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时空之维: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拓展模式的发展流向研究
范文

    摘 要 论文从时空维度,梳理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公共图书馆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上服务拓展的三大模式六种类型,分析了这六种类型在搭载载体、服务内容、技术支持、服务人员上的差异及优势和劣势,认为场馆型24小时自助图书馆可以成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馆外服务网点的主要模式。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服务拓展模式 时空之维 发展流向

    分类号 G252.4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9.02.013

    Abstract From the space-time dimension, this paper combs six types and three modes of service expansion of public libraries from the mid-1980s to the present. It analyses the differences of these six types in carrier, service content, technical support, service personnel as well as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puts forward that venue-based 24-hour self-service libraries can become the main modes of building out-of-library service network in public libraries in China.

    Keywords Public library. Service model. The dimension of time and space. Development direction.

    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一部分呼声,呼吁公共文化场馆夜间开放常态化。2017年,四川省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群艺馆四家公共文化场馆实行延时、错时开放。这四家文化场馆除了在正常开放时间外,还将馆内部分热门区域的开放时间延长至晚上9点左右。“延时开放”的举措丰富了市民的“文化夜市”,满足了市民的“文化渴求”。公共文化场馆的文化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有效延伸与拓展,得到了广大市民赞许。但是,公共文化场馆如果要实行延时开放,甚至24小时开放,势必增加公共文化机构的运行负担。在市场经济下,我们谈论“效率与公平”,对于公共文化场馆而言,就是要在少量增加运行成本的情况下,既能充分发挥文化场馆资源的作用,又能满足大部分民众的文化需求。为此,在思考文化场馆延时开放的语境中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1 时空之维:供需错位

    《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指出,公共图书馆的基本服务是保障和满足公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服务[1],并对开放空间、开放时间制定了相关标准。2017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规定:“公共文化设施的选址,应当征求公众意见,符合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和特点,有利于发挥其作用[2]。”这是对公共文化场馆的地理位置及空间设施提出了要求。同理,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时间上,也应该符合公民的需求。但是,就目前而言,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在时空维度上与公众需求存在着一些矛盾。

    1.1 时间之维的供需矛盾

    国家在政策层面对于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时间有明文规定。《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规定“公共图书馆应有固定开放的时间,双休日应该对外开放。省级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64小时;地级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60小时;县级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独立建制的少年儿童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0小时”[1]。由此可见,省级馆、地级馆、县级馆平均每天开放时间需分别达到9.1小时、8.5小时、8小时。1995年开始实施的《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 确立了8小时工作制度,即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3]。在人员数量充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倒班制确保职工劳动权益。但是,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省级馆和市级馆每天的平均开放时间均超过8小时,如果一味的追求开放时间,就会有悖于8小时工作制度、有损职工劳动权益,长期以往,也不利于事业发展。从公共图书馆服务时间的供给来看,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与上班一族、学生一族的上班、上学时间几乎是同步的,当他们在闲暇之余想利用公共图书馆时却已经闭馆,因此,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时间供给与公众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1.2 空间之维的供需矛盾

    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在服务空间供给与国民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一是网点分布不均,服务覆盖范围存在盲区。一座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基本位于城区中心区域,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涵盖范围迅速向周围扩张,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辐射范围十分有限,服务触角无法深入主城区中心以外的区域。特别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尚不健全,覆盖全社会的总分馆体制尚未建立,许多离中心城区距离较远的群众无法便利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二是空间表现力不足,与现代读者需求相去甚远。根据2014年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近7成读者指出因为24小时书店开放阅读空间环境温暖舒适,安静优美而愿意到访[4]。由此可见,国民倾向于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阅读。但就目前而言,公共图书馆在服务空间的供给上显得平庸。有的公共图书馆提供给读者的阅读空间大部分以阅览室、自习室为主,有时难免嘈杂或是一座难求。有的公共图书馆在空间布局、空间视觉效果上,唯美性不够,空间表现力不足,对读者的吸引力偏弱;有的公共图书馆设施设备比較陈旧,无法满足现代读者对环境温暖舒适的要求。当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空间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时,更多的读者开始转向城市中环境较好的24小时书店。

