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区域信息化建设的信息主体素质研究 |
范文 | 收稿日期:2011-06-18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区域信息化建设的信息主体素质模型研究”(10E056)、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民办高校基于区域信息化建设的信息主体素质研究”(11554071) 〔摘要〕基于区域信息化建设,阐述信息主体素质与信息化人才的关系,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具体情况,进行信息社会核心竞争力中的关键因素——信息主体素质研究。提出并构建知识素质、创新素质和能力素质,体现以信息社会适应性为核心的教学质量观和人才观,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显著效果,学生的综合信息素质明显提高,更好地为区域信息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区域信息化;信息主体素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08.022 〔中图分类号〕G2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08-0088-03 Based on Region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Subject Quality Research Wang Zhiqia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Deqiang Business College,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Haerbin 150025,China) 〔Abstract〕Expounded the main body of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information talent relationship based on region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Information was the key factor in social core competitiveness-information subject quality research.Put forward and constructing knowledge quality,ability quality and innovative quality.Modern social adaptability was the core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alent.In teaching practice,students can obviously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chieved significant effect,better for the region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service. 〔Key words〕regional information;information subjective quality;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信息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构成信息社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2]。根据新阶段的时代要求,对我国信息化人才培养、发展赋予了新的重任,而面向区域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型信息人才培养问题日益倍受关注,适时进行信息主体素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搞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科教学,推进信息专业交叉学科发展和建设工作,建立科学实用的信息主体素质体系结构,服务于地方区域信息化建设,在相关交叉学科教学中加强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在信息主体素质的研究中,文[2]从宏观上探讨了信息主体素质指标及其测度内容,文[3]从宏观上进行了信息主体素质测度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而从微观上对信息主体素质的研究则没有实质性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在信息主体素质微观方面展开深入研究,提出并构建信息主体的知识素质、创新素质和能力素质,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显著效果。 1 信息化人才与信息主体素质 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要取得领先优势,必须有一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为基础[2]。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信息化影响到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的每一专业,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受到的影响尤其强烈,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该专业直接是社会信息化的产物,并且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信息相关交叉学科的建设发展,信管专业的学科实力逐步增强,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信管专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已是一个客观事实。面对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信管专业的学科发展十分看好,社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加大,随着全球信息化建设热潮和知识经济的到来,这种需要将会快速增长,其前景是非常广阔的[4]。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取决于信息主体素质的提高。对于建立在信息和知识利用基础上的信息社会,信息主体对信息、知识及其相关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以下简称《战略》)中,把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信息素质作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信息化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丰富的科技知识和较高的外语水平,有信息搜集、处理、研究、传播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还要有经济、管理、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出适合信息化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在调研分析区域信息化建设、信息化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以及信息交叉学科领域科技发展的基础上,在信息主体素质体系改革和结构重构等方面开展研究。 随着社会信息化建设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入,信息化已经远远超越了技术应用、资源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范畴,成为一项带来社会根本性改变的社会系统工程[2]。经过近10年的国家信息化建设,我国已初步摸索出一条符合国情、国力、国需的发展道路。在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鲜明地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赋予了我国信息化全新的历史使命。我国制定的《战略》提出“要以人为本,惠及全民,创造广大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发展环境,建设一个面向发展的信息社会;把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信息素质作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美国学者Dale Neef在《知识经济》中说,“硅谷和128公路之所以坐落在它们现在的位置,仅仅因为那里是智能集中之地,此外则一无可取之处”,正是这些信息化尖端人才,为美国信息技术、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推动力,成为美国信息化程度在全世界独占鳌头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提高社会的信息主体素质,培养一批具备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尖端人才,是积累人力资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必由之路[2]。 2 信息主体素质 针对区域信息化建设的特点,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具体情况,进行信息社会核心竞争力中的关键因素——信息主体素质研究。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区域信息化建设结合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发挥地区优势,凭借区域运作的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推动经济结构从以物质与能量为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重心的转变,最终实现区域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演变。信息社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为发展信息化的首要资源,在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而对社会信息应用水平具有最显著影响的因素是信息主体素质,也是信息社会核心竞争力所在。社会信息主体素质的提高,主要是通过高校教育实现的,加强信息人才培养,适应信息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是信息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在深入调查分析区域信息化建设、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现状以及信息交叉学科领域科技发展的基础上,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专业水平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为原则[5],同时结合交叉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在信息主体素质体系改革和内容重构等方面开展广泛深入研究。