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CSSCI的国内公共安全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范文 汤志伟 钟宗炬
〔摘要〕近年来,我国公共安全事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如何有效治理公共安全是社会和政府共同关注的课题,学界对此也展开大量研究。对已有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有助于把握我国公共安全研究的现状,总结经验和教训,助推公共安全理论研究和实践进步。目前已有部分定性研究综述,但缺乏对国内已有研究的量化和可视化分析。本文以CSSCI数据库中关于公共安全研究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4.0软件绘制国内公共安全研究的知识图谱,并围绕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演化趋势3个方面展开详细研究。梳理发现,国内公共安全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主要围绕基本理论、管理体系、风险评估及治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对、信息发布与舆情引导5个方面展开研究,并指出未来研究趋势。
〔关键词〕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知识图谱;CSSCI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2.023
〔中图分类号〕G250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2-0119-07
〔Abstract〕In recent years,public security events frequently in China,which brings serious economic losses and casualties to the society.How to governance public security effectively is a common topic of the society and the government,the academic community has also been having a lot of discussions on this concept.Reviewing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systematically,contributes to grasp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ublic security research in China,summaries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promote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progress of public security and so on.There are some qualitative researches about it,but lack of quantitative and visual analysis of existing researches.Regarding the literature of public security from the CSSCI database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paper drew a knowledge map about researching on public security with the software cite space 40,then studied on research status,research hot spots and evolution trends.The result found that the domestic public safety security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which mainly focused on five aspects:basic theory,management system,risk assessment or governance,public security emergency response,information release and public opinion guidance.Not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future research finally.
〔Key words〕public security;emergency management;knowledge map;CSSCI database
近年來我国突发灾害性、事故性、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其往往伴随着严重的后果,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健康运行和持续发展。如何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防止其发生,是当前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以及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公共安全管理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成为社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整体而言,与我国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发展相一致,公共安全管理研究起步较晚,但是经过10余年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的研究成果。随着我国进入改革的“深水区”,社会结构分化、社会道德失范、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心理失衡,处于极强的张力之中,潜在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日益突显,亟需总结经验和教训,因此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显得尤为必要。
1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和可视化的分析方法,运用Citespace40可视化软件进行共词分析,对发展阶段、代表性学者、机构及其合作网络进行梳理,把握公共安全研究的基本现状;通过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提炼研究的热点;结合突显词分析,厘清公共安全研究领域研究的发展脉络。
12数据来源
以CSSCI权威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通过“公共安全”或“应急管理”进行全字段检索,剔除书评、新闻报道、记事类,以及其他不符合本研究的文献之后,最终得到国内文献827篇(检索时间截至2016年5月15日)。由于2016年仅有5个月的数据量,与之前整年的文献数据不具有比较意义,为了保证研究的整体一致性,本研究在后文关于年份文献量的分析时将2016年的文献数据剔除。