    2 时空之维:拓展模式

    针对上述矛盾,我国公共图书馆多年来在拓展服务时间与空间上实行了一些有效尝试。在公共图书馆服务时间拓展上,上海图书馆在1996年12月率先提出365天开馆[5];深圳福田区图书馆首次提出“错峰开馆”[5];公共图书馆在馆外服务空间的拓展上,以各种不同的服务模式建设分馆或者流通点;公共图书馆在虚拟空间的拓展上,以不同的服务内容实行数字服务。本文以公共图书馆在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上均共同拓展的服务模式为研究对象,梳理在时空维度下公共图书馆拓展服务模式的发展流向。

    2.1 馆外流动点服务:从图书箱到图书车

    流动图书馆是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在时空上拓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20世纪中叶,馆外流动点服务主要是通过“图书箱”这种传统的模式进行。笔者在CNKI中以主题词“流动图书箱”进行跨库检索,检索结果为3篇。最早一篇关于“流动图书箱”的文章是1960年刊登在《图书馆学通讯》第4期上的文章——《开展以图书流动箱形式为校内职工服务的活动》[6];公共图书馆在CNKI中关于“流动图书箱”的记录是1989年刊登在《新农业》第6期的《科技图书漂流箱》[7],文章报道了1985年以来,新民县图书馆为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在全县27个乡镇的各种专业户和科技户的家中共设置了16个科技图书流动箱。这16个图书箱在这些专业户和科技户的家中流转,供他们及周边的群众阅览或学习;2006年3月16日中国文化报第4版刊登了《图书流动箱进村来》,报道了江西省定南县图书馆自1986年以来就有流动图书箱活动。在新农村建设的环境下,在原有流通点的基础上再添加新农村示范点的“农村科技书屋”作为新的流通点,每逢10日、20日、30日由新农村建设理事会选派“值日员”到邻村交换图书箱,确保图书箱的循环流动[8]。

    笔者在百度检索平台以检索词“流动图书箱”进行检索发现,公共图书馆在时空上均有拓展的服务模式中,图书流动箱最是长盛不衰。在20世纪80年代,陕西宝鸡市陈仓区图书馆自1983年开始设置图书流动箱,采取划片定点办法,在农村开展流动借阅读书活动[9]。进入21世纪以来,流通图书箱并没有因为其简陋而消失。2006年新疆清河县流动图书箱进村[10]、2013年河南焦作解放区30个红色图书流动箱进社区[11]、2015年河南郑州部分公交上出现流动图书箱[12]等等这样的新闻在百度上也不少。甚至时下最新的共享经济催生的共享图书馆也有流动图书箱的身影。2017年,清远市日报发起了“蓝丝带”共享微图书馆计划,清远市图书馆给予部分图书资源支持。蓝丝带共享微图书馆是由防水的小书箱组成,建成后24小时向市民开放。市民可以把书籍放进小书箱提进行共享。虽然,小书箱是固定的,但是其“以书易书”的运行模式,也让每本书在图书箱之间流动起来[13]。

    公共图书馆的流动图书车服务,是将汽车开进人流密集的地方如公园、购物中心、学校为市民提供图书服务,也有在晚间开进社区丰富居民夜间文化生活,也可将汽车开到没有图书馆的新区或偏远地区为居民提供服务。1985年武汉市图书馆最早开始实施汽车图书馆项目[14],到1990年时全国就已经有70多家汽车图书馆[15]。2000年,广州市图书馆启用大巴作为流动图书车,在图书借还上由人工登记转向采用计算机及ILAS进行流通管理,成为行业的新标杆[15]。此后,全国各大公共图书馆汽车图书馆不断涌现,如东莞、南宁、济南、嘉兴等。

    从上述资料来看,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流动服务,无论是图书箱形式还是汽车形式,均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与当时的“读书热”息息相关。在当时全民读书的环境氛围下,文化部十分重视图书馆建设,鼓励有条件的省馆、市馆兴办流动图书馆[15]。以图书箱或汽车为载体的流动图书馆,把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分散到城市、乡镇的各个地方,既有白天服务,也有延时服务、夜间服务,是公共图书馆拓展、延伸服务时间与空间的有效手段。