经过五年多的改革实践,将信息主体素质体系按结构划分为知识素质结构、创新素质结构和能力素质结构,并在每一素质结构下面又分解为若干个模块,而且在素质目标、任务、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作行之有效的改革创新,以适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特点,最终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信息人才服务于地方区域信息化建设。 2.1 知识素质 提出并构建知识素质结构。根据我校信管专业电子商务与信息资源管理方向和ERP与商业自动化方向的培养目标,针对专业的学生特点以及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重新组织管理、计算机、信息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的教学内容,将形成体现我校信管专业交叉学科特色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将提出并开设一门融创新启蒙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学科教育为一体的信管专业导论课程。专业导论课旨在教导学生认识所学专业概况,进而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指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思想和方法基础。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将改革过深、过窄的教学内容,拓宽学科基础,加强专业基础、专业方向课程和提高实践技能创新型课程教学的比重。有效地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应用水平,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正确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推进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使学生既能适应区域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又能适应信息管理学科领域的变革和创新。 在知识素质构建中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为引导,同时结合本学科最新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提出并实践了信管专业教学改革与学科科研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特点,基于区域信息化建设情况,结合教学改革进行科学研究,将科研成果反作用于教学研究,拓展了信息管理理论和应用实践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研究成果在校内外实际应用中收效显著,为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开辟了新的思路。 在确定知识素质培养目标和业务培养要求的基础上设计知识体系结构。课程是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单元。因此,知识体系结构的设置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培养目标和规格的中心环节。教学内容与知识体系,要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区域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从整体知识素质培养目标出发,根据培养目标、业务规格的要求,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和综合。精选经典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的最新成果,注意把体现当前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学生探索新事物、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2.2 创新素质 提出并构建创新素质结构。在贯穿4年本科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体设计中提出:大一将通过公共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使学生确立创新意识;大二将通过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大三将通过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的学习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四第一学期将通过校内外综合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第二学期将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岗位相结合进行岗位创新技能集训,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将有利于学生在社会需求竞争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抓住就业机会,为提高职业应用能力、就业能力和区域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水平创造条件。 培养创新型信息主体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教师的创新观念、创新方法对调动信息主体的创新潜力会产生重要作用。围绕信息主体的创新素质进行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调整课程体系结构整体设计;营造宽松健康的学术环境,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外创新活动;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改革教学方法,激发信息主体主动式学习,改革考试方法。面向信息化建设的信息主体创新素质的培养需要创新的环境、创新型的教师、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方法。只有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新的思路,营造创新环境,保证学生有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适合信息产业需求的创新型信息主体,使他们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信息化建设。 2.3 能力素质 提出并构建能力素质结构。经过社会岗位调查分析,我们认真规划信管专业能力教育体系,实行八个学期实践教学不断线,改革实验项目和实践内容,强化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实施、管理、维护、评价和推广等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获得本专业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过渡。我们将能力教学体系分为课程实验、设计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等6个层次,各层次相辅相成、循序渐进,使学生了解现代信息管理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掌握专业实践知识和技能,具备从事信息化专业领域实践工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素质。 根据能力素质结构进行精化基础理论、优化专业知识、淡化专业界限、强化实践能力和深化素质教育[6]。应用型本科高校信管专业可根据区域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适时构建信管专业信息化人才的能力素质,并选择能力结构的实现形式,进而来确定信管专业的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目标和培养任务,制定出适合区域信息化建设所需的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力求做到能力培养的实用和够用。 根据信管专业信息化人才能力素质结构培养,可定向培养学生的业务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等。例如,根据能力素质结构可在大一开设通识必修课、学科基础课、学科基础实训课和选修课,在大二开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基础实训课和选修课,在大三开设专业核心课、若干专业方向课、专业实训课和选修课,在大四开设专业综合实训课和选修课、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在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中,使信管专业电子商务与信息资源管理方向和ERP与商业自动化方向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和综合信息素质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实施效果显著。科研成果的应用推进了高校信管相关专业的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工作,对搞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教学,加强专业方向的建设,建立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结构,服务于地方区域信息化建设,在专业教学中加强信息素质与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 结 语 本文基于区域信息化建设的信息主体素质研究,提出并构建知识素质、创新素质和能力素质,使信息主体应具有宽广的知识素质,掌握深厚的创新素质,更要具备较强的能力素质,才能更好地为区域信息化建设服务,同时反映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交叉学科专业改革与信息主体素质体系结构建设的需要。信息主体素质研究成果推广到IT行业地方区域信息化企业和同类型的其他高校,研究方法推广到企业信息化建设领域和相关学科专业。因此信息主体素质研究对于区域信息化建设发展和应用型本科高校交叉学科建设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魏津瑜,刘曰波,杨翠梅,等.基于职业生命周期的信息化人才使用与培养对策研究[J].情报科学,2007,(2):295-297,320. [2]张少锋,郑建明.信息社会中的信息主体素质及其测度[J].情报科学,2007,(1):42-46. [3]许红健.信息主体素质测度指标体系框架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1):27,49. [4]蒋玲,杨溢,刁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与培养方向探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4):41-43,50. [5]龙朝阳,成博.从社会需求看专业建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6):131-133,119. [6]王知强,陈本士,梁妍.基于信息化建设的信息管理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3):16-1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