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协同理论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 |
范文 | 作者简介:王平(1971-),男,副研究馆员,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智能服务运作管理。·理论探索· 〔摘要〕目的:研究协同理论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方法:对协同理论引入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了探讨,以及对协同理论引入到信息资源服务后形成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进行探讨,在技术上设法努力寻求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等现代手段支持。结果:协同理论是一门以研究完全不同学科中存在的共同本质特征为目的的学科,不是去创造用户信息需要,而是要在思维上摆脱物流的观点,接受信息共享本当无冲突的理念。在理论上以协同理论工具为基础,找到一种信息资源多方位服务用户、全新的信息共享模式。结论:图书馆信息资源协同共建共享,是知识服务、信息共享、协同三者的最佳整合,是全方位的信息资源资源共享,最大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并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协同理论;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模式构建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4.04.007 〔中图分类号〕G250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4)04-0033-05 Study on Library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Based on Synergetic TheoryWang Ping1,2 (1.School of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Hefei 230026,China; 2.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Anhui Medical University,Hefei 230032,China) 〔Abstract〕Purpose:Research libraries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mode based on Synergy theory.Method:Synergy theory into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research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as well as on Synergy theory into information service after the formation mode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library to explore technically trying to seek artificial intelligence,virtual reality,and other modern means of support.Result:Synergy theory is study on different subjects in the common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purpose of discipline,not to create user information needs,instead of thinking emerging from logistic point of view,accept the idea of information sharing would have no conflict.In theory based on the collaborative tools,find multi-faceted service user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the new mode of information sharing.Conclusion:Synergy library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knowledge services,information sharing,and collaboration among the best integration,is a comprehensive range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of resources,Max meets the information needs of users,and more efficient use of resources. 〔Keywords〕synergy theory;information resources;service platform;mode construction 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管理化、信息服务多元化等广泛而又深刻的社会服务变革与进步,复杂性科学的研究与发展备受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的关注。协同学[1]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适用性很广的新兴的边缘学科,已在物理学、材料科学、生物学、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中得到广泛应用。协同理论作为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一门以研究完全不同学科中共同存在的本质特征为目的的系统理论,因而成为构造各类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和解决复杂性系统问题的系统方法。把协同理论引入到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形成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同理论并进行系统研究,对于解决信息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推动信息资源优化整合过程中大量出现的综合性、复杂性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1协同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内容 协同论(synergetics)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由联邦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教授提出的,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2]。