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用户视角的高校图书馆资源发现服务系统研究* |
范文 | 关键词:用户;高校图书馆;资源发现服务系统 摘要:文章介绍了图书馆资源发现服务系统的产生背景、应用现状,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基于用户视角实施资源发现服务系统的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7-0024-03 收稿日期:2014-06-15 作者简介:袁玉英(1985-),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 *本文系2013年浙江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立项课题“基于用户视角的高校图书馆资源发现系统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3TKT24。1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点由印刷型文献转向数字信息资源。但随着数字信息资源数量及种类的不断增多,其整体的无序性日渐明显,对资源的管理者及使用者都形成了新的挑战。如何以用户的信息需求、认知结构、行为习惯为中心,融入用户应用环境,构建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个性化和一体化信息服务的资源整合平台,打造“泛在资源发现和获取环境”已势在必行。 资源发现服务系统(Resource Discovery System)正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整合信息资源的新方式,他是预先为图书馆本地和远程资源建立一个集中索引仓储,用户通过一个类似Google的单一检索框以实现对图书馆各种资源的发现和获取[1],这种基于预先收割数据并建立预索引的检索方式保障了系统检索速度的高效以及良好的相关性排序,能够有效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与满意度。 2高校图书馆资源发现服务系统兴起的需求背景 2.1图书馆信息环境变化的需求 在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从建立书目数据库开始,经历了馆藏资源的数字化、中外文数据库的引进及网络资源的收集,已经构建了相当规模的数字资源。但因其整体无序化、主题关联程度不高、内容分散、数据格式各异,导致用户需要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进行重复检索,并无法对检索结果进行去重。这些无疑增加了用户的使用负担,影响了数字资源的使用效率。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字资源的无序增长态势,反而给用户增加的负担越来越重,如果不对数字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 不仅大大降低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同时也降低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2.2图书馆现有资源查询系统优化的需求 图书馆界现有资源查询系统主要包括馆藏目录查询OPAC系统和整合查询(Federated Search)系统。根据数字图书馆联盟图书馆集成系统发现界面工作小组(DLF Federation ILS Discovery Interfaces Task Force)指出:图书馆现有的OPAC系统以管理纸质资源为主,对于支持多重元数据标准的功能有限,且缺乏支援书目记录功能需求;相对于其他搜索引擎及商业网站,OPAC系统缺乏直观的界面,很多好用的检索功能不易于被读者发现使用;OPAC系统在检索功能上缺乏拼写检查和良好的相关性算法等基本的功能,不鼓励浏览功能及缺少信息偶用的效用[2]。 而整合查询系统通过将一个检索请求同时转换并发送到多个异构的数据库,将检索结果进行归并和统一展示,解决了数字资源一站式检索的问题,却存在只能整合本馆资源、检索时只能利用源数据库“共同”或相似的检索模式、检索速度较慢、检索结果的去重与排序不理想等诸多问题。 2.3图书馆用户获取信息资源行为变化的需求 用户信息需求及获取信息资源行为的变化是导致资源发现服务系统兴起的直接原因。有调查显示,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及搜索引擎的普及,资源的随手可得和获取的便利性,成为最吸引读者的特质之一,越来越多的用户会绕过图书馆检索系统而选择利用互联网络上的信息检索工具。新时期的用户对数字资源的需求量已超越对纸质资源的需求量,他们喜欢独立自助地查询信息,并深受网络搜索引擎的影响,要求资源查询简单易用,要求快速得到查询结果,要求立即得到全文资料,拒绝使用需要思考的查询方式[3]。简言之,用户希望从资源的探索到传递是一个无缝而且简单的操作流程,他们不用了解馆藏图书目录与索引摘要服务的区别,也不用了解所需资料是在馆藏目录、数据库还是免费学术资源之中,只希望他们的检索过程像利用Google搜索引擎一样,输入检索词即获取丰富的信息。 3高校图书馆资源发现服务系统的应用现状 资源发现服务系统是在预先建立元数据和全文索引的支持下,通过检索单一联合索引(pre-indexed unified index),来获取图书馆提供的各类资源的检索服务平台。他可全面整合图书馆的各类资源,提供类似Google的单一检索点界面,快速返回以相关性排列的检索结果,具备层面过滤检索结果的功能,并允许图书馆根据具体需求对服务内容进行定制,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整合查询(Federated Search)系统的进化。 自2007年开始,国外高校图书馆已对资源发现服务系统进行了探索和相关产品的应用,如OCLC的Worldcat Local(WCL)、Series Solution公司的Summon、Ex libris公司的Primo、EBSCO公司的EBSCO Discovery Service(EDS)、Innovative Interfaces公司的Encore等。2009年一项针对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的100所高校图书馆成员使用新一代资源发现系统情况的调查显示,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高校成员馆采用了新一代资源发现界面[4]。近年来,国内高校图书馆也陆续开始了资源发现服务系统的应用实践。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引进了Summon系统,清华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中科院高能所图书馆引进了Primo 系统,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引进了EDS系统和超星中文发现系统等[5]。