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学图书馆“图书深浅阅读”的实证研究 |
范文 | 胡兆芹 收稿日期:2011-06-23 基金项目:本文是三峡大学图书馆科研基金“对浅阅读现象的实证研究”(编号:ctguLib2010-15)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对深、浅阅读图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图书的深、浅阅读数量基本呈正态分布,不同类别图书的深、浅阅读量有显著性差异,图书深、浅阅读量和馆藏量呈正相关关系,高阅读量图书类别为语言类、文学类、工业技术类。加强图书深、浅阅读的分析及监控对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深阅读;浅阅读;图书;统计分析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08.031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08-0126-04 Empirical Research on“Books deep Reading and Shallow Reading”of Library in University Hu Zhaoqin (Library,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 443000,China) 〔Abstract〕Carrying on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books“deep reading and shallow reading”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both reading assumes the normal distribution basically and the number of different category books has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The number of both deep reading and shallow reading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library collection.Large quantities of reading books category are language class,literature class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y class.Strengthening analysis and monitoring of“Books deep reading and shallow reading”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o resource construction of library. 〔Key words〕shallow reading;deep reading;book;statistical analysis 传统观念认为,图书一般都是深阅读,“对图书心怀敬畏、细细品读”[1]一直是人们头脑中图书深阅读的影像。而浅阅读是指阅读节奏快、不需要思考而采取的跳跃式的阅读方法,主要是指网络阅读和数字阅读[2]。 作为一个大学图书馆工作者,笔者对图书的阅读形式也产生了兴趣与疑问:图书作为一种传统阅读,深阅读是存在的,是否也存在浅阅读现象?答案是肯定的,图书馆每天有大量读者浏览、翻阅、走马观花的图书,这其实就是图书浅阅读。图书深阅读及深入思考是文化传承、知识积累的强力支撑,深阅读能丰富人的心灵,健全人的精神家园[3]。浮浅的阅读给人带来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收获,对人类特别是青少年的人格成长、精神发育乃至价值观产生重大不良影响[4]。大学图书馆的图书经过专业人员精挑细选,且承载着传递知识、升华灵魂的使命,理当担负起图书深阅读的重任,不可流于浅阅读。 读者每天在图书馆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太可能在1到几小时之内把1本书细细精读,如果要细读深读就必须办理借出手续并在较长的时间之内(一般为1个月)完成。因而,被借出的图书恰恰是被精读深读的图书,如果读者浏览翻阅后不借出,则说明此书不值得借出,而这种浏览翻阅也就是图书的浅阅读。因而深阅读图书是办理借阅手续后的图书,浅阅读图书是在馆内翻阅等形式的图书。目前大量高校图书馆搬入新馆后实行全开放的管理模式,取消代书板的使用,为防止乱架,要求读者将阅览过的图书就地放置在书桌或书车上,不必归入书架(因不使用代书板,读者不知归入何处),因而书桌和书车上有大量读者浏览翻阅并未借出精读的图书,这些图书每天由工作人员收集后分类上架。这也为获取浅阅读图书数据取得了条件。 本文浅阅读图书数据以我馆流通书库阅览室中每天读者简单翻阅后遗留在书桌和书车上的中文图书作为对象进行统计,一共统计了30天的数据。而深阅读图书量以图书馆集成系统内借出数据为标准,为30天的借出量(我馆借阅期限为30天)。 1 统计分析 1.1 总体分析 30天浅阅读总册数为48 289册,平均每天约1 609册,以每年开放335天计算,则1年总册数为539 015册,与图书馆流通书库总量837 089册(来自馆内集成系统)相比,则年度浅阅读图书利用率为64.4%,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而深阅读借出总量为49 620册,1年借出总量为564 345册(来自馆内集成系统),年度深阅读图书利用率为67.4%。另外,读者对各种类别的图书深浅阅读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浅阅读量最大的图书是文学类,占浅阅读总量的22.42%,深阅读量最大的是工业技术类,占深阅读总量的25.73%。这两类图书分别是深浅阅读中惟一过万册的类别。 1.2 深、浅阅读图书数量分布及相似性分析 利用SPSS软件对深、浅阅读图书量进行统计并通过直方图(图略)显示,各类图书的量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即大多数类别图书的深浅阅读量在一定范围(2 000册)之内,量很大或很小的类别是少数。同时执行DISTANCE过程得知(表略),各类别图书深、浅阅读量差别很大,并不相似。说明不同类别图书之间的深浅阅读量是有显著差异的。 1.3 各类图书深、浅阅读利用分析 用各类深、浅阅读的图书数量与馆藏量相比,得到各类图书的深、浅阅读利用率。浅阅读率最高的是军事类图书,其次为历史地理类图书,语言类和文学类图书浅阅读率相当,浅阅读率超过10%的类别均为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的图书浅阅读率总体低于社会科学类图书。