所谓“协同性”,是指一个开放系统内部分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同步的非线性作用特性,主要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协同论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等为基础,吸取了结构耗散理论的大量精髓,采用统计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不同的领域的分析,提出了多维相空间理论,建立了一整套的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案,在微观到宏观的过渡上,描述了各种系统和现象中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其主要原理有以下几个: 11支配原理 又被称为使役原理、伺服原理,这是协同学特有的名词。核心思想是认为系统内部的各种子系统、参量或因素对系统的影响,是有差异的,不平衡的,这种影响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时间的反映也不同。支配原理的贡献在于系统走向有序,到达临界点或临界态附近时,最终将出现少数慢变量支配多数快变量的情形,这成为人们通过少数变量把握有序演化过程的重要工具。所以支配原理实际上提供了一种可实际操作的方法论思想。 12绝热消去原理是协同学中找寻慢变量、建立序参量方程的基本方法。哈肯巧妙地用了绝热消去原理。即对系统演化发生作用的各种参量进行分析,把在系统演化中起支配作用的参量叫作慢弛豫参量(慢变量);而对系统演化不起明显作用的叫作快弛豫参量(快变量)。只有慢变量决定着系统的演化过程,快变量演化快,在相变过程中先期到达相变点,之后便不再变化,因此,可以令快变量的时间微商等于零,然后将得到的关系式代入其他关于慢变量的方程,便可得到只有一个或几个慢参量的演化方程——序参量方程。 13自组织理论 从无序状态转变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有序状态,这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由系统内部自身组织起来,并通过各种形式的信息反馈来控制和强化这种组织的结果,把这种组织称为自组织结构,相应的描述称为自组织理论。自组织理论是协同学的核心理论,序参量是通过自组织状态来维持的[3]。 2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引入协同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协同理论支持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构建研究已成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一个新研究热点。哈肯等人通过对许多系统客观现象的观察,认为在系统发展演化中存在着一个普遍原理:即在任何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均依靠有调节、有目的的“自组织”过程,使千差万别的子系统协同作用,并产生新的既定有序结构。作为数字图书馆是组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进入图书馆并提供知识服务,几乎图书馆的所有载体信息均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获得,读者通过网络访问其他的数字图书馆和文献信息数据库系统,协同理论支持下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不是去创造用户信息需要,而是要在思维上摆脱物流的观点,接受信息共享本当无冲突的理念;在技术上设法努力寻求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等现代手段支持;在理论上以协同学、系统工程、人机工程等理论工具为基础,找到一种用户数目和内容品种都各尽人意的、全新的信息共建与共享模式,使服务、信息、协同三者最佳整合,去满足用户的信息需要,充分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21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引入协同论的可能性由于协同论属于自组织理论的范畴,协同学试图把无生命自然界和有生命自然界统一起来,发现它们存在的共同本质规律[4]。协同理论认为所有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在系统演化的过程中究竟哪种结构得以实现,取决于各个集体运动形式。由此可见,协同论所揭示的结构形成的一般原理和规律,不仅为研究自然现象,而且为研究信息资源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变革这样一些复杂性事物的演化发展规律提供了新的原则和方法。可见,协同理论具有普适性特征,将协同理论引入到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中也是可行的,符合该理论的初衷。 22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引入协同论的必要性协同理论作为一门研究完全不同学科中共同存在的本质特征为目的的系统理论,其广泛的适用性或普适性是显而易见的。从协同理论的应用范围来看,现在各种不同系统的自组织现象的分析、建模、预测以及决策等过程正在广泛的应用[5]。如经济学领域中城市发展、经济的转型;技术创新和经济事态发展等方面的各种协同效应问题;社会学领域中的舆论形成模型,社会传媒的作用,社会体制以及社会变革等等问题。因此,在我国将协同理论应用在部分管理理论科学研究和应用学科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尚未运用到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管理工作实践中来。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性开放系统,不同领域存在着不同的协同,信息管理协同是诸多协同中很重要的一种[6],把协同理论引入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必将对医疗服务管理理论的发展以及对解决现实医疗服务管理领域中的问题具有启迪意义,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和理论视角。 3基于协同理论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 在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世界各国文献信息服务事业发展的一种潮流。