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校舆情强度评测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范文 陈龙
〔摘要〕通过设置指标揭示影响高校舆情强度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各指标之间的联系和归属,构建高校舆情强度评测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专家群判断法对各级指标进行赋权。同时根据各指标的内涵对高校舆情应对工作提出建议,以便高校充分发挥该体系的预警、建议和统计功能。
〔关键词〕高等学校;舆情强度;评测指标体系
近年来,高校日益成为舆情关注的焦点,其发生各类事件已不再是传播范围有限的“内部新闻”,而是会迅速的传导到本校师生和社会群体中去,而且高校事件进入公众视野的渠道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最快的时间内以科学的方法测定舆情强度,并选择相应策略加以回应,避免舆情向负面方向发展、损害高校秩序和声誉,已成为高校舆情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校舆情强度评测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及其层级的确定
1.1指标选取的要素分析
所谓舆情,就是社会民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事项)或自己关心的特定事件所持有的群体性情绪、意愿、态度、意见和要求的总和及其表现[1]。从这个概念不难看出,舆情包括4个构成要素:舆情产生的主体、舆情存在的维度、舆情表达的内容、舆情发展的走向。就目前国内对舆情强度评测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学者都将以上4个要素作为评测舆情强度的主要对象,如吴绍忠、李淑华[2]以舆情内容、传播过程及舆情受众为一级指标构建网络舆情预警等级指标体系;戴媛[3]等以舆情流通量指标(舆情存在的维度)、舆情要素指标(舆情反映的内容)、舆情状态趋势指标(舆情发展的走向)为一级指标构建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谢海光、陈中润[4]提出了“十度”指标体系来分析舆情的热度、重度、焦度、敏度、频度、拐度、难度、疑度、粘度和散度;钱爱兵[5]对上述指标中的热度、焦度、拐度、重度给出了实现方案。基于对以上研究成果的分析和比较,王青[6]等提出将舆情热度、舆情强度、舆情倾度、舆情生长度作为舆情监测及预警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加以评测。以上评测指标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舆情的基本要素,但也存在着指标命名不严谨、指标界限不清晰的问题。如果在舆情评测指标的选取上回归舆情基本要素本位,就可以较好的解决以上问题。因此,拟将舆情评测体系的一级指标定为舆情信息信度,对应舆情表达的内容要素;舆情传播热度,对应舆情产生的主体、舆情存在的维度2个要素;舆情评价向度,对应舆情发展的走向要素。为了避免对舆情强度的评测局限于舆情本身,应加上舆情影响效度这一指标,以通过分析舆情带来的次生效应,评估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在舆情评价向度方面,该事件没有政府部门加以评价和干涉,B6指标得分接近为零。根据网易门户的投票结果,有72.1%的网民(5 515人)对厦门大学校长和食堂持批评态度,8.1%的网民(621人)对事件持中立态度,19.7%(1 505人)的网民对厦大校方持支持态度。从之前统计的该事件媒介和搜索指数来看,这7 641人的投票结果可以说是一个较大样本的网民态度统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即社会公众对于该事件主要持批评意见,且评价一致性较高,B7指标得分应该在较高水平。因厦大官方BBS屏蔽了关于该事件的帖子,无法统计出厦大校内师生对于此事的态度。总的来说,该事件舆情在评价向度方面处于中等水平。
在舆情影响效度方面,厦大校方在回应该事件时表示“此前已有教师举报该女教授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学校相关学术道德委员会正在就举报问题进行审慎调查”,从而诱发了社会各界对于厦大事后对该教授进行打击报复的猜想,使得该事件舆情超出了就事论事的范畴,导致舆情关注的焦点部分转移到涉事女教授身上,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次生新闻事件,也造成了舆论力量的分散。
〔摘要〕通过设置指标揭示影响高校舆情强度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各指标之间的联系和归属,构建高校舆情强度评测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专家群判断法对各级指标进行赋权。同时根据各指标的内涵对高校舆情应对工作提出建议,以便高校充分发挥该体系的预警、建议和统计功能。
〔关键词〕高等学校;舆情强度;评测指标体系
近年来,高校日益成为舆情关注的焦点,其发生各类事件已不再是传播范围有限的“内部新闻”,而是会迅速的传导到本校师生和社会群体中去,而且高校事件进入公众视野的渠道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最快的时间内以科学的方法测定舆情强度,并选择相应策略加以回应,避免舆情向负面方向发展、损害高校秩序和声誉,已成为高校舆情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校舆情强度评测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及其层级的确定
1.1指标选取的要素分析