    2.2 虚拟数字化服务:从文献远程传递到移动数字图书馆

    文献传递是馆际互借的一种方式。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通过复印、邮寄、传真等传统的文献传递方式被网络传输方式所取代。读者所需文献通过英特网及现代信息技术传输是我国学者对真正意义上文献传递的共同认识[16]。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文献传递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2000年以后更多的公共图书馆开始此项服务[16]。例如,深圳南山图书馆(1998年)、福建省图书馆(1999年)、国家图书馆(2000年)、上海图书馆(2002年)、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2002年)、辽宁省图书馆(2002年)、江西省图书馆(2002年)等等[16]。2005年,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牵头的珠三角地区联合参考咨询平台投入运行,吸引了福建、广西、天津、长春、山东、江西等16 个省市的 40 多个公共馆加入[17]。2012年,该平台正式更名为全国图书馆联合参考咨询联盟。截至目前,已形成在全国范围内横跨公共、高校和科技三大系统合作的联盟平台。目前,加盟注册的图书馆有 180 家,咨询员 500 多名[18]。全国图书馆联合参考咨询联盟成立,使得文献远程传递服务在我国图书馆系统全面开展。该联盟主要针对电子文献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打破地域、时间限制,让读者能获取各馆电子文献资源。咨询员 24 小时在线服务,通过实时传递、邮箱向读者传递电子文献原文[19]。公共图书馆通过互联网开展文献远程传递服务,拓展了服务的内容和服务的空间。一方面打破了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地域限制;另一方面突破了每日工作8小时的限制,延长和拓展了服务时间。

    移动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变革,使图书馆呈现出另一种形态——移动数字图书馆出现[20]。移动数字图书馆是将移动通信技术与图书馆相结合,通过信息技术,对数字资源对数字资源进行采集[20]、整理和存储,实现知识增值,并联通用户各种手持电子移动设备,为用户提供海量信息及信息服务。由于移动阅读主要是指利用手持电子设备,故移动数字图书馆也通常以“手机图书馆”“掌上图书馆”等进行冠名[20]。2005年,上海市图书馆最早开始移动图书馆建设,建立了“上海市手机图书馆”,最初的业务仅限于提供开馆信息、书目检索、参考咨询[21]、用户信箱等短信业务,成为我国图书馆界对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先声[20]。根据湘潭大学李彬彬2014年的调研发现,我国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在2005—2009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2010年开始增长趋势开始凸显,并于2012年达到峰值。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大部分是引进超星开发的掌上图书馆软件,以“掌上×图”的名字命名,根据超星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共有28家省级馆,474家市级馆以及1426家县级馆引进该款软件。移动数字图书馆经过近十二年的发展,已成为集手机短信、手机网站和移動客户端为一体,不仅可以查询书目,同时也可以在线浏览海量电子图书,期刊,报纸等,也有一些公共馆将本馆特色资源与超星掌上图书馆软件进行嫁接,供读者使用本馆数据库,使之真正成为不受时空限制,一个泛在化的“口袋”图书馆。

    从文献远程传递到移动数字图书馆,均是我国公共图书馆在数字虚拟空间拓展服务的有效实践,不仅拓展了服务时间和服务空间,也拓展了服务的内容,创新了服务的手段。在数字虚拟空间开展服务,对于实现资源共享,便利群众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3 馆外固定点服务:从ATM机模式到场馆模式

    自RFID技术诞生以来,24小时自助图书成为公共图书馆拓展服务空间、延长服务时间的重要载体,为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对接城市居民文化需求搭建了一条便捷、高效的桥梁。24小时自助图书馆是24小时开放的智能化图书馆,读者可根据简单提示或简单操作步骤,自助完成图书借还[22]。因其规模不大、空间较小,可以灵活地分布在城市的街道、社区、商业区等地方,能覆盖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盲区。就我国目前而言,自助图书馆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终端设备形态,一种是场馆形态。

