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陕南水利基础设施历史文化探究 |
范文 | 摘 要:陕南的水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庄子》记载了桔槔取水;汉代的井和田;唐宋时期的水塘,以及龙骨车的使用,书籍记载非常丰富,被列入《中国农史报》。汉江航道曾是历代朝廷的生命线,在中国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当代水利事业发展更为广泛、更加辉煌。 关键词:陕南;水利基础;设施;历史文化 陕南位于汉江上游。汉水横跨全国,总长340公里。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河流纵横交错,物产丰富,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理想场所。第一个民族总是生活在水里,所以古代文明总是与河流相连。早在7000多年前,汉江上游的李家村就有了早期的杨族文化。在汉江两岸和秦巴腹地,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原始人类部落分散分布。壮观的古代神话和传说在陕南有着强烈的反响,有许多地名和传说。一些遗迹仍然在那里,如伏羲山、女娲山,胥姑垭,姚墟。中国古代先祖伏羲、女娲等中国神话传说都生活在陕南。这些不仅记录在地方和文学笔记中,也记录在权威的历史中。江淮汉江是古代文明创造的重要地区。汉江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之一。汉水不仅是陕南文化的母亲河,也是陕南的生命之河。陕西文化从谣言与中华文明同步发展到古代历史时期,陕南史前文化更加完善。 1 陕南水利基础设施中包含的历史文化 渭河位于陕西省沭阳县西北的渭河入口处。在这里,遗迹与现代工程交织在一起,运河的水与郁郁葱葱的农田和谐相处。作为郑国渠的第六代工程,阎惠渠仍在运行,润泽关中。 1.1 “政治阴谋”引发的重大工程 濮阳县望桥镇冉村有一块黑石碑,上面写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国渠第一遗址”。这是著名的郑国区的所在地。郑国渠是秦国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它对秦始皇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郑国渠的故事始于著名的历史典故“疲秦计”。商鞅变法后,秦国势力日益壮大,开始征服六国。作为邻国,韩国非常担心。为了生存,韩国派遣水工程师郑国前往秦国执行特殊任务,阻止秦国东移。 公元前246年,郑国渠开始建造。郑国巧妙地结合了西北、高、低、东南、低地势的特点,建立了自流灌溉渠道。但在建造过程中,秦国冲破了韩国的阴谋。秦王想灭掉郑国。郑国相当勇敢而有远见,他们对秦王说:“郑国渠的建造不仅能保秦朝的延续,还是创造一千个世界的美德。秦国非但没有怪罪郑国,反而命令他继续监督建设。公元前236年,经过10年的艰苦奋斗,郑国渠终于圆满完成。据《史记》记载,郑国渠面积300多里,相当于120多公里,灌溉面积4万多公顷,约115万亩。郑国渠的建设使关中成为一片富饶的土地。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郑国渠的评价很高:“运河水满,咸水的土地面积超过4万公顷。郑国渠建成后,关中是丰饶的一年,而不是残酷的一年。在公元前230年。秦朝灭掉了韩国,而韩国的郑国渠成了救命稻草。 郑国渠的建成,提升了秦国的综合国力,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郑国渠是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据史料记载,郑国渠主河道长300里,宽约20米,深约10米,支渠和毛细渠促成了郑国渠的伟大工作。可以说,郑国渠工程并不逊色于秦朝的长城。陕西历史大学王双怀教授评价郑国渠的历史价值。郑国渠“灌溉4万多公顷土地”“实现灌溉、施肥、盐碱地改良”。这是中国农田灌溉技术的开创性工作。 战国至今的正果运河为干旱的关中平原提供了2200多年的滋养,使其成为一片富饶而受保护的土地。正因为如此,秦国才有了统一中国的物质基础。汉唐时期以长安为国际大都市的水源和粮食保障,继续推進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 1.2 引泾灌溉惠泽千年 随着渭河河床的逐渐缩小,引水渠道向渭河上游流动。从郑州市的遗址到后运河的源头,韩白渠、唐正白运河、松峰里运河,俯瞰玉石运河、明光运河等5公里范围内的徽曲、青龙洞等运河遗址。就像一个天然的水博物馆。