所谓舆情,就是社会民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事项)或自己关心的特定事件所持有的群体性情绪、意愿、态度、意见和要求的总和及其表现[1]。从这个概念不难看出,舆情包括4个构成要素:舆情产生的主体、舆情存在的维度、舆情表达的内容、舆情发展的走向。就目前国内对舆情强度评测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学者都将以上4个要素作为评测舆情强度的主要对象,如吴绍忠、李淑华[2]以舆情内容、传播过程及舆情受众为一级指标构建网络舆情预警等级指标体系;戴媛[3]等以舆情流通量指标(舆情存在的维度)、舆情要素指标(舆情反映的内容)、舆情状态趋势指标(舆情发展的走向)为一级指标构建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谢海光、陈中润[4]提出了“十度”指标体系来分析舆情的热度、重度、焦度、敏度、频度、拐度、难度、疑度、粘度和散度;钱爱兵[5]对上述指标中的热度、焦度、拐度、重度给出了实现方案。基于对以上研究成果的分析和比较,王青[6]等提出将舆情热度、舆情强度、舆情倾度、舆情生长度作为舆情监测及预警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加以评测。以上评测指标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舆情的基本要素,但也存在着指标命名不严谨、指标界限不清晰的问题。如果在舆情评测指标的选取上回归舆情基本要素本位,就可以较好的解决以上问题。因此,拟将舆情评测体系的一级指标定为舆情信息信度,对应舆情表达的内容要素;舆情传播热度,对应舆情产生的主体、舆情存在的维度2个要素;舆情评价向度,对应舆情发展的走向要素。为了避免对舆情强度的评测局限于舆情本身,应加上舆情影响效度这一指标,以通过分析舆情带来的次生效应,评估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在舆情评价向度方面,该事件没有政府部门加以评价和干涉,B6指标得分接近为零。根据网易门户的投票结果,有72.1%的网民(5 515人)对厦门大学校长和食堂持批评态度,8.1%的网民(621人)对事件持中立态度,19.7%(1 505人)的网民对厦大校方持支持态度。从之前统计的该事件媒介和搜索指数来看,这7 641人的投票结果可以说是一个较大样本的网民态度统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即社会公众对于该事件主要持批评意见,且评价一致性较高,B7指标得分应该在较高水平。因厦大官方BBS屏蔽了关于该事件的帖子,无法统计出厦大校内师生对于此事的态度。总的来说,该事件舆情在评价向度方面处于中等水平。
在舆情影响效度方面,厦大校方在回应该事件时表示“此前已有教师举报该女教授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学校相关学术道德委员会正在就举报问题进行审慎调查”,从而诱发了社会各界对于厦大事后对该教授进行打击报复的猜想,使得该事件舆情超出了就事论事的范畴,导致舆情关注的焦点部分转移到涉事女教授身上,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次生新闻事件,也造成了舆论力量的分散。
〔摘要〕通过设置指标揭示影响高校舆情强度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各指标之间的联系和归属,构建高校舆情强度评测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专家群判断法对各级指标进行赋权。同时根据各指标的内涵对高校舆情应对工作提出建议,以便高校充分发挥该体系的预警、建议和统计功能。
〔关键词〕高等学校;舆情强度;评测指标体系
近年来,高校日益成为舆情关注的焦点,其发生各类事件已不再是传播范围有限的“内部新闻”,而是会迅速的传导到本校师生和社会群体中去,而且高校事件进入公众视野的渠道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最快的时间内以科学的方法测定舆情强度,并选择相应策略加以回应,避免舆情向负面方向发展、损害高校秩序和声誉,已成为高校舆情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校舆情强度评测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及其层级的确定
1.1指标选取的要素分析
所谓舆情,就是社会民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事项)或自己关心的特定事件所持有的群体性情绪、意愿、态度、意见和要求的总和及其表现[1]。从这个概念不难看出,舆情包括4个构成要素:舆情产生的主体、舆情存在的维度、舆情表达的内容、舆情发展的走向。就目前国内对舆情强度评测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学者都将以上4个要素作为评测舆情强度的主要对象,如吴绍忠、李淑华[2]以舆情内容、传播过程及舆情受众为一级指标构建网络舆情预警等级指标体系;戴媛[3]等以舆情流通量指标(舆情存在的维度)、舆情要素指标(舆情反映的内容)、舆情状态趋势指标(舆情发展的走向)为一级指标构建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谢海光、陈中润[4]提出了“十度”指标体系来分析舆情的热度、重度、焦度、敏度、频度、拐度、难度、疑度、粘度和散度;钱爱兵[5]对上述指标中的热度、焦度、拐度、重度给出了实现方案。基于对以上研究成果的分析和比较,王青[6]等提出将舆情热度、舆情强度、舆情倾度、舆情生长度作为舆情监测及预警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加以评测。以上评测指标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舆情的基本要素,但也存在着指标命名不严谨、指标界限不清晰的问题。如果在舆情评测指标的选取上回归舆情基本要素本位,就可以较好的解决以上问题。因此,拟将舆情评测体系的一级指标定为舆情信息信度,对应舆情表达的内容要素;舆情传播热度,对应舆情产生的主体、舆情存在的维度2个要素;舆情评价向度,对应舆情发展的走向要素。为了避免对舆情强度的评测局限于舆情本身,应加上舆情影响效度这一指标,以通过分析舆情带来的次生效应,评估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在舆情评价向度方面,该事件没有政府部门加以评价和干涉,B6指标得分接近为零。根据网易门户的投票结果,有72.1%的网民(5 515人)对厦门大学校长和食堂持批评态度,8.1%的网民(621人)对事件持中立态度,19.7%(1 505人)的网民对厦大校方持支持态度。从之前统计的该事件媒介和搜索指数来看,这7 641人的投票结果可以说是一个较大样本的网民态度统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即社会公众对于该事件主要持批评意见,且评价一致性较高,B7指标得分应该在较高水平。因厦大官方BBS屏蔽了关于该事件的帖子,无法统计出厦大校内师生对于此事的态度。总的来说,该事件舆情在评价向度方面处于中等水平。
在舆情影响效度方面,厦大校方在回应该事件时表示“此前已有教师举报该女教授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学校相关学术道德委员会正在就举报问题进行审慎调查”,从而诱发了社会各界对于厦大事后对该教授进行打击报复的猜想,使得该事件舆情超出了就事论事的范畴,导致舆情关注的焦点部分转移到涉事女教授身上,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次生新闻事件,也造成了舆论力量的分散。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