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深刻内在逻辑
范文 彭志飞 张峰
【摘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认识、判断和最终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逻辑。人民主体地位的凸显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前提;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发展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在动力;依靠人民群众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根本方法。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内在逻辑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07.011
社会主要矛盾是决定我们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心工作和行动纲领的根本依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如何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一个客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力是积极因素,生产力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历史上每次生产力的飞跃都将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也推动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对一定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必然以此客观过程为依据。人的需要是这对矛盾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的需要推动生产的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认识、判断和最终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逻辑。人民主体地位的凸显: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前提
在人类历史上许多思想家由于其阶级性或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不愿意承认或看不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将历史视为英雄人物创造的,或天意、绝对精神等神秘力量创造的,忽视人民群众是创造并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主张“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3]。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而且推动了社会变革。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提供了理论前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等唯物史观逻辑发展的必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的理论总结。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适应,相对和谐的状况下,需要与生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通过激活每一方来激活这一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党的八大根据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新形势,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阶级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是在以后的实践中并没有坚持,又重新回到以阶级斗争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和实践中。这其中的原因除了领导人个人因素外,还有当时在理论界的“人学空场”。受苏联的影响,“人”被“革命的人”替代,从而使人的需要被漠视。此外,由于当时我们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还不是很发达,社会主义建设还刚刚起步,社会财富还不是很充足。如何解决温饱问题依然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为此,生产力与需求的矛盾被抽象化,放置在阶级矛盾之中,希望通过以阶级斗争的手段来解决生产和需要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中人的需要凸显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产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能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如果生产发展没有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强调需求将会成为无本之源。二是人的主体地位的张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能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但由于阶级的局限不能真正从人的需求出发调节生产。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群众从物质生活资料“严重短缺”到基本解决温饱,从实现“总体小康”到新时代即将实现全面小康。伴随生产力的提高,社会财富的增多,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为人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凸显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突破,人的需要具有客观现实性的认识回归,人的需要的合法性逐渐被认同和尊重的同时,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认识和判断深深打上人民群众的烙印。
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实践前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实现了温饱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转变,人民群众需要被尊重、关照、彰显。然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阶层与阶层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从人民群众的需求来看,“美好生活”不仅包括吃穿住行,还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等“非物质”的需求;从社会生产来看,我国的经济总量等很多方面都进入了世界前列,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成为主要问题。主要矛盾的两方面拓展到了社会发展领域。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我们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为更多的人民群众谋求更大的利益。
人民需要的多元化推动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多元化。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4]主要包括:“‘交往的需要‘学习和受训练教育的需要‘有效的需要和‘未来社会人的需要等等”[5]。人们的需要具有社会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我国各族人民的需要结构依次经历了“从夺取政权到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的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和当家作主的诉求的阶段;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的个体需要被泯灭,人们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的饥渴被扭曲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从单一的物质需要向着物质文化精神需要共同发展的多元化阶段。”[6]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进入一个活跃期,人民群众在物质需要的量和质不断提升的同时精神文化需要凸显,要求社会生产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从物质产品生产向文化、精神、政治产品全面生产的方向转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推动社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发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在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总体上说,新时期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形态没有发生质变,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7],但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发展促使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生产力发展使人的需要上升为矛盾的主导方面。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中社会生产的能力不断扩大的同时,人的需要不断凸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促使人们对生产力概念进行反思,人的要素、物质的要素、社会结合的要素在生产力中的作用被凸显;生产力的外延从单一的物质生产扩展到物质、文化、精神生产。新时代社会生产多元化的发展,加剧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已告别温饱问题的困扰,向着“全面小康”迈进,人民群众的需求向多层次多元化发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呈现新的特征。
人民群众的非物质性需要与生产的矛盾凸显出来。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包括:人民群众的物质性需要与生产矛盾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与生产的矛盾。以往我们只关注物质性需要与生产之间的矛盾,忽视精神文化需要与生产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特征集中表现为物质性需要与生产的矛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物质生产力得到了解放,物质性需要与生产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精神文化需要与生产的矛盾逐渐凸显。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空前活跃,向高层次多元化发展。“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8]成为共识。因此,我们要紧紧把握新时代人民群众需要变化的特点以及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形势,以人民为中心,扬弃市场“物化”现象,引导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提升,推动新时代社会生产和人的全面发展。
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推动社会主要矛盾向纵深发展。新时代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发生变化,既为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迎来了新的大好机遇,同时也使社会主要矛盾向纵深发展。一是人民群众新的物质需要不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矛盾变得异常突出。经济增长与自然生态的矛盾是工业现代化始终面临的问题。在新时代,人的需要已经获得了社会的承认和尊重,人的需要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需要我们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是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升使社会矛盾变得更加突出。人类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们社会关系的生产过程。社会矛盾伴随物质产品的丰富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不公正问题、教育卫生问题等日益关注,这需要我们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三是人民群众物质需要与精神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变得异常突出。在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过程中,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之间的冲突凸显,集中表现为许多人信仰缺失、精神空虚、道德沦丧、社会凝聚力下降。因此,在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任重而道远。依靠人民群众: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根本方法
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的偉大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中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依靠力量。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们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前提。解决新时代的新矛盾、实现新目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9]我们的政策路线方针只有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新时代我们要实现革命的胜利、国家的富强及民族的振兴,只有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在工作中依靠群众、相信群众,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首创精神。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始终是我党的最高行为准则与根本牵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10]“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根本宗旨,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我们继续以人民为中心,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维护和保障人民利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带领人民群众发展生产是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保障。人民的美好生活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需要一种利益协调机制或救济措施协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是以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导向,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教育、就业、分配、医疗、住房等与人民的要求还有距离的短板。二是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贫困现象仍然存在。在新时代,我们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以实现人民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创造人民满意的生活作为我们的动力和源泉。三是进一步树立新发展理念。新时代汲取以往发展经验教训,把握发展机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人民群众创造力和社会发展活力,兼顾公平与效率,坚持可持续发展对解决新时代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有着重大意义。注释
[1][2][7][9][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
[3]《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1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26页。
[5]郭祖仪:《马克思恩格斯的需要建构思想与心理科学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6]赵科天:《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阶段性特征》,《长白学刊》,2011年第1期。
[8]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9日。
责 编∕周于琬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