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板底乡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性研究
范文 高必美 罗晓芬 安永
摘 要:贵州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研究数不甚数,但是对黔西北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研究甚少,尤其是对彝族文化方面的研究。板底乡板底村是国家民委、教育部联合授予的“首批全国7个双语和谐乡村之一”,本乡中心小学是省级民族文化进校园项目学校,研究其当地的民族文化进校园具有重要意义。是本文以板底乡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性为主题,从当地的民族文化背景入手,阐述当地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现状和重要性,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方法。
关键词:板底乡;民族文化进校园;现状及重要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学2018年研究生创新项目“贵州威宁板底乡民族文化进校园调查研究”资助(项目编号:CX2018SP223)。
1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发展背景
根据板底乡2017年的政府官方统计数据:全乡8个行政村、70个自管委,境内居住着彝、汉、苗、白、穿青等民族4183户18193人,其中农业人口17724人,占总人口的97.42%;少数民族人口12018人,占总人口的66.06%,其中彝族人口11505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5.73%,从2011年平均每年增长545年(2011年3238户4378人)。
板底乡民风淳朴,民族民间文化历史悠久,原始古朴,绚丽多彩,底蕴浓厚,是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艺术节目傩戏“撮泰吉”(变人戏)的发源地。流传在当地的许多原生态彝族民间文化有彝族民歌阿买啃(出嫁歌)、乐外(娶妻歌)、情歌、生产劳动歌、儿歌;传统乐器有月琴、唢呐;彝族舞蹈有“啃豪本”(铃铛舞)、“酒礼舞”、“撒麻舞”、“点荞舞”、“阿西里西”等。其中“撮泰吉”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英国、法国、日本等国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省内外专家学者曾多次前来参观、考察、采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民歌“阿西里西”曾被选作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开场曲。板底乡2011年被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组委会授予“贵州30个最具魅力民族村寨”称号;2013年被国家民委、省民委联合授予“民族特色村寨”称号;2013年7月30日板底乡成功举办“毕节市第七届旅发大会威宁县板底乡分会场”演出活动,推出“彝族特色风情晚宴”,深受各位来宾青睐;2014年被国家民委授予“民族特色村寨”称号,被贵州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贵州省卫生乡”称号;2014年7月20日彝族年活动得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直播,板底乡彝族风情旅游在国内外得到极大宣传;2015年8月8日,板底乡成功举办中国(贵州)“撮泰吉”旅游文化艺术节暨中国傩文化学术研讨会;板底乡2015年度彝族“火把节”,海内外傩文化专家学者600余名齐聚板底,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的影响力推上了世界的高度。2015年被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委统战部、贵州省民宗委联合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乡镇”称号,2016年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国家级卫生乡镇”称号,2017年被国家民委、教育部联合授予“首批全国7个双语和谐乡村之一”荣誉称号。
2 民族文化进校园现状及重要性
目前,板底乡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以小学为主中学为辅的发展模式,板底中小学的民族文化进校园和双语和谐建设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与板底乡的这些特色之间、板底小学的发展历史与当地的民族文化发展之间都是相互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板底中学的民族文化进校园主要体现在让学生参与民族文化艺术节、火把节、彝族年等活动的演出。而本乡的民族文化进校园重点体现在中心小学成系统的双语教育和民族大课间活动。
2.1 板底乡中心小学民族文化进校园发展概况
研究板底板底乡中心小学的民族文化进校园可从1906年的教会办学时期开始,当时虽然没有系统的民族文化教学体制,但在教会活动中完全能体现。当时的教会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只有双语教学模式,这也是因为教会的特殊交规教义有关。而板底乡中心小学成系统的民族文化进校园也在1984年就开始启动。根据上级有关部门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除了平时贵州省统一开设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课程外板底小学重开设彝语课,课本由毕节地区民宗局提供,一至六年级共12册,课时数每班每周2到3节,一直开设彝文课至今。2015年,趁威宁县课改之风编排“乌蒙磅礴 神奇课间”大课间活动,板底乡中心小学大课间贯穿了本地的民风民俗文化,赢得的县、市、省各上级部门的好评。板底乡中心小学的大课间活动开展,正式完善启动了板底乡民族文化进校园项目。2012年,被县民宗局授予县级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同年被市民宗局授予市级彝汉双语和谐环境建设示范范学校,2015年被省民宗局授予省级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
2.2 民族文化进校园现状及重要意义
校园大课间活动是板底小学的民族文化进校园的一个重点是活动。每天早晨第二节下课后都有50分钟的课间娱乐健身大课间活动,内容包括:八卦太极跑步锻炼、五心诵词(威宁县校本必修课程,五心即忠心、孝心、爱心、诚心、信心)、武术健身、千人合唱、童心舞动、分组活动、学生宣誓、千人铃铛等八个篇章。在千人合唱,童心舞动,分组活动,千人铃铛舞四个篇章中紧紧围绕当地的彝族民间文化为主题进行,整个大课间的主题曲是传遍贵州彝区乃至世界的《阿西里西》,以最有当地特色的彝族民歌《迎客歌》为合唱歌曲,童心舞动和分组活动中以彝族舞蹈为中心,内容包括:撮泰吉,撒麻舞,月琴舞,衣角舞,阿西里西等著名彝族舞蹈。所有舞蹈中撮泰吉和铃铛舞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大课间的开展增加了学生的课外兴趣爱好和学习的积极性,使校园文化丰富多彩,使民间文化进一步得到规范。重要的是更有效系统的传承和发扬了非物质为何遗产,为当今经济社会填补了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空隙。
