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学科馆员服务体系中的知识管理研究
范文 冯素洁 杨洋
〔摘要〕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工作必须研究的问题之一,对深化学科馆员服务,推动图书馆知识化服务进程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学科馆员服务体系中的知识管理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学科馆员服务体系与知识管理的契合点,并从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工作职责和角色分工3个角度加以阐述,分析了以知识流的有效控制为核心的学科馆员知识管理内容。
〔关键词〕学科馆员;知识管理;知识流
收稿日期:2011-05-11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08.008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08-0032-03
Research on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Service System of Subject Librarians
Feng Sujie Yang Yang
(Library,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122,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base of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on the service system of Subject Librarians.Put forward the viewpoint that the core of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service system of subject librarians was the control of the knowledge flow.The paper also analysed the common point of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subject librarians service.
〔Key words〕subject librarians;knowledge management;knowledge flow
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经济开始从工业经济逐步演进到知识经济阶段。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专指那种能够作为资源投入到生产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现代知识[1]。知识的资本化促成了知识的产业化,这使得知识管理的作用日益重要,也为图书馆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与挑战。然而,受传统体制的影响,我国图书馆馆员入行门槛不高,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图书馆员的总体水平普遍偏低已是不争的事实。2005年赵兰玉在《我国图书馆专业化程度探析》一文中提到,我国图书馆从业人员硕士以上学历仅占4.2%[2]。而美国2001年以前就有79%的成员拥有ALA认证的硕士学位,另外还有5%的成员获得博士学位[3]。介于知识工作的特殊性,在全体馆员中开展知识管理工作尚有一定困难。而学科馆员制度这几年在我国图书馆界发展迅速,学科馆员素质较普通馆员要高。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袁红卫老师调查,在其抽样的12所高校图书馆中,本科学历者占整个学科馆员数量的67.76%,硕士以上学历的占32.24%[4]。因此,可以在学科馆员服务中率先应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从而推动图书馆的知识化服务进程。
1 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源于波普尔(Karl Popper)的“世界3”理论。目前,国内对知识管理普遍接受的定义是:知识管理是将知识或知识资源(以下一般只用“知识”)作为管理对象进行管理,是对知识的整个运动过程包括生成创新、识别获取、分类整理、记录储存、传播交流、开发利用等有关方面进行管理,将捕获的知识与技能传播给需要的组织或个人,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实现最大产出的任何地方的过程。知识管理的内涵可以细分为四层含义:
(1)对记录有知识的载体的管理;(2)对知识信息或与知识相关的信息管理;(3)知识实践活动;(4)对知识实践活动的管理[1]。现阶段,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很大层面上仅停留在对知识载体的管理,如各种纸本资源和电子资源的管理,知识实践活动大多也只停留在文献传递等表层的服务,而涉及到知识本身的深层次服务,如文献综述、资源评价、定题跟踪等尚未成熟。
对学科馆员来说,知识管理涉及下面的问题:
(1)图书馆以及服务对象需要的知识是什么——知识的识别;
(2)需要的知识在哪里,可以如何获取——知识的获取;
(3)如何将适当的知识传递到服务对象手中——知识的传播;
(4)如何生成新的知识(知识创新)——知识的创新;
(5)如何有效利用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知识的应用;
(6)知识如何储存、更新,如何保护等——知识的储存与保护。
必须一提的是,在学科馆员的工作过程中以上几个方面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交织的。例如,调查读者需求本身,既是对读者所需知识的识别过程,又是学科馆员自身业务知识的获取过程。因为对学科馆员来说,读者需求本身就是其开展工作必备的知识。
2 学科馆员服务与知识管理的契合点
学科馆员服务本身就是知识性服务,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学科馆员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学科馆员工作的最终归宿。
2.1 从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看,知识性是学科馆员的必备素质
学科馆员也称专业馆员,是指掌握一门或几门专业学科知识,并且精通图书情报知识,能为相应学科提供高层次的文献服务的图书馆员。作为一名合格的学科馆员至少应该有对口学科的专业知识背景,同时还要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与较强的信息组织加工能力。在信息时代,计算机与网络使用能力以及良好的外语水平也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由于学科馆员最终是为读者服务的,所以还要求有着较高的与人交流的能力,学习一定的服务营销知识有助于学科馆员更好的开展工作。
2.2 从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看,学科服务工作本身就包含着知识管理因子
2.3 从学科馆员的角色分工看,知识管理是学科馆员工作的必然归宿
在知识管理背景下,学科馆员的角色需要有新的转变。学科馆员应该从以往的信息传递员转变为知识管理者。
2.3.1 显性知识的整合者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从海量的信息资源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已成为知识界面临的新问题。在学科馆员知识管理中,显性知识主要表现为各种学科资源和知识库。学科馆员需要将各种资源中的显性知识进行整合,通过与自身知识的结合,筛选出读者需要的有效知识,从而节省读者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
2.3.2 隐性知识的集成者
隐性知识由认知、经验、技巧、诀窍、情感等要素组成。隐性知识经过个人识别、理解和吸收,以潜在的非编码化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行为上和概念里。学科馆员的服务过程,一方面是其自身的知识、经验积累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对其服务对象的隐性知识的挖掘和继承过程。