    ATM机式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集成RFID技术、图书馆分拣自动控制技术、图书传输自动控制系统、通讯数字技术和数据处理及相关安全技术,可承载一定数量的图书,也可供读者自助借阅,被国内专家称为继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之后“第三代”新型图书馆[23]。其借书如银行ATM存取款一样方便,故称其为图书ATM机。2007年,我国第一台24小时自助借还图书的ATM机在东莞投入使用;2008年4月,深圳启动“图书之城”建设,在街头设置了10台图书ATM机,统一命名为“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据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福建、长沙、南昌等28个省市区的大中城市已设有ATM机式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800台。

    场馆型24小时自助图书馆也可称之为空间型24小时自助图书馆。它不同于ATM机式的图书馆,有阅览座椅、有图书架等设施、设备实体、小型图书馆。场馆型24小时自助图书馆是在一个实体空间内,配置图书检测设备、视频监控、门禁系统、自助借还机、监控仪、报警系统等辅助设备的城市阅读空间[24]。读者可凭借身份证或读者证进入,在这里可以自助借还图书,也可以坐下来阅读,如同小型图书馆,解决了公共图书馆非开放时间读者不能利用阅读空间的问题,24小时开放更是为读者提供便捷。由于场馆型24小时自助图书馆要具备一定的场地条件,受城市空间发展的局限,使得ATM机式的自助图书馆得到了优先发展。但是近年来,随着读者对阅读空间需求和要求的提升,场馆型24小时自助图书馆得到了蓬勃发展。其中最有代表的是张家港市“24小时图书驿站”,已成为全国24小时图书馆建设的典范。目前,24小时图书驿站已有32家。其中的28家在2016年共接待读者92万人次,借还图书42.8万册次,占全市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借还册次的13%,而所有驿站的藏书量仅为全市的7.9%[25]。张家港市24小时自助图书馆模式被当前全国许多城市公共图书馆所效仿,如温州、扬州、北京大兴区等等。

    24小时自助图书馆无论是ATM机式的还是场馆式的,这两种模式对于延伸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时间和服务空间作用都十分明显,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增强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提高图书资源利用率,满足群众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打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完善文化体系建设,增加对基层文化服务末端提质增量供给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 时空之维:拓展服务模式的对比与分析

    从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流动图书箱、流动书车到90年代末出现的远程文献传递,再到21世纪初至今出现的ATM机型24小时自助图书馆、移动数字图书馆、场馆型24小时自助图书馆,虽然它们对于公共图书馆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服务拓展的作用是一致的,但是这些模式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3.1 搭载载体不同

    公共图书馆在时空之维拓展服务的模式,在搭载载体上,流动图书箱模式以小型图书箱为图书存放的空间,公共图书馆以图书箱为依托,将文化服务下沉到基层或中心城区图书馆覆盖不到的服务盲区;汽车图书馆模式以汽车为图书存放空间,公共图书馆将汽开进社区、工厂、学校等地方,便利群众为其提供图书借阅、借还服务;文献远程传递,以互联网为载体,将电子资源通过邮件、网络社交工具传递;移动数字图书馆以移动互联网及手持移动设备为依托,为读者提供泛在化实时在线服务;ATM机式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以图书ATM机为图书存放载体,读者自助完成图书借还;场馆型24小时自助图书馆以实体建筑空间、图书架为图书的存放空间及设施,读者可自由出入获取相关服务。

    3.2 技术手段不同

    80年代中期,公共图书馆在服务拓展模式上几乎没有技术成分,如图书流动箱及早期的汽车流动服务。2000年是汽车图书馆技术水平提升的分水岭。广州图书馆首次使用大型客车,将人工登记改为ILAS登记,实现了人工操作到自动化登记的转变。文献远程传递通过信息远程传输技术实现服务;移动数字图书馆依托的是移动通信网络技术;ATM机式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依赖的是RFID技术、图书传输自动控制技术、图书馆分拣自动控制技术、通讯数字技术和数据处理及相关安全技术[26];场馆型24小时自助图书馆依靠是RFID技术、门禁系统等。

