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几点思考
范文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改革,招生规模不断增加。近来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国内外许多企业缩小开支,缩减招聘人才数量,种种情况,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其顺利实现就业目标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职业适应
1 就业能力主要构成要素
1.1 就业能力内涵
对于就业能力的定义,学术界一直未能达成共识,国内外常见的定义或描述有: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也有的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能力,包括就业能力与特殊能力。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尽管以上各种概念定义各有不同,但都指出了和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
本文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是指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大学生职业目标是否明确,知识技能是否扎实,就业心态是否端正,是否有适应岗位的实践能力。
2 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对照以上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标准,目前高校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2.1 对自我认知不清晰,职业目标模糊
很多学生在高考选择专业时,只是简单比照分数选择一個合适的学校,对所学的专业缺乏了解,对自身的特质、喜好也缺乏深入了解。导致进入大学后,学业、职业目标不明确,在就业时随大流,不清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不足,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求职方向,盲目随意,所以求职的失败率很高。
2.2 专业知识技能不扎实
专业知识技能是指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大学生专业技能不足是当前中国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毕业生人群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目前一些高校的专业课程的划分和设置太过狭窄,学科之间泾渭分明,使高校的部分专业脱离社会需求,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专业改造步伐缓慢,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大量的理论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有限,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导致毕业生不同程度地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
从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来说, “专业知识与技艺”在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指标中列在第一。专业能力是衡量一个求职者是否合格的核心要素,是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一般通过查看学习成绩表、证书、资格证书进行考核。对研发技术类岗位来说,学习成绩和项目经验尤为重要。根据对部分企业人力资源部的访谈,他们尤其看重专业核心课的成绩,认为这代表了一个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同时资格证书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资格证书往往更能代表学生的一种实力。以法学专业为例,“全国法律资格职业证书”就成为广大法学学子就业的敲门砖。
2.3 就业观念狭隘
对大学生而言,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许多大学生认为,不仅要找到舒适满意的工作,更要求有高的收入回报,都将自己的工作定位在大城市、大企业,不愿到欠发达的地区,于是出现了“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城市一栋房”的就业局面。部分大学生对就业期望值偏高,眼高手低的现状比比皆是,较高的期望值与社会现实中的大众化就业需求出现矛盾,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2.4 职业适应能力不足
从当前社会的就业模式和人才结构来看,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已经成为他们能否适应当前社会要求的一项核心内容。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不仅决定了他们就业的成功率,而且对就业后的发展前景也相当重要。
要知道,企业是非常现实的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然而,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理论知识多,真正实际运用少,导致进入用人单位后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来适应工作,用人单位往往在新人入职培养方面花费大量的精力、物力和财力。这些方面的问题,都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3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
3.1 强化高校在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中的主导作用
高等教育是实现学生从学校向社会转换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它通过全面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国家建设提供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生上起主导作用。重视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不仅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和培训,也要重视毕业生的实操能力,加强与社会企业机构的联系,创造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实践机会、为企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双向机制。
3.2 引导学生尽早规划个人职业生涯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就业能力培养负责,努力成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师,尽早对个人的职业方向做出判断与规划。建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认清自身,准确定位;认清社会,培养核心竞争力;提高自身就业品质,提升可持续就业能力。
3.3 加大专业技能培养力度
加大对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应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对课程进行改革,注重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计划,使大学生能够不断的学习和更新知识,适应社会变化发展需要。
3.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抛弃“大城市、大企业、铁饭碗”的旧思想,结合自身优势,把握市场导向,审时度势,为自己的未来创造出新的天地。
3.5 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加强大学生见习制度和实习制度,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注在校大学生的实习情况,完善大学生实习制度,未雨绸缪,使大学生在毕业前就具备岗位对口的实践经历。借助大学生见习制度平台,建立促进大学生实习的长效机制,是解决大学教育与社会脱节,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方法。
通过体制创新构建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型提升的制度环境,切实破解产学研合作的各种障碍,加快创业创新平台的建设,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着力营造创业创新的良好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创新。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我国高校制度改革之后在高等教育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不仅决定了个人的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高校的生存空间。大学生就业是实现自我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关键。因而, 社会、高校、就业单位都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帮助他们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其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根本提升,才能从本质上打破结构性失业的僵局。
参考文献
[1]王义伦,陈晓暾.核心竞争力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经济发展提升策略[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8(8).
[2]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2.
[3]胡相忠.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探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8):138-140.
[4]陈骅,饶芸.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培养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04).
作者简介
黄薇(1980-),女,湖北,助理研究员,硕士,西南政法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