2研究现状
21发展阶段
突现词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突然出现,并且热度急剧上升的关键词。根据突现词的变化,可以识别某个学科领域的演化趋势。笔者以关键词作为节点,绘制国内公共安全研究演化趋势,如图1所示。结合图1和公共安全学术发展情况,依据成果数量和研究深度,大致可以将国内公共安全研究可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萌芽阶段、起步和发展阶段[1]。
211萌芽阶段(2003年以前)
“公共安全”、“公共安全事件”、“城市公共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关键词突现程度较高,这些突现词含义都与公共安全相近,但却有细微差异。表明这一时期国内关于公共安全的研究停留在对概念的鉴定,类型划分等基本理论探讨,尚处公共安全研究的早期探索时期,主要局限于在单个政府部门和单个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方面。
212起步阶段(2003-2007年)
“突发事件”、“公共安全管理”、“应急管理体制”、“危机管理”等突显词的出现,表明国内学界开始关注公共安全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公共安全管理,主要表现为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具体应对和治理。而从实践来看,以SARS的爆发成为标志性节点,此后进入公共安全研究快速发展时期,主要表现为研究著作和论文呈现“井喷式”发展,数量显著增长。学界多将2006年作为这一时期的分水岭,这一年国务院成立了应急管理专家组。在此之前的研究主要源于SARS事件影响,主要集中于突发事件发展周期等方面的纵向概括性阐述;2006年以后,国家层面应急管理体制的探索使得公共安全管理步入横向研究,且逐步深入到具体类别领域。
213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
我国公共安全管理研究进入飞速发展时期。2008年是我国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频率较高的一年,先后历经春节期间百年罕见的南方冰雪灾害、西藏拉萨“314”暴力打砸事件、四川“512”汶川特大地震、“三鹿奶粉事件”、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给我国公共安全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管理的迫切需求在给学术界带来公共安全管理研究的重要任务的同时,也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在此期间,我国公共安全进入了一个显著的提升阶段,一方面表现为公共安全专题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另一方面在研究公共安全整体框架上也取得了突破,且内容覆盖面表现得更全面且更为深入。与此同时,随着大数据、网络新媒体的崛起,使得公共安全管理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挑战。同时,学界开始从被动处理公共安全事件到主动预防转变,开始关注风险评估和风险治理。而大数据分析则又为公共安全风险治理提供了技术和平台,是未来研究的主要趋势。
22代表性学者分析
本文CSSCI期刊中关于公共安全研究的作者进行统计,并运用Citespace40软件生成作者合作网络图,如图2所示,直观地展现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及其团队合作情况。图中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位作者,节点越大表明作者发文篇数越多;节点内成年輪状分布且颜色不同的圈表示发文的年份。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合著发文,连线越粗表示合著发文越多。根据图2,可以看出卢文刚(8篇)、朱正威(8篇)、佘廉(6篇)、李树茁(6篇)等是主要的发文作者;闫胜利、朱正威、佘廉、李树茁等与其他作者连线较多,表明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合作团队,并扮演着“桥”的连接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团队多为“星状”分布,“网状”分布较少,同时尚有许多作者不在合作团队中,说明团队合作力度不够。即便是在已有合作网络中,成员多来自于同一个单位,如佘廉、郭景涛、丁立、吴国斌等均来自于华中科技大学;李树茁、姜全保、刘慧君等都出自西安交通大学,陈伟珂、何伟怡、向兰兰等均为天津理工大学,仅有少量团队属于跨单位,如闫胜利团队由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和公安部科技局成员组成,表明国内公共安全研究多为固定“师门”合著,缺少跨团队合作。
23代表性研究机构分析
主要研究机构发文情况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基本上与高产作者所在单位相一致。从研究机构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最明显,发文达到35篇,其次是华东政法大学(28篇)、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26篇),清华大学法学院(24篇)、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篇),基本覆盖了东、中、西部,说明公共安全问题是我国各地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就研究机构类型来看,公共安全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这与很多高校开设相关专业、成立研究机构有关,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学科专业紧贴公安实战,形成了公安学科专业齐全、主干学科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是国内研究公共安全的主要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安全预警研究中心则是国内高校第一个从事公共安全预警研究的学术机构,最早设立公共安全预警与应急管理博士点,长期从事公共安全管理基础理论,预警信息收集、生成及控制的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研究。表明高校在该领域研究中较为活跃,充当主力军的角色。而从研究结构合作情况来看,大部分机构通常独立发文,仅有少量机构合作发文,如华中科技大学与国家行政学院等展开合作,反映出当前国内关于公共安全问题研究中的合作多来自于机构内部,缺少跨院校、跨区域合作。
24高被引论文