    3.3 服务内容不同

    公共图书馆在时空之维的服务拓展模式,从早期的流动图书服务来看,无论是图书箱式的流动图书服务还是汽车流动图书服务,在服务内容上基本以图书借阅、图书借还为主。汽车流动图书馆在后期加入了,书目查询、下载电子文献等服务。从虚拟数字化服务来看,文献原文传递的服务内容主要是向咨询读者提供相关电子文献。移动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包括书目查询、短信提醒、图书下载、图书在线阅读、新书推荐等多种服务项目。从固定點图书服务来看,ATM机式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就是图书预约、图书借还。场馆型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有提供阅览空间、自助借还、数字资源下载、资源检索、小型读书活动等。

    3.4 服务人员不同

    服务人员主要有三类:合作方负责人、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图书箱式的流动图书服务,主要依靠合作方负责人,公共图书馆负责提供图书资源及定期更新图书,平时的图书借阅服务由流动点合作方负责人负责。汽车流动图书服务、文献远程传递服务的提供者是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移动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是读者在移动图书馆APP上进行自助服务,其服务人员是读者自己与智能系统,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为辅助服务人员。ATM机式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是读者自助服务,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定期更新图书、维护机器等。场馆型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服务人员有读者自己、志愿者、智能系统、合作方负责人、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

    3.5 優势劣势不同

    在优势上,从流动图书服务来看,图书箱因其微小而不受场地限制,最具灵活性,对于公共图书馆将图书服务分散下沉至多个基层十分有利;图书箱因其建设成本低廉而不增添公共图书馆运行成本,最具可操作性,有利于保障基层读者读书、看报等最基本文化权益。汽车图书馆的优势在于在图书数量的提供上比书箱式流动图书馆更多,服务点的流动性更强,汽车图书馆可以在一天之内定点服务,也可以换点服务,服务辐射面更广。从虚拟数字化服务来看,无论是文献远程传递还是移动数字图书馆在打破时空限制,提供泛在化服务上优势是相同的,同时数字化服务在实现文献资源共享上优势较为突出。此外,数字化服务免去读者舟车劳顿的烦恼,十分便利群众。从固定点图书服务来看,ATM机式与场馆型24小时图书馆的优势在于,能够为读者提供纸质版图书,且服务时间达到了极致。对于早期流动图书服务模式来说,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图书数量相对可观。值得一提的是,场馆型24小时自助图书馆可以提供真正的阅读空间,服务内容和多样化手段,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为读者较好地解决了就近阅读的问题,极其便利群众。

    在劣势上,从流动点图书服务来看,书箱式图书馆难管理、图书数量不多且服务内容单一。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需要定期交换图书箱或者更新图书,汽车流动图书馆服务内容有限,汽车体积较为庞大,在道路较为狭窄不便通车的地方无法进行服务。从虚拟数字化服务来看,服务读者类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不会使用电脑、不会上网等信息素养不足的老年人和少年儿童来说,无法使用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服务。此外,文献远程传递的服务内容也十分单一。从固定点图书服务来看,ATM机式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场地的选择上具有比较高的要求,场地的选择要根据图书ATM机的尺寸,且不能淋雨;图书ATM机造价不菲,维护成本也比较高,而且易发生故障,从而降低了读者的体验感。场馆型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劣势在于在阅读空间建设上成本相比其他模式要高很多。

    4 时空之维:对未来拓展服务模式的思考

    通过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拓展服务模式的梳理,可以看出我国公共图书馆努力适应时代需求,不断拓宽服务空间,延长服务时间,拓展服务内容,肩负起满足市民文化需求,提供均等文化服务,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责任与使命,以及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担当。

