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职生文化理论课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探究 |
范文 | 杨娜 摘 要:中职生大多是普通教育中的失败者,他们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在学习动机上就显得不足。要想让中职学生学习达到较好的效果,不仅要注重外部教育环境的改善,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这是中职学生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备能力之一。 关键词:学习兴趣;中职生;文化理论课 中等职业学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为社会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人才,为企业生产、服务在一线的岗位提供高素质专门技术人才为办学目标的机构。中职的文化理论课是学校针对不同专业实践实训操作奠定基础而设置的,可见中职文化课程学习重要性。然而,很多中职学生的学习状况却让人堪忧,学生厌学现象相当普遍,课堂上萎靡不振,课下精神百倍。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习兴趣和动机欠缺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原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好比化学反应的催化剂,看似存在悄无声息,实际却能加速反应,甚至有些反应没有催化剂根本不能进行。 1 学生厌学原因 1.1 中职生源基础薄 近年来中职学校招生改革和招生规模的扩大,中职学校招生基本失去对招生对象的考核标准和基本求知能力要求。中职学校生源大多数来源于初中毕业未能考上高中的“失败生”、初中未毕业的辍学生、“问题生”、高中学习阶段中途退学生,他们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造成一定心理负担,潜意识里面就给自己定位为差等生了,他们几乎是在中学阶段就丧失了学习兴趣,学习信心不足。部分中职学生选择中职学习的目的就是来混年龄,中职学习期满后年龄大了就外出打工。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就读学校或专业的选择都是完全听从父母安排。 1.2 家庭教育的失败 家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教育力量和优势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中职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底层家庭。这类家庭大多数父母接受教育程度不高,或是家庭关系破裂的单亲家庭。在家庭关系失衡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行为习惯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在人际关系认知上产生偏差,甚至形成不良个性心理特征。而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家长以为教育只是学校、老师的事情,他们或是对孩子的成才发展漠不关心,甚至对部分“问题”孩子,家长管不住,直接将孩子送到学校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让老师代替家长管教学生;或是对孩子学习寄予较高期望,他们把因为自身学历不高为了生计所受困苦变成无形的精神压力施加给孩子,在毫无教育理念的背景下一味要求孩子要出人头地。 1.3 社会对中职学校的偏见 社会对中职学校认可度不高,许多企业行业在用人上只注重学历,没有注重技术和实际工作能力。在企业用人机制上,政府监管力度不够,甚至部分企业招收未成年人就业。导致中职学生毕业后出现就业不理想或难就业的情况。很多学生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选择就读中职院校。因此,在学生心理上就会认为中职学习不重要,即使学习好了也不能保证有好的工作岗位提供给他们。 2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学习兴趣策略 2.1 加强家校联系,多方联合培养 长期以来,很多中职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庭都缺乏成功的体验,他们往往是被放弃教育的一部分。但事实上,他们身上有很多未被他人发现的长处与优点。家长应该努力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去发现孩子身上的优势并为其提供获取成功体验的平台,在孩子成功后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只有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才有助于树立起自信心。另一方面家长要改变“教育是学校的事,没教育好孩子是学校的责任”这种观念。家长与学校的互相沟通,能够使家长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能够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学校来说,教师通过与家长的交流也能更好的了解学生个性与优势,具有针对性地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的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核心,只有“家校”形成有机合力,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2 加强人文关心,诱导学习兴趣 从中学学习到中职学习,中职生面临了与初中阶段完全不同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模式。相比较中学阶段的文化课程,中职课程中增加的专业课程学习,他们容易感到紧张、焦虑和无助。课下,教师要尽可能与中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遇到的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并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一起分析问题,思考方法、解决问题。通过交流与沟通,一方面增进了师生之间情谊,让他们感受到关心和温暖,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找到学习的突破口,树立学习信心,诱导学习兴趣。 2.3 理實课程相结合,丰富课堂形式 中职学生由于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对专业基础课程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高。但他们大多活泼好动,枯燥、空洞的理论知识课堂基本不愿意听,但他们大多具有多思好动的特点,因此,在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结合实践、实训课程讲解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可以实现学、教、做三合一,让学生知识技能并举,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由“懂”到“会”即由懂理论知识到会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的转变,促使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运用多种途径及方法,结合中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创设情景教学,让学生愿意学习、有方法学习、快乐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2.4 优化教学方法,变“厌学”为“愿学” 方法决定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及每位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与中职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相符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实现“学会”到“会学”,最终达到“好学”的理想境界。只有学生充分掌握了学习自主权,才能在学习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和学生分享成功的快乐。此时,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探索的乐趣、实践的乐趣、成功的乐趣。 2.5 分析人才需求现状,开展定向培养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中职学校的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要在挑战中谋发展,中职学校就要客观分析就业难的问题所在,承认差距,在变革中找准着力点。中职学校可以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结合当前就业形势的新趋势和学校专业课程开设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改,做到人才培养与市场的有效接轨,实现对中职学生的订单式培养。另一方面,在对学生专业化培养同时,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在校中职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技能等级考试、技能比赛等。此外,中职学校要尽快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体系,认真研读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文件,广泛开拓校企合作模式,采用多种途径有效引导中职学生顺利就业。一定条件下,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期间到企业见习、实践等,让学生切实明白企业对人才能力要求,在课堂中更好的开展有针对性学习。 3 小结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从中职学生现状看,这个总体人数异常庞大的群体基本上是义务教育阶段被“放弃教育”的特殊群体,也是家庭教育中的“失败品”,在学习方面他们都饱受失败的痛苦,甚至社会和家长也认为他们不如普通学校的学生,导致大部分中职生内心也认为自己比别人差,对学习失去信心。要从根本上培养中职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作优化,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还需要从心里学角度构建他们相信自己能学习好的信心和学习理念,而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存英.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J].内江科技,2011,32(04):188-189. [2]林翠霞.中职学生厌学情绪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现代教育,2012(Z2):82-84. [3]刘子中.中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分析[J].才智,2017(25):13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