在协同理论中,论证了复杂系统从无序到子系统的协同运作达到有序状态是遵循一定的运行规律的。基于这个理论,笔者不妨假设在知识服务领域,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这个复杂的系统通过对信息资源配置的合理调整,通过各个子资源或子资源群体的信息资源提供相互协作,达到资源共享的某种有序状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利用协同和信息化的优势进行资源的整合,这已在很多信息服务行业大行其道,而在图书馆这样的专业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机构,该趋势才初现端倪,从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入手,从信息资源共享的角度突显了协同理论的引入将如何改变现在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服务模式和战略取向。图书馆基于协同学原理利用信息系统整合各种文献信息资源[7],实现图书馆之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1图书馆信息资源协同共建共享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无论是高校图书馆,还是社会图书馆,都在进行数字化建设,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也发展到通讯网络一体化的协同共建共享信息系统阶段。现代的数字化图书馆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与服务方式通过Internet将各种书刊、视频、图像等为载体的信息资料,以多种形式传播给需要的用户,已经成为社会的信息资源中心。图书馆信息资源协同共建共享服务体系是在网络信息资源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时代所出现的一种新的信息服务创新模式,它以信息资源加工和传递为手段,以知识存储、重组和配送为目的。其体系建设应以协同服务为导向来建设,图书馆馆员、学科团队对信息、研究论文进行加工,其中图书馆员对文献资料加工所形成的二、三次文献,亦具有其独特使用价值,更具适用性,这种结合多渠道的知识优化整合和提供知识产品的过程,也就是协同服务的过程;经过优化整合的信息资源再传输到信息资源协同共建共享服务平台,围绕用户所需的不同信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分别制定协同服务策略,对特定范围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协同查寻、下载、分类、提炼、加工和输出(见图1)。 图1图书馆信息资源协同共建共享服务平台知识协同示意图 32基于协同理论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内容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同是指在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中,利用信息系统以及对现代网络技术的研究,使各种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机构互相协作、资源共享,实现信息资源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同表示专业的数字化图书馆机构间的互相协作、资源共享;广义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同不仅包括专业化数字化图书馆间的知识服务协同,还包括其他公共图书馆之间和所有能提供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机构之间的互相协作、资源共享,如社区资料室、出版社、音像发行机构等。本文研究的是图书馆之间的协同知识服务,是信息资源建设大范围、多角度、宽领域的协作和共享,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数字化信息资源协同知识服务,这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同服务的核心部分。包括图书文献资源与信息的共享,如图书、期刊以及其他信息资源、数字化技术、设备和人员等软硬件资源的共享;馆际信息资源协作,如专业馆与公共馆、高校图书馆与社区资料室之间的文献互借等。②数字化信息资源协同知识保障服务,包括专业性文献资料的专业提供,如样本书的特约服务、其他资料的委托查询服务;网上信息资源服务,如网上借阅预约、专业内容的咨询、信息查询、检索等;信息资源管理服务,如读者个人借阅信息和所在提供信息资源服务的机构信息管理。③协同图书馆间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主要对图书馆协同信息资源共建中的信息资源协同服务与信息资源共享保障服务提供监督、管理与评价,为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体系提供支持、协调与配合,使其正常运行并有机结合,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33基于协同理论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构建 331建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同标准化平台 通过建立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同标准知识服务体系平台,可以自动将分布异构的信息资源数据库纳入标准的检索平台,需要服务的用户可进行任意跨库检索,使其可以支持各高校图书馆对用户提供知识服务以及提供专项咨询服务。它以图书馆文献资源数据中心为核心,协同其他提供信息资源机构、知识服务保障机构和知识服务共享机构等方面,实现标准化的互联互通的协同平台。图书馆信息资源数据中心通过在平台各机构内设置前置阅读、采集设备和通信网络,收集文献信息的数据,再经过一定的统计分析,对有的进行二、三次文献加工,并建立标准的数据结构库,为整个平台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知识服务共享提供基础。图书馆信息资源协同机构是平台的主体,主要包括各图书馆、社区资料室、出版社、音像出版中心、大学学术交流中心等,它们通过平台共享信息资源数据、共享技术、设备和人才等资源,实现多方位的资源整合和优化,相互提供各自所需要的信息数据。 332数据建设中心是共建共享协同平台的基础 如果把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数据中心比作“心脏”,数字化图书馆协同机构比作“骨架”,那么提供协同服务的机构则可以看作是平台的“血肉”。它包括网络通讯设施、网上信息服务保障机构、知识管理服务机构和信息资源整合机构等,在读者与各图书信息资源协同机构间及各信息资源协同机构间起到联系桥梁的作用。H·Hake运用支配原理证明了,当复杂系统接近线性失稳点时,信息科分解为性质不同的两部分,其一称为协同信息,由序参量决定,在系统经历非平衡相变时,它的变化代表了整个系统信息的变化[8]。