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梧州古狮子炮台防御体系初探
范文 张日安
摘 要:梧州,水汇三江,襟带两广,浔江,桂江,西江交会处,为广西东部军事要塞。古籍谓梧州为“要冲”,称“梧乡为用武之地,以一郡当东西两粤”,据此,可以固守东征西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城区依山傍水,气候宜人。本文借助历史资料,分析了梧州古狮子炮台防御体系。
关键词:梧州;古炮台;防御体系
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交趾刺史郡移至广信(今梧州)城,辖岭南九郡,梧州成为岭南首府。自此,至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长达318年间的江河文明,梧州一直是中国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岭南大都会。梧州为历代的州、路、府、道县治。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明宪宗在梧州创设总督府,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总督府,辖广东、广西省。明朝后期的180多年梧州己成为两广政治、军事中心。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梧州辟为通商口岸,成为广西最大内河口岸和商埠。
梧州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春秋末期孙武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地处华南丘陵地带,山地地形,山脉众多,峡谷崎岖,山峦连绵,高山峻岭,汇集两岸,丘陵地貌谷岭高差明显特征。主要受云开大山,大容山,勾漏山、大桂山等山系余脉盘绕,形成南北高,中部底丘陵广阔,山岭纵横的地势。由连绵不断低矮山丘组成,并有明显脉络。云开大山和大瑶山分别在梧州市南北两端自西向东延伸,形成南北高,中部低的地势,横贯中部浔江把梧州分为南北两岸,浔江、西江和桂江在此交汇,是大西南水路通往广州、香港、澳门必经之地。且浔江南北两岸地势较高,由于受各大山脉盘绕和切割,地貌极为复杂,形成丘陵连片分布,山地成脉状零星起伏状况,依山傍河,大小河流纵横交错,多山密林,北回归线穿城而过。
而白云山位于梧州东北部,主峰海拔367米西、南向扼梧州至贺州、梧州至广东封开陆路。其山脉东西向2公里,南北向3公里,主峰为市区最高峰白云山,居高临下,在历史上的军事战术中曾发挥重要作用。白云山东、西、南、北方向均有支脉延伸形成护卫梧州市区天然屏障,依靠这些山脉,在军事方面设防布置军事力量,退可守进可攻,又可多种利用制高点,打击空袭力量,防御空降和地面的侵袭。白云山麓伸向西江边的一支山脉临近江边山包,顶部浑圆,紧扼西江两岸,固守两广之咽喉西江。在南岸往北眺望其形状就象狮子将要戏水,在此地形构建有3个炮台遗址(约3500平方米),在南北两岸的山脉构筑大小不等错落有致的碉堡70多座,而大自然的的鬼斧神功,江中系龙舟岛,形式3公里长带状,切割西江成左右两江,尽收人们眼底,在岛上面布防可控制左右江航道,冷兵器时代军事技术就发挥到致极。西侧三角嘴(现称鸳江春泛)、系龙舟岛和对峙南岸火山均构筑有大小不等几十多座碉堡,形成以狮子炮台为主支撑点立体交叉火力网,依托特殊的地形地貌构成点、线、面立体交叉完整防御体系,扼守西江水道过往船只及公路要塞,正所谓一夫当关,固若金汤。雍正二年(公元1724)始建,历代不断完善,构筑有古兵营,设兵防守,作为护卫梧州,以及云、贵、川整个大西南重要关隘,后俗称为“狮子炮台”。这些碉堡在历史和历次战爭中发挥过重要防护作用,作为国土防御重要部分。随着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军事技术长足尖端发展,核心技术掌控,战略武器装备可以实施远程打击,“积极防御”思想由过去依托内陆特殊国土防御变为近海控制或远洋设防。昔日狮子炮台防御体系已显孺弱无力,而又在历史和地理变迁中被逐步拆毁、湮没,至今有的痕迹荡然无存。而白云山的炮台、兵营,碉堡、战壕,至今留有部分遗迹,市博物馆藏之文物出土有冷兵器时代战国铜矛、铁剑一批、南朝墓出土铜弩机等,热兵器时代各种型制火炮四十多门及其大小不等园球炮弹几十枚,历代政府把梧州作为内陆重点布防。足见梧州古城历史文化厚重,作为历代战争的见证。狮子炮台是用质优的材料和方石为基,以黄土、石灰、细沙配糯米汁捣拌成三合土,分层夯实,表面涂有黑色保护剂,整个炮台是呈暗堡式,有眺望台,炮台内分设60(X)--8000斤重的大炮。每个碉堡都附有一座小弹药库,另一座大弹药库在炮垒北端门外偏西兵营处。整体都用三合土大石分层浇灌形成,异常坚固。现在,断壁残垣依稀可见,让人浮想联篇,仿佛回到烽火连烟的年代。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民族文化的积淀,长沙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非遗”资源丰富,为实现“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长沙市多途径、多家度探究“非遗”创新发展新路径,通过建设“非遗”专门网站,全面、系统展示长沙市“非遗”建设成效。
1 长沙“非遗”网站简介
2014年12月,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正式开通上线,网址http://www.csfwzwhyc.com/,长沙“非遗”网站由长沙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长沙市“非遗”保护中心、“非遗”保护协会承办,长沙市群众艺术馆协办。[1]网站外观以棕、红为主色调,上端为长沙“非遗”网站的Logo标识,标识右侧为文字描述“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angsha)”;网站中间大幅页面共设置新闻动态、区县动态、理论研究、项目名录、传承人、法律政策、申报指南及外埠集萃等八个主体模块,各模块根据主题差异设计展示不同的新闻内容;网站底端为各文化机构的链接、网站的备案信息及相关联系方式。