还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已经采用或正在尝试采用资源发现服务系统取代现有的整合检索系统提供资源发现服务。袁玉英:基于用户视角的高校图书馆资源发现服务系统研究*袁玉英:基于用户视角的高校图书馆资源发现服务系统研究*4基于用户视角的高校图书馆资源发现服务系统发展策略图书馆用户对资源发现服务系统的需求日趋强烈,但资源发现系统进入国内市场不久,系统的应用过程中仍存在着元数据质量控制难度较大、与传统图书馆集成系统(ILS)的整合困难、中文资源数据欠缺、本土化用户需求场景分析不足等问题,高校图书馆应结合本馆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全面整合、揭示、发现和获取资源为出发点,构建用户参与资源发现服务系统应用与实施全过程的外部环境,不断完善用户体验,提高服务效率。 4.1贯彻以用户为中心的系统设计理念 以用户为中心,理解各种用户的多种需求及行为特点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不仅可以使用户信息需求转变为服务与系统引进或设计的向导,还可为提高系统的实用性及开展用户信息素质教育工作提供指导依据。以用户为中心进行系统设计是一种基于用户的需求和兴趣,强调建立系统的可用性和可理解性的设计方法。图书馆实施资源发现服务系统可以采取自行开发、与厂商合作开发以及引进成熟系统等不同方式。但无论是自行开发还是引进系统,在资源发现服务系统的规划设计阶段就应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并将其贯彻到系统应用与实施的全过程中。如密歇根大学图书馆在实施资源发现系统的过程中,采用了一系列以用户为中心的研究方法,构建了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资源发现环境。该馆积极鼓励用户参与到资源发现系统应用与实施的整个决策过程中,在需求调查阶段采用角色扮演、预演和模拟的方式获得用户需求和期望,以及对于推荐系统的评价信息;在系统实施阶段采用满意度调查和可用性测试方法收集可用性数据对发现系统进行评价;在系统实施后阶段应采用问卷调查和使用统计来评估馆藏利用率的变化和用户期望的满足程度[6]。 4.2注重元数据质量控制 资源发现服务系统是一个学术的搜索引擎,是拥有海量学术信息的元数据仓储。元数据质量不仅关系到发现内容的质量,还关系到针对海量元数据仓储进行数据挖掘的效果。图书馆应建立一套有效的元数据质量评估机制:首先,注重元数据来源品质,对元数据仓储中学术信息的比例及资源覆盖程度进行考量;其次,资源发现系统获取元数据的渠道多样、来源复杂,不同平台元数据描述规范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为提升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图书馆需对海量的元数据仓储数据进行“去重”规范处理,并尽可能使用包含字段较多、更有利于数据分析及挖掘的“厚”数据。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目前采用了两项指标以考量元数据的质量:一是清华大学不同学科的高品质期刊在发现系统中所占比例以及这些期刊中包含“厚”元数据的比例情况;二是清华大学一流学者发表的学术成果在发现系统中元数据的质量和资源覆盖程度[7]。元数据质量控制是一个多方参与的过程,需要出版商、平台商及图书馆的共同努力,图书馆需不断关注元数据的质量,从用户角度督促出版商及平台商开展进一步合作,降低出版商参与发现系统构建的障碍,弥合资源覆盖面的鸿沟,在数据的标准化描述和标准化处理方面提升数据质量,营造更具透明度的新一代发现服务系统环境。 4.3依托数据挖掘,开展知识关联服务 知识关联是指知识单元( 包括文献、人脑等知识载体和概念、词语等知识内容) 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的总和[8]。他是人们从事知识活动和知识管理的基础,是科学组织、管理和有效利用知识的基本出发点和理论依据。知识关联的意义在于发现人与人、人与知识、知识与知识、机构与人、机构与机构等之间的相互关系。资源发现服务系统拥有海量学术信息的元数据仓储,图书馆应尝试基于海量数据进行知识挖掘,对信息资源内蕴的规律性知识进行分析提取,从而得到知识之间的关联和学术发展趋势,展现可视化的领域知识视图,为目标用户进一步追踪、拓展和创新专业领域的研究提供思路。 4.4善用现代信息科技,融入用户环境 随着无线通讯技术迅猛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和速度完全能够支撑数据检索和传输的要求,智能手机处理器功能也完全能满足信息发现和传递的要求,人们利用3G智能手机或其他网络技术智能终端上网获取与发现信息的频率急剧增加。一些资源发现服务系统如Summon和EBSCO都已推出了自己的移动服务,尽管他们的服务还不完善,功能有限。在未来的发展中,图书馆应积极推动发现与获取系统融入各种移动终端应用,还可尝试将发现系统与高校其他教学、科研服务平台进行集成,打造移动的、智能化的、个性化的文献信息资源获取和服务环境服务功能的融合、重组、复用,提升用户体验。 此外,图书馆还可结合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化开发,将发现系统的知识共享社区功能与用户所关注的服务和功能相结合,通过用户标签、个人评论、资源评级、RSS订阅、共享交流等方式鼓励用户贡献资源和经验,增强系统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从而进一步促进知识的协同学习、分享与交流。 参考文献: [1]陈定权,卢玉红,杨敏.图书馆资源发现系统的现状与趋势[J]. 图书情报工作,2012(7):44-48. [2]DLF ILS Discovery Interfaces[EB/OL].[2013-11-17].http://old.diglib.org/architectures/ilsdi. [3]戴怡正,徐蕙芬.重新思考读者服务——从读者主导购书计划与网络规模资源发现服务谈起[EB/OL].[2013-11-17]. http://catweb.ncl.edu.tw/userfiles/cat07/file/100/1313662954.pdf. [4]郑丽君.资源发现服务:图书馆服务与研究的新视角[J]. 图书与情报,2013(3):132-134. [5]秦鸿.发现系统的考察与实施体会[EB/OL].[2013-11-17]. /uploads/202205/10/it4l2013Fa_Xian_Xi_Tong_De_Kao_Cha_Yu_Shi_Shi_Ti_Hui__Qin_Hong_.pdf5449.br />[6]项英,李向军.高校图书馆资源发现服务系统应用研究[J]. 情报科学,2012(11):1681,1684,1690. [7]窦天芳,姜爱蓉.资源发现系统功能分析及应用前景[J]. 图书情报工作,2012(7):38-43. [8]文庭孝等.知识关联:内涵、特征与类型[J]. 图书馆,2011(4):32-35. (编校:马怀云)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