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抗菌药物不同给药时间对普外科手术患者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分析 |
范文 | 林大鹏 【摘要】 目的 分析抗菌药物不同给药时间对预防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产生的影响。方法 10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于手术完成后应用抗菌药物对感染情况进行预防, 观察组患者于术前1 h应用抗菌药物对感染情况进行预防。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疼痛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2.00%, 低于对照组的14.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为(5.41±1.06)分, 低于对照组的(7.15±1.39)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普外科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前1 h应用抗菌药物对感染情况进行预防可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且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 【关键词】 抗菌药物;给药时间;普外科手术;术后切口感染;预防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0.059 临床中, 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属于一种常见感染类型, 会显著增加患者的疼痛感受, 同时对治疗效果也会产生影响, 最终明显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通常情况下, 导致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可分为多种, 但无论何种感染类型或感染的程度, 均会对患者的精神状态产生影响, 同时给患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 甚至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1]。近几年来, 临床医疗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对切口感染的重视程度也显著有所提升, 但是有关何时应用抗菌药物仍然有待分析。本文主要从本院选择10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抗菌药物不同给药时间对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12月本院普外科手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2例, 女28例;年龄最小10岁, 最大80岁, 平均年龄(45.9±12.0)岁。观察组患者中男23例, 女27例;年龄最小12岁, 最大84岁, 平均年龄(49.6±12.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于手术完成后应用抗菌药物对感染情况进行预防, 观察组患者于术前1 h应用抗菌药物对感染情况进行预防, 所应用的抗菌药物可分为多种, 具体应用一种抗菌药物或多种抗菌药物应与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抗菌药物与用法用量具体如下。①头孢唑林钠(北京佑众全椒制药有限公司):静脉滴注, 将0.5 ~1.0 g头孢唑林钠加入到100 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中, 2~4次/d;儿童用量为50~100 mg/(kg·次), 持续治疗3~5 d。②氨苄西林钠(辽阳鸿宇制药有限公司):静脉滴注, 将其加入到100 ml浓度为0.9%氯化钠注射液中, 分2~4次用药;儿童用量则控制在100~200 mg/(kg·d), 分2~4次用药。③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根据体质量将1.0~1.7 mg/kg的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加入到100 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中, 静脉滴注, 每8小时用药1次。④头孢曲松钠:将1 g头孢曲松钠加入到100 ml氯化钠注射液中实施静脉滴注, 1次/d;儿童用量控制在20~80 mg/(kg·d), 1次/d。⑤头孢噻肟钠(福建省闽南药业发展公司):将头孢噻肟钠加入到100 ml氯化钠注射液中实施静脉滴注, 药物用量为2~6 g/d, 持续用药5 d[2]。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疼痛评分。切口感染根据我国卫健委制定的诊断标准进行判断, 当切口部位产生发热、疼痛、红肿等临床症状时, 并在筋膜组织伤存在显著的脓性渗出物且拆线后在切口局部存在显著的脓液渗出现象可将其判断为切口感染[3]。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判定, 评价0~10分, 评分越高则疼痛越严重, 其中评分7~10分表示疼痛剧烈, 难以忍受;评分3~7分表示疼痛能够忍受, 但睡眠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 需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评分1~3分表示轻微可忍受疼痛;0分表示无疼痛[4]。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2.00%, 低于对照组的14.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为(5.41±1.06)分, 低于对照组的(7.15±1.39)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通常情況下, 普外科手术患者在完成手术后易发生感染情况, 而当切口感染发生后, 则会对切口的愈合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 同时具有强烈的疼痛感。此外, 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还会导致治疗时间增加、住院时间延长, 最终对预后效果产生了严重影响[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2.00%, 低于对照组的14.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为(5.41±1.06)分, 低于对照组的(7.15±1.39)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术后应用抗菌药物会导致已经侵入组织中的细菌出现异常生长繁殖, 且难以有效控制生长态势, 同时术后应用抗菌药物还有可能增强已进入组织细胞中细菌的致病性, 而术前1 h应用抗菌药物, 则不仅能够实现提升治疗效果的作用, 而且对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具有较低作用。刘清华等[6]通过研究得到了和本文相类似的结果, 观察组患者用药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64% ,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7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需要注意的是, 抗菌药物的应用应与手术类型以及患者的病情相结合, 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比如菌群失调、过敏性休克、药物毒性反应。若患者在应用抗菌药物后发生恶心、头晕、呕吐以及腹痛等不良反应时, 应立即停止用药, 详细查明造成不良反应的原因。 综上所述, 于普外科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前1 h应用抗菌药物对感染情况进行预防可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且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 参考文献 [1] 韩建成. 普外科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切口感染的临床分析.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17, 14(9):64-65, 70. [2] 王长安. 普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疗效观察.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2, 6(19):21-23. [3] 杨世平. 普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切口感染的效果评价. 河北医药, 2013, 35(21):3275-3276. [4] 郭永忠. 普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切口感染的效果评价.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4):800-802. [5] 曾国云. 不同抗菌药物对骨科患者术后预防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其成本费用比较. 抗感染药学, 2017, 14(1):155-157. [6] 刘清华, 王美珍, 袁海祥, 等. 抗菌药物不同给药时间对普外科手术患者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比较. 抗感染药学, 2017, 14(4):758-760. [收稿日期:2019-03-0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