它共同构成了秦国人民灌溉和治水的伟大壮举。 郑国渠从濮阳县沾河山区取水经过襄阳、三原、阜平、蒲城等县。公路长120多公里,灌溉面积115万亩。 汉代,由于河床的开挖,在郑国渠的基础上修建了一条白运河,并开通了一条支渠,形成了关中水利网。白渠灌区已成为省会长安市数十万人的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在唐朝,灌溉进入了全盛时期。在白曲河系统上,建成了两个主要的引水枢纽,彭城和三个站点。300条运河的路线基本固定,布局为宋元明清时期。 唐代以后,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宋元明清时期郑国渠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在中华民国时期,李仪祉的领导下,在中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锋,第一个大型灌溉工程建设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成功地完成了唐郑白渠,在中国发起了现代水利的先例。 泾惠渠是一个由流水分隔的大灌区。阜阳市、三元、高陵、延梁、临沂、阜平县(区)48个乡镇灌区农田1463万亩,产量2.4%。全省耕地。它占该省食品供应的5.8%,为120万人提供服务。 “自秦正国地区开始水利工程建设以来,在几代人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造基本上是一样的。”它一直是华北地区最重要的灌溉系统。秦国统一六国,因为郑国渠,汉朝因为泾惠渠致富,唐朝因为郑白渠而强大,中华民国被归还运河,挽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在当代,漯河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发挥决定性作用。 2 陕南水利基础设施历史文化的价值 陕南水资源独特丰富,这座城市不仅有汉江主流,还有70条汉江支流,流域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它们不仅提供了灌溉和农业的好处,而且还提供了大量的能源。水电蓄能能力469万千瓦,近期开发能力245万千瓦,在陕西省名列前茅。陕西省政府决定在15年内完成汉江梯级开发。目前,石泉、山南、溪河已建成3座电站,2座在建。汉江梯级开发后,电力、航运、水利、旅游等综合效益将带动陕南乃至整个陕南的经济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在建设中,以汉江上游为水源,万里长虹横贯中原,向北京输送水,这一前所未有的壮举凝聚了陕南的奉献精神。 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独特的地理环境使陕南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圈。巴渝文化为陕南文化奠定了基础。楚国文化源远流长,一直延伸到汉江上游。荆楚文化起源于汉江,自汉江兴盛以来,一直没有衰落过。汉江流域是荆楚文化的摇篮,也是荆楚文化的基础。荆楚文化渗透陕西文化源远流长,它渗透到每一个地方,充满活力。秦文化、中原文化甚至蜀文化都为陕南文化增添了色彩。不同文化的融合与碰撞,使陕南文化不仅有自己的传统基因,而且吸收周围文化的精华,成为新的文化载体。它集天地灵气与人类智慧于一体,留下了灿烂的陕南文化,加强原始中原的文化联系。它既坚固又稳定,既高雅又朴实。它坚固、柔软,有方正又独特的魅力和骨架。 3 结语 水是生命的摇篮,它与人类历史的兴衰和文明的进化密切相关。世界各地古代文明的诞生和延续取决于伟大的河流。保护水文化遗产,就是保留中华文化的根源,保护中华民族的灵魂。陕南水利工程建设历史悠久,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水文化遗产。但是,与水文化遗产的存在规模和历史地位相比,陕南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起步较晚,许多遗产保护的现实并不乐观,有必要大力推进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参考文献 [1]王英.陕南地区河流生态治理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2]田伟,李丽,刘姣.陕南防水的思考[J].陕西水利,2018(01):68-69+72. 作者简介 张妤(1978-),女,汉,陕西汉中人,本科,研究方向:水利档案管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