2.3.3 知识转换的推动者
由于隐性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个性特征,并且往往很难被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比较难于归类和度量,也难于交流、传播、学习和共享。因此,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可以使知识的传播更具深远性和广泛性,从而使知识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实现知识价值增值。例如,学科馆员可通过建立虚拟参考咨询库,将自身的专业经验与其它学科馆员共享;还可以通过建立起专家经验知识库,使服务对象的隐性知识得以组织。
2.3.4 知识传播的执行者
知识作为人类的一种特定精神产品,具有可分享性,跨时空传递性,可重复使用性,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5]。知识的这些特性决定了知识的价值只有在传播过程中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科馆员服务工作本身就是对知识流的控制过程,而用户培训、参考咨询等服务更是直接的知识传播活动。
2.3.5 知识创新的开发者
知识创新是学科馆员知识管理工作的目标。学科馆员通过文献综述、资源评价、提供查新报告等活动,将原有的显性知识与自身的隐性知识相结合,对知识进行再加工,编制二次或三次文献,形成新的知识。另外,新的服务方式和服务项目的开发,也是知识创新的结果。例如,学科信息门户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搜索引擎检索结果冗余量过大、检准率不高的不足;电子教参服务和课题跟踪服务也是学科馆员在参与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主动性知识服务方面的创新[6]。
2.3.6 知识管理的研究者
目前知识管理研究已经成为图书馆学的研究热点,以知识为中心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正在形成[1]。许多新开发的数字图书馆管理系统和技术都可运用到知识管理中,如知识库、机构存储、自然语言搜索、数据挖掘技术、内容管理、知识提取技术、知识地图绘制、群组软件、信息视觉化等。作为图书馆馆员中知识含量较高的团队,加强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已是学科馆员必须关注的课题。
3 学科馆员知识管理的内容
学科馆员知识管理工作的目标就是实现持续知识创新和知识增值,为读者提供深层次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它的核心是对知识流的有效控制。
3.1 知识流的内容管理
知识社会是一个全面运用知识和全民拥有知识的社会,它强调全民学习知识、传递知识、利用知识、创造知识和共享知识。知识的社会化使得高校图书馆藏与用的矛盾演变为两个突出矛盾。从社会看,是占有资源优势与信息服务社会化不足的矛盾,从自身情况看,则是资源相对过剩与师生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它们共同催生高校图书馆新一轮服务社会化[7]。分布式海量信息是数字化信息时代的特征之一。知识种类的繁多、分布的广泛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再加上人们知识背景的差异,使“信息迷航”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障碍[8]。学科馆员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利用知识采掘、知识组织和知识导航等技术,将无序的知识有序化,从海量的知识中发现用户需要的有效知识。
3.2 知识流的形态管理
学科馆员拥有的显性知识,包括馆藏资源中所有载体的知识以及各种虚拟资源中可获得的知识;有关服务对象的知识,如读者档案、读者需求等;有关组织的知识,如图书馆的各种规则、文件等;学科馆员自身知识,如论文、课题报告等。隐性知识包括学科馆员头脑中的各种知识及各种技术经验、交流技巧等,也可大致分为有关馆藏及各种资源的知识;有关服务对象的知识,如读者的阅读偏好、交流习惯等;有关组织的知识,如图书馆文化、图书馆历史、工作程序等;馆员的自身知识,如学科知识、图情知识等。学科馆员在服务中,要根据用户需求特征及知识形态的特点,对各种形态知识加以整合与转化,将最有效的知识用最适合的形态表现给知识接收者。
3.3 知识流的渠道管理
数字化时代,信息载体和传播方式呈多样化态势。多媒体技术使得各种格式的资源能够得到集成、检索、浏览乃至推送,知识的编码化技术使得知识信息化得以实现,知识传播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科馆员连接着知识源和知识用户,是知识信息的中转站,承担着知识传播的任务。如何将知识通过合适的渠道传递给用户也是学科馆员知识管理工作的内容之一,它包括语言格式的转换,载体形态的转换,乃至不同语种的转换等等。
3.4 知识流的时效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数量大、增长快、时效性强、传播迅速、类型复杂、质量参差不齐等已成为现代知识的重要特征。文献量已经不是知识计量的适用指标,知识的老化和增长需要从知识自身和信息两方面进行测量。以网络资源为代表的新型信息资源的开放性与分布性为学科馆员服务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知识的新颖性稍纵即逝。如何向用户提供该学科领域内最新的科研情报,如何判断新的科研情报是否为用户所需要是学科馆馆员必须面对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科馆员密切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和服务对象的科研进展,实时更新自身知识库,将最新的知识在用户最需要的时间予以推送。
3.5 知识的管理流程
学科馆员知识管理的基本流程就是从了解读者需求入手,一方面通过将资源中的显性知识同自身隐性知识相结合,对读者需要的有效知识进行提炼和传递,通过读者对知识的应用实现知识的增值;另一方面,通过构建知识库和知识地图,将加工过的知识存入知识库并作为知识节点添加到知识地图中,实现知识的存储和共享;第三方面,建立读者档案,将读者的需求作为知识,存储到读者档案中,以便与其他馆员协作,实现资源建设的升级与个性化推送服务,从而实现知识流的螺旋式增值过程。
4 结 语
从对数据、资料的管理到对信息的管理,再到对知识的管理,人们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已经发展到了战略资源的高度。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和知识化的社会背景下,图书馆已然成为知识信息存储中心,知识信息管理的主体,知识信息服务的中坚和用户终生学习的学校。作为知识工作者的学科馆员,需要树立知识管理的理念,运用知识管理的技术和方法,提高知识创新能力,提升知识组织和知识开发技能,拓展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渠道,推动知识应用,实现学科服务的个性化与知识化。
参考文献
[1]吴慰慈.图书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17,220,236-237.
[2]赵兰玉.我国图书馆员专业化程度探析[J].图书馆建设,2006,(1):90-91.
[3]李杰,袁芳.美国图书馆馆员的现状[J].情报杂志,2001,(4):97-98.
[4]袁红卫.国内部分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7,(1):96-98.
[5]王众托.知识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1-22.
[6]王立文.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于知识管理研究[J].情报杂志,2009,28(增刊):344-346.
[7]刘剑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矛盾分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0,(5):7.
[8]吴慰慈.图书馆学新探[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8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