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联理论指导下通俗小说的翻译 |
范文 | 陈晓玲 田翠芸 摘 要: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西方文化上的联系变得日益紧密。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一直以来深受欢迎,因此,小说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目前,很多小说翻译或对其研究的关注点始终都在一些经典名著上,往往忽视了通俗小说这一部分,而现有通俗小说的翻译质量参差不齐,有待提高。本文以小说The Girl With No Name为例,尝试用关联理论去指导通俗小说的翻译,旨在提升翻译质量,推动和促进通俗小说翻译的发展。 关键词:关联理论;小说翻译;最佳关联 1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丹·斯珀伯与迪尔德丽·威尔逊于1986年提出的语用学相关原则上发展起来的,见于1986年他俩合著的《关联:交际与认知》一书(林克难,1994)。之后,丹·斯珀伯与迪尔德丽·威尔逊的学生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根据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研究,于1991年发表了《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一书,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关联翻译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关联理论,阐述了他对翻译研究的启示,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角度(王田竹格,2014)。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人类活动。整个会话过程中,说话人会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以达到自己的交际意图。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做的就是找到作者的交际意图,认识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采取各种措施让译文读者通过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从而实现最佳关联。一般情况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语境效果的获得需要付出努力,处理话语的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 要实现最佳关联,具体来说,首先,译者必须要从原文语境中体会出作者的交际意图,也就是作者希望通过这些文字传递给读者什么样的假设,这些假设肯定需要译者进行反复的推敲和琢磨,单靠简单的解码是不够的。解码只能告诉我们这些文字表层的语义,而无法传达作者真正的意图,语境信息不同、交际对象不同等都会影响交际的成功与否,因此译者在这一过程中对原文语境的推理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译者还必须了解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原文作者要传达给读者的语境假设是否也存在于译文读者的语境中,如果存在,译者需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才能让读者理解起来毫不费力。格特认为,一个信息不管听众的认知环境而直接传达给读者是绝对荒谬的。那些认为翻译理所当然的是传递信息,认为问题的实质是为信息寻找恰当的语言形式的观点,其根本错误在于此(格特,2004)。由此可以看出,译者对于目的语读者认知语境的了解和认识也是相当重要的。 2 The Girl With No Name 文本分析 小说 The Girl With No Name 的作者是英国小说家Diney Costeloe,她的父亲是是一名出版商,从小她热爱阅读,五岁时写了第一本书,之后还出版了多部系列作品。这部 The Girl With No Name 讲述的是纳粹时期,大批犹太人遭受迫害并被驱逐出德国,一个名叫Lisa的女孩为避免迫害离开亲人和家园,逃到英国被人收养的故事。书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曲折动人,和大多数通俗小说一样,整个文本的语言并不晦涩难懂,用词简单,几乎没有什么生僻词汇,但用词简单并不意味着翻译就简单,有些词汇的词义纷繁复杂,运用非常灵活,如果直接按照字面意思来译,由于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并不能准确地表达出原文三言两语就能表达的深层或多层含义,所以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反复推敲,最终选择其中最准确的一个。另外,在这部小说中,存在大量的人物对话,这种对话比较琐碎,句子虽然不长也很简单,但是对话通常带有人物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如何在汉译时保留对话的形式,而又能完整地将人物的不同情绪传达给目的语读者,这就给译者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需要译者深入地了解两种语言认知语境,结合翻译理论,灵活地处理了。 3 实例分析 正如上文所分析的那样,在小说The Girl With No Name 中词汇的运用相对简单,短句和人物对话较多,在源语英语的认知环境下,读者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如果翻译成中文,就必须做出一些适当的调整,否则,译文将无法成功实现交际的目的。当然,在保证交际成功的前提下,译文应尽可能地向原文靠近:使话语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使译文和原文最大程度地契合,达到逼真境界(赵彦春,1999)。因此,在这一部分,本文将从词汇意义的选择、人物对话的翻译和句法特征一致三个方面,结合实例用关联理论对译文做出分析和研究。 3.1 词汇意义的选择 这部小说行文流畅,用词简单,但是越是简单的词汇,翻译时就越需要不断地揣摩,因为在小说具体的语境中,译者不能直接选用词匯的表面含义,而需要注意对原文的理解,挖掘词汇的深层含义,充分了解源语和目的语读者的认知环境,实现作者的交际意图。 例1: Gradually they left the hall, foster mothers leading their new charges by the hand, foster fathers carrying suitcases, out into the sprawl of London to begin their new lives. 大厅里的养父母们逐渐散去,养母手挽着孩子,养父提着手提箱,走出火车站,走入伦敦的大街小巷,开始他们的新生活。 原文中的charge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收费,要价;控告,指控”,但是,根据这个例句的上下文语境,大厅里的很多养父母一个个都离开了,然后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他们带着收养的孩子离开车站时的情景,父亲大多都帮忙拎着手提箱,而母亲应该是手挽着或者牵着孩子,这应该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因此,这里的charges应该选用其延伸义,即“被照管的人,所负责的人”,但是,这里不能采用直译,否则会让译文生涩难懂,也会让目的语读者摸不着头脑。根据句意,这里的“被照管的人,所负责的人”指的就是这些养父母刚刚收养的孩子,所以charge译为“孩子”,简单明了。另外,原文中的sprawl字面意思是“延伸和拓展”,在这里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是养父母们带着孩子从火车站离开了,他们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中,译者可以通过推理得知,他们各自的家是处于伦敦各个地方的,因此译者把sprawl译成“大街小巷”而不是“延伸”,体现其语境意义,更加到位。 