对经典高被引论文的梳理,有助于把握该领域的基础知识。笔者对国内公共安全问题研究的高被引论文进行梳理,并节选被引频次前10的论文,如表1所示。沙勇忠与解志元的论文《论公共危机的协同治理》被引频次最高(94次),该文章从公共安全的主要议题——公共危机治理展开研究,他们提出公共危机的不确定性使得危机的预防和处置需要引入和调动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和资源,进行公共危机的协同治理[2]。朱正威和张莹(2006)则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入手,总结与归纳了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发达国家管理经验,提出中国应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地方政府管理能力,注重预防,成立相应的配套机构等措施[3]。刘铁(2004)认为公共安全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因此他建议在公共管理中增加公共安全管理,以促进公共安全管理系统自身的完善和公共管理体系的完善[4]。
从风险治理视角出发,提升风险管理的战略高度,促使朝着风险、应急与危机管理并重的整合式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进行转变,是早期国内探索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的代表作之一[5]。在城市公共安全问题频发的背景下,寇丽平(2006)[6]、刘承水(2007)[7]等学者关于城市公共安全的早期探讨得到了当前研究的广泛参考和借鉴。彭彦强(2004)对国内公共安全管理现状、对策等做了系统梳理[8]。而翁诗环和龚建平(2007)从预警视角出发,提出建立一套对公共安全事件进行检测、评估、预测、报警的预警系统,以提高公共安全管理的前瞻性和科学性。这些高被引文献基本代表了国内公共安全研究的基础知识点[9]。
3研究热点
国内公共安全研究知识图谱如图4所示,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高频关键词,节点越大表明关键词出现频率越高;节点内部成年轮状分布的圆圈表示关键词出现的年份,最外侧成紫色分布的圆圈表示该关键词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节点之间连线表示两个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章中共同出现,连线越粗表明共现频次越高。通过聚类分析,发现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从定性、定量以及混合的角度,来探讨公共安全的基本概念、框架体系等方面的问题,并重点围绕五点:公共安全管理基本理论研究、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研究、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及治理研究、公共安全事件应对研究和公共安全信息与舆情研究展开研究。
31公共安全基本理论研究
受我国公共安全研究起步较晚和传统理论规范主义研究习惯的影响,在早期的探索过程中,国内学界倾向于对概念的界定、类型划分、特征描述等展开详细探讨。首先,关于概念界定,学界主要从两个方面给出定义,法学理论认为公共安全问题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实施或者足以危害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私产的安全;管理学理论认为由自然因素、生态环境、公共卫生、经济、社会、信息等多重因素而引发,并危及公众生命、社会秩序和财产安全,图4国内公共安全研究热点
需要政府采取应对措施加以处理的公共事件[4]。其次,就类型而言,从图4可以看到,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城市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安全事件、交通肇事、突发事件、恐怖主义等都与公共安全相关,是公共安全不同类型的体现。不同学者给出不同划分,但学界目前比较认可是的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4类,从影响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4个等级。就公共安全问题的特征而言,梳理国内已有研究,主要表现为以下5点:发生具有突然性,危害具有严重性,影响具有广泛性,风险具有隐蔽性,以及原因呈现复杂性。
32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公共安全管理不仅表现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更强调政府部门、社会对一切危害社会公共安全事件及其隐患的常规化管理。公共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包括指导和规范突发共安全事件处理的法律法规、管理组织体系,以及具体的管理方案。“一案三制”是整个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成果的集中体现。学界主要从3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预案研究,包括预案的选择、评价与优化研究、预案体系结构和功能研究[10-12]。特别是2003年我國出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后,国务院各部门编制部门预案和专项预案,地方政府也制定地方应对预案,使得公共安全预案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二是救援体系研究,作为公共安全管理组织体系的关键,应急救援体系包含公共安全应急救援法律体系、应急预案体系、组织体系、管理体系、运行体系和保障体系[13]。按照“全风险、全过程和全参与”的管理理念,国内应急救援体系可以分为国家、省级、县(市)级3级。三是管理机制研究,目前我国基本确立了“一案三制”为核心框架的应急管理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州)、县(旗)四级纵向应急管理机构(应急管理办公室或应急管理委员会),形成“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公共安全管理体制[14]。
33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及治理研究
公共安全概念涵盖风险与危机两个部分,公共安全管理要集风险管理与危机处置为一体。张海波(2007)认为风险和危机有着密切关联,风险是前因,危机是后果[15]。因此,公共安全风险管理是预防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重要前提。学界正在逐步从公共安全应急处突转向应急预防,力求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扼杀在摇篮之中,并主要围绕风险评估和风险治理展开研究。
1)就风险评估而言,国内学者比较关注评估方法的选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等,如杨骁勇(2013)探讨了定量分析方法与半定量分析方法在航空安保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并阐释了威胁源评估、脆弱性评估与危害性评估的方法[16];滕五晓等(2014)从专业性和参与性出发,探讨政府、社会、社区如何互动,创建“政府—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社区”多元参与的社区安全风险评估模式[17]。杨雄(2013)从外部环境和项目本身涉及指标两个方面出发,建立一套包含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价值观、社会性、协调性和可行性在内的7个二级指标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18]。