从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界定来分析,只要在教学活动中使用两种或以上语言不一定是完全的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皆可认为是双语教育。板底小学自1982年开设彝文课,结束了彝文仅掌握在少数布摩手里的历史。板底乡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起点项目就是双语教育,双语教育一直是受当地政府和学校的重视,老一辈双语教师的退休和改行并未削弱本校的双语师资力量。目前新一代四十岁以下彝汉双语师范班毕业的教师还有6人,并且全部通过进修形式取得大专以上文凭。学校还一直不断推送当地非双语彝族教师到贵州师范大学,西昌学院等高校培训强化彝汉双语教学理论知识,使当地的双语师资得到保障。在民族地区民族学校实施民汉双语教育最值得关注的是课程的安排和教材的使用情况,板底小学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师资力量在2016已完成双语校本课程使用版《神秘板底我的家》,教材内容涵盖当地语言文字,彝族习俗文化,彝族婚嫁歌、孝歌,劳动歌为主的古歌,彝族节日的介绍,全教材内容以彝汉双语的形式出版。校本教材的完成丰富了本校的民族文化教材知识。目前本校的民族文化课教材有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彝汉语文》,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彝汉语文》和校本教材《神秘板底我的家》。课程安排结构为每个年级每周安排两节以彝文和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地方民族文化课程。隨时社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进入,加上一些历史弊端因素,民族语言的传承逐步削弱,很多孩子为了让孩子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从小不让孩子说民族语言,板底小学的民族文化课的开设对此现象做了有所改善,让学生理解到民族语言的好处,使学生增强了民族情感。
3 民族文化进校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尽管目前的民族文化进校园现状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地的双语师资是充足的,教材和课程也安排很合理有效,但对于整个乡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来说还存在有很多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师资力量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懂双语的老师都被安排去上许多其他课程,使老师精力不足。
2)民间文化进校园渗透不够,双语教师除了双语外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不够专业,缺乏深知民族文化的教师资源。
3)百姓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歪曲,认为民族文化课就是只知道唱歌跳舞,没有真正理解民族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对个人本身的利益,使学生的民族爱好收到限制。
4)当地教育的考核制度没有使为民族文化课付出的老师得意,多数人不愿花更多的功夫在民族文化上。
5)政府对民族文化经费的投入不足,面对经济时代,很少有人愿意去做低收入的代课,很难聘请民间艺人。
6)双语教育项目2015年起被政府分派给中心幼儿园,而中心幼儿园紧紧只有两个非双语专业彝族教师,严重缺乏双语师資,使幼儿园学生没有接受双语教育。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面对出现的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需要加大对民族文化教育经费的投入,聘请更多民间艺术来传播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
2)更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改变学校的考核制度,尤其是对作为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示范学校更为重要。使从事民族文化的老师得到相应的报酬,是对教师教学付出的尊重。这两种方式同时也是有效改变当地百姓思想的办法。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力军,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改变了他们的思想,才能更好的实施制度。
3)民族语言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符号象征,贵州省每年招聘大量特岗教师,招聘原则规定:“为加强我省双语教育,各民族自治州、县要根据当地农村学校对双语教学师资的需要,在县级“特岗计划”小学岗位招聘面试内容中,可加试民族语言,并计入面试总成绩,具体分值由各民族自治州、县自行确定”。学前儿童是最容易接受语言习得的学习阶段,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幼儿教师都以特岗教师名誉招聘,当地在报幼儿教师招聘名额时可适当增加民族语言要求,优先录取懂民族语言的教师来解决学前双语师资,让学前儿童接受双语教育,增强民族语言感情。
参考文献
[1][英]科林·贝克著,翁燕珩等译.双语与双语教育概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04.
[2]王斌华主编.双语教学的回眸与前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03.
[3]吴平.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文化论坛,2011年第6期.
[4]梁启俊.民族文化进小学校园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贵州省从江县小学调查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7.04.
[5]乐眉云.应用语言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1.
作者简介
高必美(1988-),女,彝族,贵州省威宁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安坪小学在编教师,西南民族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彝区发展,彝族教育,彝族历史文化。
罗晓芬(1978-)女,彝族,贵州省威宁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中心小学校长。
安永(1978-)男,彝族,贵州省威宁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教育管理中心主任。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2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