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党校培训教育的启示
范文 摘 要:从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研读中,我们可以得出“马克思为我们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提纲》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与教育教学相关的问题,但其中有关实践的观点以及人与教育和环境的关系问题,为我们党校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与重要启示。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党校培训;实践观;重要启示
作为从事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党校教师,要熟练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培训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含着经典作家所汲取的人类探索真理的丰富思想成果,体现着经典作家攀登科学理论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艰辛历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篇纲领性的论文,虽篇幅短小,但却如恩格斯所誉 “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马克思为我们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提纲》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与教育教学相关的问题,但其中有关实践的观点以及人与教育和环境的关系问题,为我们党校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与重要启示。
1 《提纲》中实践的观点及对党校教育培训的指导意义
1.1 《提纲》中有关实践观点的阐述
马克思在《提纲》的第一条就明确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单纯的从客体中去认识事物,把客观的现实世界看作是直观认识的对象,忽视了人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而唯心主义则从主体中理解和把握事物,把实践看作是抽象的精神活动或者是思维活动,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显然,“他不了解 ‘革命的、 ‘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在批判以往哲学的基础上,马克思在《提纲》的第二条将实践观引入到了认识论当中,提出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可见,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在《提纲》的第八条中进一步指出:“社會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自然而然的将实践的观点引入到社会生活中,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现象都必须从社会实践中去把握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1.2 《提纲》中实践的观点对党校培训教育具有指导作用
马克思的实践观要求我们必须要重视实践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这对于我们党校的教育培训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党校教师必须鼓励学员积极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马克思在《提纲》中强调了人的实践对于检验认识真理性的重要作用,只有在不断改造客体的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证明认识的真理性。当前我们党校的教育培训主要是教师讲学员听的课堂授课方式,缺少学员主体积极参与的实践性的授课形式,师生间、学员间课堂互动较少,学员对所授课程不重视,学习动力不足,请假、逃课、课上玩手机、打瞌睡司空见惯,预期教育培训效果难以到达。因此,我们要创新课堂授课形式,多开展实践性强的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研讨式教学等,鼓励学员积极参与到教师所设置的情境当中, 让学员“在做中学、在做中思”,引导学员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学员作为实践活动中的能动性因素,在面对生动具体的实践活动,体会和检验理论知识,提高对理论知识的认同感,从而实现“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2 《提纲》中人与教育和环境的关系问题及对党校培训教育的指导意义
2.1 《提纲》中有关人与教育和环境的关系问题的阐述
马克思在《提纲》的第三条中批判了旧唯物主义者所提出的“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旧唯物主义者认为环境、教育决定人,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人及其一切观点、精神和道德面貌都是由周围的社会环境造成的,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显然,旧唯物主义者只看到人的能动的方面,没有看到环境和教育也是通过人才可以改造的这一重要方面,否认了人在改造环境和教育中的作用,所以马克思指出这种观点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马克思强调“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从实践的观点出发,论证了人与教育和环境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环境只有在人的活动中才能得到改变,知识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并且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人对环境的认识和改造是通过实践完成的,同时环境也影响着人们的发展,但绝非起着决定作用。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是在实践活动中完成的,实践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得以发生的基础。
2.2 《提纲》中人与教育和环境的关系问题对党校教育培训具有指导作用
马克思对人与教育和环境关系的论述突出了人在创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创造了人。这一观点对于我们优化教育环境,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揭示了作为教育者的党校教师在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第一,党校教师要注重营造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教育培训环境。马克思指出人和环境是一个相互创造、相互影响的有机体。任何一项活动都必须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人的思想品德也不例外,必然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党校教师要注重优化营造良好教育培训环境,实现教育培训活动和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增强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一方面,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教师在课堂上要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以感染、带动学员。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辅之以小组讨论等方式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注重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员的思想和行为。古人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校园是教育的场所,是学员学习和生活的地方。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是“无言之教”,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等功能,全方位加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态,形成具有党校特色的浓郁校园文化氛围,实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使教职工、参训学员沉浸在文化的氛围之中。比如,在校内合理设置宣传栏,在走廊、教室张贴符合党校教育的标语,完善党校的校训标志牌,营造具有党校文化特点的校园环境。为教职员工和参训学员提供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阵地。通过对校园环境文化的打造,使教职员工和参训学员在工作和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启迪和教育,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第二,教育培训过程要强调教师和学员的双向互动。马克思认为人们在环境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不是一种被动的存在。教师要认识到学员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关注和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可精心设计学员日常工作中遇到或可能遇到的棘手问题,让学员积极地讨论、交流,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给予积极的引导与指导。学员在课堂上学到了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良方,当然愿意学,乐于学,从而形成良好的教育培训氛围,一改过去那种散漫、应付的党校教育培训风气。第三,党校教师要从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进行拓展和提高。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强调教育者要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其自身必须具备能够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党校教师作为教育培训活动的实施者,必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并且要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和方法,也应当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从而在教育培训活动过程中实现思想的导向功能。
当我再次阅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后,我不禁想到这样一句话:“当受教育者不感到站在自己面前的是教育者的时候,他受着最好的教育,当教育者能够做到这一点时,他进行着最好的教育。”如此,教育也就进入到了一个主客体充分融合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3]习近平: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学习时报》2011年05月16日.
作者简介
杨国红,女,安徽六安人,安徽省六安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讲师。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