2 “非遗”网站的特点分析
从整体上分析,长沙“非遗”网站布局设计美观,布局合理,结构清晰,检索便捷,具体到网站细节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站内搜索全面便捷。网站设置了站内搜索引擎,搜索字段包括标题、正文、来源及作者,在搜索框内输入关键词,选择搜索字段,点击搜索键后就可以实现信息搜索。笔者以“湘绣”为关键词,分别以标题、正文为搜索字段进行搜索,前者共有91条记录,后者有232条记录,可见,其搜索功能切实可用。网站搜索功能完备能帮助用户更好地定位所需信息,极大地缩短用户的搜索时间,提高用户的回访率。
二是主体模块合理清晰。长沙“非遗”网站共设置新闻动态、区县动态、理论研究、项目名录、传承人、法律政策、申报指南及外埠集萃等八个主题板块,前三者相当于综合类板块,后五者则相当于专题类板块。如,新闻动态主要涉及综合类新闻,报道内容相对丰富广泛;项目名录主要对长沙市市级、省级、国家级的“非遗”目录进行公示,目前,市级“非遗”项目共计89项(包括2018年第六批公示项目),省级、国家级各8项;传承人版块则主要对长沙市“非遗”传承人的个人信息、传承项目、传承故事等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三是细节展示契合主题。“互联网+”时代,用户更倾向于通过便捷的网络获取相关信息,网站也是形象的展示,各细节的设计与处置要契合主题。从长沙“非遗”网站的细节来看,从背景设计、图像选择均体现了浓厚的长沙文化底蕴与“非遗”传承氛围。网站首页的背景图片为“湘女”刺绣场景,湘绣是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是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对“非遗”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特写“绣女”镜头,身着传统旗袍服饰,衣领处的祥云图案,均蕴含着的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此外,网页中央滚动播放的三幅图片也均为国家“非遗”项目,包括2006年入选的湘绣、浏阳花炮,2008年入选的石雕(菊花石雕)。点击图片可以链接到项目的详细简介,包括分布区域、历史渊源、工艺流程、主要特点、代表人物及重要价值等多项内容。
3 “非遗”网站的完善建议
一是增设互动版块。互动留言版块能够为网站用户提供发表建议的平台,而积极吸纳“非遗”爱好者或研究者的建议能够更好地推动长沙“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当前,网站采取了会员制,注册为会员后,能够通过账号发表文章,但采取文章的形式发表看法可能只能满足少数“非遗”研究者的表达需求,而大众的建议难以阐述。此外,笔者点击新闻链接进入正文,大部分新闻或文章内的评论数均显示为“0”,用户的参与度相对较低。长沙“非遗”网站可以参照“湖南文化遗产网”增设互动交流版块,设置咨询投诉和网上调查两个二级栏目,网上调查主要征求用户对网站页面布局、栏目设置、新闻甄选及美术设计等内容进行意见征集。[2]此外,可以将长沙“非遗”的微博及微信二维码图像置于网页显眼位置,用户可以通过扫描关注公众号及微博,利用移动用户端实时了解长沙“非遗”动态。
二是实时更新内容。长沙“非遗”网站设置八个模块内容,新闻动态模块共有455条记录,显示的更新时间为“2018-10-31”;区县动态模块共77条记录,最新时间为“2018-08-29”;理论研究共125条记录,最新时间为“2018-07-16”;此外,项目名录和申报指南模块其更新时间均为2018年,整體而言,上述几个板块的内容记录较多,模块内容得到了及时更新。传承人、法律政策、外埠集萃三个模块内容更新时间仍停留在2017年,这与其所涉内容的相对稳定性有关,但仍存在信息遗漏的问题,如法律政策版块就有必要吸纳《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年修正本)。[3]外埠集萃板块仅3条记录,这与当前国内如火如荼开展“非遗”传承活动的现状不符,对这一模块的内容要进一步梳理更新,广泛搜集相关的新闻充实版块内容。如,上海平阁文化艺术承办的“节气中国·诗意江南——二十四节气非遗传承与创新系列活动”。[4]
三是完善无效链接。为给用户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长沙“非遗”网站在网页的底端设置有“友情链接”栏目,包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湖南省文化厅、长沙市文广新局、湖南省群众艺术馆、长沙市群众艺术馆、长沙市图书馆、名城图书馆及湖湘乐等9个链接网站。笔者逐一点击,发现前第一、二、五个网址链接无效并显示“网站访问有风险”,最后“湖湘乐”链接点击进入后跳转到“东山县博物馆”的网络界面,其余链接均有效,能正常访问。根据上述问题,笔者通过百度对前两者的网站进行搜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有效网址为http://www.ihchina.cn/;湖南文化遗产网,有效网址为http://www.hnwhyc.com/。可见,长沙“非遗”网站的相关链接有待进一步清理完善,体现其官方性与权威性。
参考文献
[1]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11-09].[EB/OL].http://www.csfwzwhyc.com/.
[2]湖南文化遗产网[2018-11-09].[EB/OL].http://www.hnwhyc.com/.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年修正本)[2018-11-09].[EB/OL].http://www.sach.gov.cn/art/2017/11/28/art_1034_121351.html.
[4]二十四节气非遗活动上海启动[2018-11-09].[EB/OL].http://news.hbtv.com.cn/p/1618600.html
作者简介
鄢嫦(1989-),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