2)关于公共安全风险治理,国内学界主要从治理思路、治理工具,以及治理路径等方面展开研究。就治理思路而言,学界强调要树立区别于公共安全管理的风险治理思维,即协作治理、多元治理,如薛澜等(2008)认为要将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危机管理相融合,构建无缝隙公共安全管理框架,并将风险信息划分为4个区(开放区、隐藏区、盲区和不可预知区),强调重点监测盲区和不可预知区[5];曹惠民(2015)在“风险社会理论”的视角下,以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的理论模型为基础,结合上海踩踏事故案例,探讨我国城市公共安全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提出基于政府-社会协同参与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的具体策略等[19]。就治理工具而言,风险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历来使得传统治理方法显得捉襟见肘。而以大数据为代表的知识与技术的广泛性应用,通过对海量信息的挖掘和相关性分析,整合网上现有相关数据信息,实现政府监管与服务信息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改变“信息孤岛”、“信息盲区”的传统治理的不足,能够较为准确地识别风险,为风险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使公共安全治理应走向“智慧治理”。就治理途径而言,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测、识别、监督和相应机制是治理公共安全风险的重要保障。
34公共安全事件应对研究
公共安全事件应对历来是学界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学者们多从定性的方法对公共安全事件进行阶段划分,以及实证的方法进行应急能力和应急处置的评估。
341阶段划分
《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应对区分为预防和应急准备、监测和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 、事后恢复与重建等4个阶段。
342突发事件应对
李昊青等(2016)认为公共安全事件应对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应急响应与应急决策研究;二是应急处置与应急救援[20]。应急响应是公共安全事件应对的重要前提,学界历来注重应急响应的时效性、规范性、标准型,以及响应的联动性。而应急决策则是整个突发事件应对的关键,如何科学、民主、高效做出应急决策关系到整个突发事件的应对成败。因此,学者们多运用仿真模型等方法来探讨应急决策方法、过程和结果的优化研究,如熊伟、钱彦(2010)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将基本的多阶段群决策模型进行改进,通过Delphi法得到了系统状态评价指标和预案效用指标及相应权重系数,建立了多阶段群决策模型[21]。应急处置和救援是决策的具体落实,在“大应急、大处置、大救援”工作背景下,应急联动与协同是公共安全事件应对成败的重要环节。学界多从处置责任主体、应急处置指挥体系与运行机制、应急救援程序与力量整合等方面入手,探讨应急处置和救援,如滕五晓(2005)认为我国公共安全应对效率不高在于地方政府在公共安全管理和灾害应急过程中存在管理缺位,应该强化地方政府灾害管理责任,发挥各级政府防灾减灾的作用[22]。
343应对能力和效果评估
应急能力是公共安全事件处理成效的表现,而应急评估是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质量保障,对进行有效评估有助于全面认识和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学界多从实证方法出发,对应急效果和能力进行评估,如张海波等(2009)开发了分别适用于城镇和社区、城市、都市区域、国家的多层次模型,探索应急准备与应急绩效之间的差异与因果关系,依据评估层次和评估内容选择评估方法使得理论模型与经验研究相结合[23]。田军等(2014)将能力成熟度模型应用于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评估工作中,提出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成熟度概念,并构建应急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框架,建立了以关键过程目标实现程度为基准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测评方法[24]。
35公共安全信息与舆情研究
信息发布和网络舆情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预防、处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网络新媒体发达的今天,海量的信息自由传播和流动,任何信息封闭、延迟、失真、错位都会引起舆情风波,给公共安全管理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后果,进而给政府带来巨大的挑战。为此,学界历来重视公共安全事件管理中的信息发布和舆情控制研究。
1)就信息发布而言,政府部门在应对和处理公共安全事件过程中,应坚持三原则:主动、及时、准确,如陶方林(2011)认为把握事发状态、抢占话语先机,紧扣事件动态、掌握傳播节奏,坦诚公开表态、满足公众期待,注重公众情态、引导社会舆论,恢复发布常态、消除各方疑虑,抚平公众心态、赢得人民支持等,是政府在应急信息发布过程中的正确做法[25];同时也注重信息发布渠道多样性,保障信息畅通,如曹海林等(2012)认为灾害应急管理信息沟通依然面临着公民知情权缺乏制度性保障、媒体报道渠道受阻、地方政府舆论引导不力、公众缺乏沟通的主动性等诸多现实困境,需要加强信息公开,建立政府和媒体良性互动,实现全媒体引导[26]。
2)就网络舆情而言,集中于舆情生成与传播机理、演化规律、监测与预警、导控策略、舆情热度评价、公共安全事件网络谣言及舆情治理等方面研究。如曹英(2012)认为在大的灾难冲击面前,民众难以理性地面对,只能选择情绪性的注意、记忆与表达,并产生环境依赖和恶意联想,这被归咎于政府应对的不力[27]。钟慧玲等(2016)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从媒体、政府、网民、事件和当地公众舆情主体构建“邻避”冲突事件网络舆情演化模型,并通过Vensim PLE软件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分析灵敏度[28]。
