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针刀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的疗效分析
范文

    吴晓刚 梁军 潘茂才

    

    【摘要】 目的 探讨针刀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9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7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针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87%(46/4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85%(38/4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膝关节HSS评分、疼痛VAS评分、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膝关节HSS评分、疼痛VAS评分、SF-36评分均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HSS评分、疼痛VAS评分、SF-36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的临床治疗中, 针刀治疗具有良好的应用疗效。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针刀治疗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9.027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征为患者手部、足部的多个骨关节均会受到侵袭, 形成炎症病变, 产生疼痛、肿胀等症状, 并会引起关节功能障碍。膝关节病变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见合并症, 患者的膝关节出现畸形、脱位, 导致关节活动功能受限, 影响其正常的站立、行走, 给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带来了诸多不便。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患者需要及早接受治疗, 可选用药物、针刀治疗等方法, 均可有效缓解关节症状, 修复其膝关节功能[1]。本研究探讨了9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 根据其治疗恢复情况, 对于针刀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4月~2018年6月收治的9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7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26例;年龄27~59岁, 平均年龄(41.71±5.77)岁。对照组中男19例、女28例;年龄28~62岁, 平均年龄(43.05±6.3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 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0.1 g/次, 1次/d;甲氨蝶呤片10 mg/次, 1次/周;来氟米特片20 mg/次, 1次/d;风湿骨痛胶囊2~4粒/次,?2次/d。持续治疗12周。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针刀治疗。采用与对照组同样的药物剂量用法, 持续用药4周后行针刀治疗。行X线检查, 了解其具体的病变情况。在针刀治疗中, 患者取仰卧位, 双腿伸直。外旋患腿, 膝关节微屈。根据X线检查和触诊结果, 确认病变位置, 在髌底上缘(中点、两侧)、内外膝眼以及髌韧带中点(或髌尖下点)[2]。选定进针点, 并予以标记。注射曲安奈德5 mg+2%利多卡因2.5 ml。在膝关节部位行碘伏消毒, 分别在不同定点刺入针刀, 到达骨面后根据具体病变情况行疏通、剥离操作, 松解病变组织。完成针刀治疗操作后, 需要处理好针眼和刀口, 预防针眼感染。每3天治疗1次, 持续治疗3~4次。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评价为治愈(晨僵、关节受累症状完全消失, 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未愈(仍存在明显的临床症状表现, 膝关节活动存在障碍), 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膝关节HSS评分、疼痛VAS评分、SF-36评分)。应用膝关节HSS评定患者疼痛、功能、活动度、屈曲畸形以及稳定性等方面的表现, 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越好。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87%(46/4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85%(38/4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HSS评分、疼痛VAS评分、SF-36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膝关节HSS评分、疼痛VAS评分、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膝关节HSS评分、疼痛VAS评分、SF-36评分均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HSS评分、疼痛VAS评分、SF-36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的病因复杂, 与感染、激素以及自身免疫功能有关。在疾病的药物治疗中, 可以采用具有抗炎、抗风湿和免疫抑制等功效的治疗药物, 能够有效消除患者关节部位的侵袭性炎症, 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控制病情进展, 进而保护患者膝关节功能[3]。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的临床治疗中, 非甾类抗炎药(双氯芬酸钠)、抗风湿药(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是常用治疗药物,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4]。

    针刀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 融入了中、西医治疗理论, 遵循“阴阳平衡”, 做到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膝关节病变情况, 利用针刀进行针刺、松解操作, 作用于发生纤维性强直、畸形等病变的膝关节组织, 可以有效降低关节内外张力, 促进膝关节损伤的修复, 改善其关节功能[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87%(46/4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85%(38/4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膝关节HSS评分、疼痛VAS评分、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膝关节HSS评分、疼痛VAS评分、SF-36评分均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HSS评分、疼痛VAS评分、SF-36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的临床治疗中, 针刀治疗是一种良好的选择,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修复膝关节功能。

    参考文献

    [1] 赵耀东, 徐文东. 强骨胶囊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并发骨质疏松的临床效果. 世界中医药, 2019, 14(2):438-441.

    [2] 王海东. 常见风湿骨病针刀规范治疗.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272-274.

    [3] 李娟. 中西醫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 中国实用医药, 2019, 14(5):151-152.

    [4] 蔺娜, 白明洁. 甲氨蝶呤与小剂量激素联合大活络胶囊治疗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9, 14(1):64-67.

    [5] 乔天德, 李圆圆.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8, 34(12):1460.

    [收稿日期:2019-03-2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