无序系统走向有序,到达临界点或临界态附近时,最终将出现少数慢变量支配多数快变量的情形,这成为人们通过少数变量把握有序演化过程的重要工具。所以支配原理实际上提供给一种可实际操作的方法论思想。 在协同的基础上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建立知识库。数据挖掘就是从数据库中提取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具体是指从不完全的、大量的、模糊的、有噪声的、随机的数据库中挖掘出正确的、未知的、有利用价值的并方便用户理解的知识的一种模式。基于协同理论的数据挖掘与传统数据分析工具有所不同,前者使用的方法是基于知识发现,通过运用模式匹配和其他算法来决定数据之间的重要联系,传统的数据分析只是对相似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归类。基于协同理论的数据挖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用户信息及知识内容;其程序包括,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知识传递、知识搜集、知识选择与挖掘等等,将多种途径获得的信息资源录入到内部信息库,进一步将信息进行有序组织,并根据用户需求性与知识特性建立知识库,促进知识转化,通过图书馆之间的共建共享,在完善知识库的基础上,知识管理协同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支持、馆际协调与配合,并对信息资源起到整合、优化的作用,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协同平台的正常运行提供可靠保障[9]。实现知识由无形到有形“由个人到组织”由小范围到整个系统的整合,构成了整合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服务的数据中心。 333构建知识管理协同模式 根据协同理论中的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案,它根本不受热力学概念(如超熵产生、局域平衡假设等)的限制,可以应用到没有热交换发生的相当宽广的领域[10]。它不是正统的统计物理理论在其它学科中的应用,而是在各学科中类似现象的类比中采用了统计学的方法。笔者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引入协同理论是为知识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统计模式。知识管理协同是将信息资源科学地组织和存贮,并高效地检索信息数据和进行数据处理,它是知识管理的最新技术,是协同理论、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组合,也是知识管理协同的核心和基础。知识管理模型的发展经历了传统格式化数据模型(包括传统的印刷性数据和音频、视频、图像数据)两个阶段,正在走向面向对象的数字化数据模型等非传统数据模型的阶段。基于协同理论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必须要建立的知识管理的协同,需要建立以下几种模式: (1)信息资源知识元链接模式 协同信息资源知识元链接模式是指对信息资源的本质及知识管理的关系进行揭示的有序结构,即知识的序化。在协同理论中,相变出现前,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很弱,不能束缚子系统本身存在的自发的无规则的独立运动,系统呈现无序状态。当控制参量不断变化达到阈值时,系统越过临界点,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胜过子系统的独立运动,而成为主导作用,形成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运动,于是形成宏观的结构或类型。信息资源的协同合作,是人们对事物存在特性与发展规律的认识,信息本身可以用文字给出一个简洁明确的描述,这种描述在信息数据库中可以作为一种知识信息元素,即知识元,是对一个知识的完整描述,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学科知识单元,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过程或结果、结论。它不仅可以直接表述信息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全文数据库的索引技术将使用这一知识元的文献关联起来。另外,由于知识描述本身必将引用与其相关的知识元,所以利用对一个知识元的描述,将可以建立知识元之间的内容协同关联,将大量、不断更新、不断出现的知识元建成知识元数据库,将会产生各种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协同化关联,体现出各学科专业交叉渗透的关系特征[13]。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发展的今天,使得以知识元为基础进行知识组织与服务成为可能,将知识元资源数据库嵌入到各种数据库当中,它将把数据库内部和各数据库之间的知识信息从内容上紧密关联起来,并将通过信息文献对知识发现的认识过程,使所有数据库在知识元数据库这一神经网络的支配下成为一个内容高度关联的有机的整体。采用模块式与分层次的方法,将信息资源分割为多层次、多知识元组成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以信息资源专业模块层次、知识元为接口与研究论文、技术信息、专利信息、产品信息等网络信息内容实现链接,通过网络上的计算机操作,按相关层次的直接点击查询或按知识元名称进行所需信息的检索,实现信息资源的序化的目的,进一步扩大信息资源链接服务的范围与内容,完成图书馆从以文献为基础的信息组织服务向以知识元为基础的信息资源协同服务的跨越。 (2)信息资源引文链接模式 所谓的信息资源引文链接就是用户可以通过信息文献之间的引证关系,直接从信息资源数据库中得到引证线索和引用文献的全文,使文献调研的速度和效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通过引文链接方式建立信息资源之间的内容关联,是深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极为有效的手段。基于协同理论的信息资源引用文献的链接信息,在语义WEB技术的支持下,知识管理的协同方式能够为信息资源链接提供显性的、丰富的语义信息,把无序的系统优化成有序的、有用的信息资源,并将这些信息以文件形式进行存储,通过语义或定义等模式匹配方式对不同文献信息资源库进行整合和系统优化互联。高校图书馆之间进行数字化文献资源合作,将各馆的信息资源目次库、题录摘要库、全文数据库、书目数据库、引文数据库等进行引文链接,信息资源引文关联数据提供一种将引文信息链接数据本体和本体相关的引文信息资源链接进行发布和有效链接的方法,发布的数据具有明确的语义信息,从而能够在共建共享系统内进行正确和有效的互联互通,最终形成一个语义化的、互联互通的信息资源引文链接网络,使用户能够通过互联网查询存放在各高校图书馆网站上的引文链接数据库,通过文献之间交错复杂的引用途径在整个知识网络中自由地漫游,从而更加有效地分享和获取引用文献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系统地获得相关信息资源[11]。