4结论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立足于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具体国情,对公共安全管理进行了本土化理论构建,并结合具体事例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整体而言,与我国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发展相一致,国内公共安全管理研究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主要围绕公共安全基础理论研究、公共安全体系研究、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及治理、公共安全事件应对研究和突发事件信息与舆情研究五点主题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理论成果。同时,通过对国内公共安全管理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其重基础概念鉴定,阶段划分等定性研究,虽然出现了用实证方法来模拟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展、演化等,但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有待加强,且关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具体演化机理和预防机制等相关研究还有待提升。未来国内公共安全管理可能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是注重应急管理顶层设计,加强应急管理体系的整体性和战略性研究;二是注重应急管理体系的法制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构建与国治理现代化相匹配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保驾护航;三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和“大数据”优势,构建科学、全面、可操作化的公共安全管理监测和预警体系[29];四是借助全媒体优势,积极推动信息公开,努力引导网络舆情,营造良好的公共安全管理舆论氛围,凝聚社会共识,化解应急管理的阻力;五是致力于打造“统一协调、上下联动”的公共安全管理机制,整合部门资源,构建无缝隙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高小平,刘一弘.我国应急管理研究述评(上)[J].中国行政管理,2009,(8):29-33.
[2]沙勇忠,解志元.论公共危机的协同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10,(4):73-77.
[3]朱正威,张莹.发达国家公共安全管理机制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6-49.
[4]刘铁.公共安全与公共管理[J].学习与探索,2004,(5):79-84.
[5]薛澜,周玲,朱琴.风险治理:完善与提升国家公共安全管理的基石[J].江苏社会科学,2008,(6):7-11.
[6]寇丽平.浅谈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现状及可行性方案[J].城市规划,2006,(10):69-73.
[7]刘承水.关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思考[J].城市问题,2007,(4):80-83.
[8]彭彦强.中国公共安全管理:问题、国际经验与对策[J].中州学刊,2009,(3):9-13.
[9]翁诗环,龚建平.公共事件管理预警系统的构建[J].求索,2007,(5):56-58.
[10]张海波.中国应急预案体系:结构与功能[J].公共管理学报,2013,(2):1-13,137.
[11]刘铁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概念设计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8):5-13.
[12]刘吉夫,张盼娟,陈志芬,等.我国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评价方法研究(Ⅰ):完备性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2):5-11,181,179.
[13]李昊青,郭其云,夏一雪.构建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的理论支撑[J].中国应急救援,2011,(4):11-14.
[14]陈安,上官艳秋,倪慧荟.现代应急管理体制设计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8,(8):81-85.
[15]张海波.社会风险研究的范式[J].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36-143.
[16]杨骁勇.公共安全管理决策中的风险评估方法——航空保安管理的视角[J].社会科学研究,2013,(3):117-119.
[17]滕五晓,陈磊,万蓓蕾.社区安全治理模式研究——基于上海社区风险评估实践的探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6):70-75.
[18]杨雄.关于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3):25-31,91.
[19]曹惠民.风险社会视角下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策略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5,(3):98-105.
[20]李昊青,夏一雪,郭其云,等.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研究(2001-2011)文献计量分析[J].现代情报,2011,(9):116-119.
[21]熊伟,钱彦.突发事件应对的多阶段群决策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0,(20):40-41.
[22]滕五晓.公共安全管理中地方政府的责任及其作用——以重庆市开县井喷事故灾害为例[J].社会科学,2005,(12):65-71.
[23]张海波,童星.应急能力评估的理论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09,(4):33-37.
[24]田军,邹沁,汪应洛.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4,(11):97-108.
[25]陶方林.政府应急信息发布的基本原则与传播策略[J].情报探索,2011,(12):43-45.
[26]曹海林,陈玉清.我国灾害应急管理信息沟通的现实困境及其應对[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3):20-24.
[27]曹英.新媒体时代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方略[J].领导科学,2012,(25):22-24.
[28]钟慧玲,李伟,张冠湘.“邻避”冲突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研究[J].情报杂志,2016,(3):111-117.
[29]马奔,毛庆铎.大数据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行政管理,2015,(3):136-141,151.
(本文责任编辑:郭沫含)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3: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