艺术等文化形式,正在逐步淡出历史舞台或是被新型文化所替代,导致传统民俗的生存空间急剧缩小。尤其是近年来彭水县随着大量劳动力的外流,农村空巢化突显,其实质是农村成人的集体缺席,加深了农村的民俗危机。 3 新时代彭水县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选择 3.1 坚定乡村文化自信,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振兴。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首先要有坚定的乡村文化自信,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生命家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只要农民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对自己的乡村文化有自豪感,通过乡村文化来提升和满足农民生活质量及精神需求,从而使他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得到提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建设,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充实农民心灵和头脑。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宣传教育农民要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文化共建、共管、共享的建设中去,提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与创新意识,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3.2 重塑乡贤文化,着力培养新时代农民 人才振兴是保证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源泉。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建设,聚人气、能传承、有后劲,是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乃至整个乡村振兴的一个关键。集聚人才,重塑乡贤文化,有助于乡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建设,重建乡村知识阶层,培育精英资源,充实精英力量。以乡愁为纽带,广泛凝聚乡贤力量,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鼓励品德才学出众、在外经商、退休干部和外来投资创业代表等新乡贤回乡创业、发展,激发乡贤组织活力,以自己的经验、学识、技艺等参与乡村振兴和文化建设。近年来,彭水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和回乡创业的农民工越来越多,通过在家门口创业增收致富,为彭水县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的活力。重塑乡贤文化,以其文化道德力量教化乡民、反哺故土,重构乡村传统文化,引领乡村文化新风尚。 3.3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确保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因地制宜推进民族民俗文化发展行动、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农耕文化体验基地建设。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着力推动乡村文化与旅游、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开展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等。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乡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镇室内固定放映厅、综合档案室建设。 3.4 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打造村民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 因地制宜,深入挖掘本地乡村文化特色内涵,依托乡村传统文化、非遗项目、红色文化等,建立非遗项目传承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等,同时融入新时代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文化,打造一个有着村民自己“乡村魂”的特色文化品牌,通过旅游这个载体传播出去,使乡村充满生机和活力,来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實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特色传统文化反哺乡村,走乡村文化振兴之路。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彭水县推出了一系列文化品牌。这些品牌,推动了彭水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为乡村振兴厚植了文化内涵。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