    面对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的主要建设者,要充分考虑本区域群众对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需要,既要兼顾公平也要考虑效益,在不大幅度增加公共图书馆运行负担的情况下,继续拓展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时间与空间。笔者以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场馆型24小时自助图书馆相比其他服务拓展模式更契合现代读者需求,将是未来公共图书馆建设馆外服务网点、优化服务网络的主要模式。场馆型24小时自助图书馆读者覆盖面更广,既能提供传统阅读服务也提供现代数字化服务。对于信息素养不足的老年人群体,部分学生群体等来说,纸本图书借阅相比文献远程传递、移动数字图书馆操作简单得多。场馆型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具有实实在在的建筑空间,能够为市民提供相对较好的阅读环境及阅读氛围,同时也能促进邻里交流,共建文化社区,对于提高城市文明形象大有裨益。此外,场馆型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空间的选择上更加灵活,不像图书ATM机受机子尺寸的制约且还需考虑天气因素。24小时自助图书馆可以是现有农家书屋的再利用,可以与社区综合服务服站、邻里中心合作,可以利用街道的咖啡店、茶楼,可以在公园内另建新空间,还可以与住宅小区的地产商合作,这样既方便了周边群众,也提高了小区的文化氛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与第三方合作共建场馆型24小时自助图书馆还减轻了公共图书馆建设馆外服务点的建设成本,启用志愿者服务也缓解了公共图书馆馆外服务的人力资源成本。为此,场馆型自助图书馆或者说场馆型阅读空间,无论其选择24小时开放、还是选择延时开放或夜间开放,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都是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进行了服务拓展,这对于建设与完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缓解区域差别、兼顾公平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1 ]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EB/OL].[2017-09-28].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516/11/6393723_211372329.shtml.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EB/OL].[2017-09-28].http://www.china.com.cn/legal/2016-12/26/content_39983401.htm.

    [ 3 ]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EB/OL].[2017-09-28].https://baike.so.com/doc/5409443-5647461.html.

    [ 4 ]王子舟.我国公共阅读空间的兴起与发展[J].图书情报知识,2017(2):4-12.

    [ 5 ]陈慰,顾晓光.公共图书馆服务时间拓展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6(2):4-12.

    [ 6 ]吉林农业大学图书馆.开展以图书流动箱形式为校内职工服务的活动[J].图书馆学通讯,1960(4):33.

    [ 7 ]高立志.科技图书漂流箱[J].新农业,1989(6):26.

    [ 8 ]肖荣祯,肖余林.图书流动箱进村来[N].中国文化报,2006-03-16(004).

    [ 9 ]陈仓区概况[EB/OL].[2017-10-19].http://www.sanqinyou.com/shaanxi/shaanxi_0881109013492097.htm.

    [ 10 ]新疆青河縣流动图书箱进村[EB/OL].[2017-10-19].http://www.ts.cn/GB/channel3/19/200604/17/253384.html.

    [ 11 ]解放区30个“红色流动图书箱”惠民生[EB/OL].[2017-10-19].http://www.jzrb.com/txy/article/201355114825.htm.

    [ 12 ]郑州部分公交设“流动图书箱” 乘客可免费借阅[EB/OL].[2017-10-19].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5-04-23/content_13595069.html.

    [ 13 ]刘艳.微菌空间:共享经济下的城市图书空间[J].图书馆,2017(12):72-77,92.

    [ 14 ]祝玲.我国汽车图书馆综述[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6):70-73.

    [ 15 ]王天一,王声银.汽车图书馆的管理[J]黑龙江图书馆,1990(1):43.

    [ 16 ]范丽莉.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4-24.

    [ 17]黄俊贵.图苑转型的创新举措 读者喜爱的网络咨询:《开放·合作·共享·服务——联合参考咨询的实践探索与社会反馈》推介[J].新世纪图书馆,2012(9):86-87.

    [ 18 ]谢朝晖.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用户需求特点及服务现状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5(2):48-54.

    [ 19 ]刘艳.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嬗变及发展方向浅探:以江西省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研究,2015(1)84-88.

    [ 20 ]李彬彬.我国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4.

    [ 21 ]吕蕴红.国内手机图书馆信息服务现状研究[J].晋图学刊,2011(5):8-11.

    [ 22 ]钟新革.自助图书馆现状、功能与问题探讨[J].图书馆杂志,2009(5):35-36.

    [ 23 ]田原.我国大陆地区自助图书馆发展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2(12):53-56.

    [ 24 ]贾淑敏.时间观念与图书馆时间管理[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2):27-29.

    [ 25 ]张贺.不关门的图书馆,可以有![N].人民日报,2017-6-2(19).

    [ 26 ]吴晞,王林.人文关怀·现代科技·自助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系统”介绍[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4):92-9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