深阅读率最高的是哲学类图书,这反映出了一个较好的现象,大学生对哲学类图书的深入阅读可以净化自己的心灵,从而达到精神的自我提升和生命价值的重新实现。深阅读率较高的类别也集中在社会科学类,没有超过10%的深阅读率类别。 1.3.1 深、浅阅读量和馆藏量相关性分析 将深、浅阅读量与馆藏量作为变量分别进行相关分析,执行SPSS相关分析的BIVARIATE过程,结果如下。 深阅读量Pearson相关系数的显著性Sig.为0.000,小于0.01,说明深阅读量与馆藏量的相关性是高度显著的,相关系数为0.965,表明深阅读量与馆藏数量呈正相关性。即馆藏量越多,则该类图书深阅读量越大。浅阅读量与馆藏量关系(表略)与之相似。虽然总体上各类图书深、浅阅读量与馆藏量呈正相关性,但类别之间相比并不一定是正相关关系,如I类和T类相比,T类馆藏量比I类多,但浅阅读量却比I类少,说明I类图书的浅阅读量是相当突出的。 1.3.2 深、浅阅读图书数量自身差异分析 将深、浅阅读量作为变量输入到SPSS中,执行Paired-sample T Test(配对样本T检验)命令,结果如下。 其相关系数为0.878,对应的显著性水平Sig.为0.000,小于0.01,即认为深浅阅读的相关性非常显著,也就是说,浅阅读量大,深阅读量也大,反过来也是。其显著性水平Sig.为0.857,远大于0.05,即认为深阅读与浅阅读在数量上没有显著的差别。这是一个有趣的发现。可以这样理解,读者在馆内浏览了一定量的图书,也借出了相当量的图书,也就是说,读者在图书馆里浏览了很多图书,但最后却只有50%左右借出进行深读,还有50%不值得深读所以就翻阅了事。因而,提升馆内图书的质量迫在眉睫。 1.3.3 社会科学类与自然科学类图书深、浅阅读率差别分析 若将图书中A类至K类归为社会科学类图书,将N类至Z类归为自然科学类图书,则浅阅读图书社会科学类共35 092册,约占浅阅读量的72.67%,自然科学类共13 197册,约占27.33%。深阅读图书社会科学类共30 415册,约占深阅读量的61.30%,自然科学类共19 205册,约占38.70%。虽然我校读者以理工科学生为主,但读者的深、浅阅读图书类别均以社会科学类图书为主。 将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图书的深浅阅读利用率分别分组,执行Independent-Sample T Test过程,两大类图书浅阅读率的统计结果显示,F检验和T检验Sig.分别为0.001和0.004,小于0.01,在统计学上有极显著差异,说明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图书在浅阅读利用率上有显著性不同,即社会科学类图书浅阅读率明显高于自然科学类图书。而两大类图书的深阅读率统计结果(表略)与之相似,从数据可以看出,社会科学类的图书深阅读率要显著高于自然科学类。说明自然科学类的图书有许多不符合读者的专业需要,应加强调查,了解读者需求。 1.4 高深、浅阅读量类别图书统计分析 深、浅阅读量分别超过6 000、7 000册的图书类别有H、I、T 3个类别。进一步统计发现,深、浅阅读量超过1 800册的小类有3类,为英语读物类、现代中国长中短篇小说类和计算机技术类,这些类别的图书深、浅阅读量均高,也说明读者对此类书的需求量大。但明显的是,小说类图书浅阅读量大于深阅读量,也就是说,读者翻阅的小说中只有小部分被借出深读。小说类的图书借出深读的基本是名家名篇经典著作,如张爱玲、巴金、林语堂、丁玲、池莉等的作品,所以对小说类的图书要重点采购精品。对这些类的图书还可作进一步跟踪分析,因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2 讨 论 (1)图书浅阅读与通常的浅阅读是有区别的。通常的浅阅读是指网络阅读,而图书浅阅读的内容是语言文字,必须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但其思考的时间短、不深入,无法达到深入阅读带来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训练,反映的主要是图书对读者没有价值和吸引力。 (2)本馆借还集成系统中在册读者37 000千人左右,但每月只有5万册左右的借阅量,而按人均最低可借图书6册计算,可借出图书在20万册左右,所以读者还有大量可借出深阅读权限。并不是借阅权限少导致的图书浅阅读,而是图书的价值让读者翻阅即可,不必借出深读。在如今图书消费进入速食年代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绝不能摒弃经典,而以缩写本、图文本代替,殊不知在这些书籍中,阅读的养分已所剩无几[5]。 (3)对浅阅读率过高的图书,应减少复本量,对深阅读率高的图书应增加复本量,不同价值的图书其复本量应是不相同的,不可一刀切。在当前图书经费有限的条件下,选中读者真正需要的图书,对于资源建设工作来说尤为重要。采购人员应结合经费情况和读者需求,动态控制复本量的大小。例如,对社会科学类中的小说类图书,虽然此类图书需求比例较大,但总处于浅阅读状态的图书,说明这些图书不被认可,所以特别需要控制数量,对名家名著等总是处于深阅读状态的图书应增加复本量。 (4)对于大学图书馆来说,图书数量是有限的,购买的图书必须达到较高的深阅读率,才能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益。但是图书中有一定的浅阅读率是正常的,需要控制在一定的比例之内,如何达到一种平衡状态,这也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 (5)新一代大学生喜欢图像学习更胜于文字学习模式,图书馆应让读者快速利用馆藏图书,辅助读者进行研究和学习[6],应加强类似于情报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等服务,使读者善于利用图书馆藏书,这就达到了对图书的深阅读。 (6)所获数据证实,图书馆的图书已形成深阅读、浅阅读、零阅读3种形式,图书馆应对图书的利用进一步细化并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常年进行分析,从各种阅读利用率的计算来重新设计图书采购的方式与经费比例,以科学指导图书的购置及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德畅.浅谈大学生的深阅读与浅阅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2):102-105. [2]蓝亭.浅阅读与深阅读:读还是不读[J].图书馆建设,2008,(4):83-86. [3]孙长虹.应对读者的“浅阅读” 图书馆需要“深服务”[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6):14-16,30. [4]孙凌云.高校学生读者的浅阅读倾向及图书馆对策[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3):85-88. [5]董一凡.为“浅阅读”与“功利性阅读”再辩[J].图书馆建设,2010,(2):94-96,100. [6]张亚军.“深阅读”与“浅阅读”[J].贵图学刊,2010,(3):40-41,2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