如赵火军[12]等提出利用科学文献引文链提取文献特征句子和参考文献特征句子,并表示成本体,准确表达文献中的知识单元,并进行了模式应用。(3)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化和数字化的协同传播模式 哈肯在研究大量开放系统的演化机制时发现,在系统演化过程中,并非所有参量对系统演化都起相同的作用,而只有子系统协同合作产生的序参量才起决定性作用,大多数参量对系统演化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协同传播主要利用现代通讯传输技术,对传统的文献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在统一的数据库软件及标准格式要求下对信息数据进行分工制作,然后再进行统一的链接整合,它不仅包括个体文献资源的数字化,而且包括整体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由图书馆方面协同相关职能和学术部门牵头建立专家组,确定各信息资源模块及层次的划分标准、录入的数据库格式标准、链接原则及方案等具体标准;根据信息资源数据的结构形式及安全性要求进行数据库软件及文本的选择,它需要采用信息转换、识别、压缩、储存、保护技术等;按数据共享化的统一要求进行知识元数据的录入及相关网络信息的链接,并完成各模块间的共享关联链接,最后实现信息资源的协同传播。图书馆信息资源协同化传播并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图书馆之间的事情,它涉及整个文献信息领域,建设数字图书馆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全社会对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文献信息传播途径的改变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通过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化和数字化的协同传播模式,逐步加快信息资源服务的共建、共享。 4结束语 基于协同理论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系统工程,协同理论的出现将促进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迅速发展。从协同理论的概念、方法和原理,可以看到,竞争、协同的概念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也不例外,协同学的方法从动力学的角度对系统自组织的形成作了很好的描述和解释[14]。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根本特征不是它的规模,而是致力于信息资源共享与协同,全方位的信息资源资源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资源、知识管理资源的全面共享。处于信息网络时代的高校图书馆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重新确定知识服务新的生长点,运用新技术、新理论积极开展资源建设服务、提高知识服务质量,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起到促进和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H 哈肯.信息与自组织[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2]RCampbel,LSowden(ed.).Paradoxes of Rationality and Cooperation,Prisoners Dilemma and Newcombs problem,Vancouver,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1995. [3]HHaken.高等协同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4]Jerzy Z Hubert,Andrzej Lenda.Connecting Brillouins principle to a social synergetics probabilistic model.Applications to the binary decision problems[J].Physica A: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2003,326(3-4):578-593. [5]HHaken.Synergetics and computers[J].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1988,22(2-3):197-202. [6]Wolfgang Weidlich.Physics and social science—The approach of synergetics[J].Physics Reports,1991,204(1):1-163. [7]Guy Jumarie.Contour detection by using information theory of deterministic functions[J].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1991,12(1):25-29. [8]吴大进,曹力,陈立华.协同学原理与应用[M].武昌: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374. [9]JAS.Kelso.The informational character of self-organized coordination dynamics[J].Human Movement Science,1994,13(3-4):393-413. [10]马爱群,李秉和,赵清福.协同学及其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991,(3):47-55. [11]高劲松,梁艳琪,马倩倩,等.面向关联数据的引文知识链接模式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3,(3):21-26. [12]赵火军,温有奎.基于引文链的知识元挖掘研究[J].情报杂志,2009,28(3):148-150. [13]Sze Kui Ng.Information and system modeling[J].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1996,23(5):1-15. [14]Claudia Pahl-Wostl.Information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functional temporal and spatial organization in flow networks[J].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1992,16(3):35-52.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