3.2 人物对话的翻译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日常对话,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人物对话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都不尽相同。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推理(刘葆花,2008)。所以译者必须要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找到作者的交际意图,然后用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表达方式,将完整准确的语义传递给读者。 例2: Naomi put the suitcase on the bed. ‘Why dont you unpack your things and then come down to the kitchen. And when Lisa looked at her uncomprehendingly, she pulled open the drawers and then pointed to the suitcase, miming unpacking. 娜奥米将手提箱放在床上,对她说:“要不你整理一下你的衣物,然后去厨房吧。”丽萨一脸疑惑地看着她,娜奥米就打开柜子,又指指行李箱,做出打开箱子的手势。 原文中的语境是丽萨随着养父母刚刚到自己的新家,娜奥米带着丽萨来到她的房间参观,然告诉丽萨,她可以收拾整理一下自己的行李,但是丽萨听不懂英语,所以娜奥米就打开柜子又指指她的行李箱,让她明白。娜奥米对丽萨说的原话是why don't you unpack your things and then come down to the kitchen。如果直译的话就变成“你为什么不收拾你的行李,然后到厨房来呢?”这样的话,这句话就变成了反问句,语气上不是那么柔和,而文中丽萨背井离乡第一次来到她的新家,娜奥米作为她的妈妈,说话一定不会那么强硬,而应该是一种给出建议的语气,所以译者翻译成“要不你收拾一下东西,然后下楼到厨房来?”,这种建议的语气更容易让人接受,更符合语境。 例3: Uncle Dan had waited for them on the corner and when they caught up with him he pointed at a street name, high up on a wall. ‘Kemble Street, he said. ‘Kemble Street. We live in Kemble Street. He looked expectantly at Lisa and when she didnt say anything he said, ‘Kemble Street, and touched her with his pointed finger. ‘You, he said, ‘you say, “I live in Kemble Street.” 丹尼尔叔叔等在拐角处,他们刚到那儿,他就指着墙上高高写着的街道名字,“肯布尔街,肯-布-尔-街,我们住在肯布尔街。”他充满期待地看着丽萨,当丽萨还是一言不发,他又重复了一遍“肯布尔街”,并用手指碰了她一下,指着她说:“你,你说,我住在肯布尔街。” 在小说中,丽萨是从德国坐火车来到英国的,所以她不会说英语,丹尼尔和娜奥米带着她回家,走到他们所住的肯布尔街,丹尼尔想让丽萨记住街道的名字,所以接连说了几遍“肯布尔街”,但是如果在翻译成中文时直译成“肯布尔街,肯布尔街,我们住在肯布尔街”,译文就非常苍白无力,没有感染力,所以译者通过推理认为,丹尼尔先是读了一遍全名“肯布尔街”,因为丽萨听不懂英语,所以第二遍就一字一顿地读给丽萨听,译文就变成了“肯-布-尔-街”,最后再说“我们住在肯布尔街”,这样就更加符合原文的逻辑,更具说服力了。 3.3 句法特征一致 句式是原文的一项重要的交际线索,要想再现原文文体风格,适当地保留句式是一个有效方法。在保证译文通顺明了的情况下,保留原文的句式可能是实现最佳关联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例4: Tears flooded her eyes as she looked at the clothes so carefully mended and folded by Mutti. What was Mutti doing now? Where was Papa, had he come home yet? How was Martin coping living in an unfamiliar, cramped apartment? Had he learned his way around the furniture?She picked up the photo of them, taken in happier days, all smiling at the camera. Her family. It was the only photograph she had of them. 她看著妈妈给她修补整理好的衣服,眼里满是泪水。妈妈现在在做什么呢?爸爸又在哪里,他回来了吗?马丁在陌生的、狭小的住所该如何生活?他是否弄清楚了家里陈设的位置?丽萨拿出了他们一家四口的照片,这张全家福摄于一个曾经幸福的日子,所有人都微笑着面对镜头。这才是她的家。这也是她拥有的唯一一张家人的照片。 丽萨在收拾行李时,看到了她的全家福,于是就有了原文中的连续四个问句,这四个问句关于她的爸爸妈妈还有弟弟,其实她是想念她的家人了,作者想用这四个问句,表达这个小女孩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她的伤心和难过。译者在翻译时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意图,因此,保留了原文的句式,译成中文还是四个问句,用丽萨对家人的担心表达她对家人的想念和她独在异乡的悲伤,增强了语境效果。 4 结语 本文以The Girl With No Name 为例,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在这部小说中遇到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尝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研究通俗小说的翻译。在翻译的整个过程中,译者先通读了全文,了解了整个故事的背景和感情基调,并分析了小说的语言特点,由此把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分成了词汇意义的选择、人物对话的翻译和句式特征一致三个部分,再进行逐一分析,译者发现中西方读者的认知环境是完全不一样的,在翻译时,如果不作出适当的处理,译文读者付出再大的努力也很难通过推理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的语境效果,也就无法获得最佳关联。因此,虽然通俗小说的语言简单、清晰,但是在翻译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而关联理论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能够帮助译者处理好不同认知环境之间的差异,让读者付出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形成最佳关联。 参考文献 [1]Ernst-AugustGutt, Gutt.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林克难.关联翻译理论简介[J].中国翻译,1994(4):8-11. [3]刘葆花.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语歇后语的英译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8. [4]王田竹格.关联理论指导下小说翻译的风格再现[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 [5]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276-295. 作者简介 陈晓玲(1993-),女,汉族,江苏,在读研究生,华北理工大学,研究方向:英语口译。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