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泛媒体视阈下广东汉剧唱腔表演的课程开发和应用
范文

    刘敏怡 戴斯谨

    摘 要:随着我国政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纳入政府体制和国家战略的层面,在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针下,全国掀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潮。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下,本文通过探讨《广东汉剧唱腔表演》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及创新理念,以不同的角度审视广东汉剧的传承意义与发展前程,探究广东汉剧唱腔的艺术文化价值,重塑广东汉剧唱腔表演的形象,使广东汉剧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

    关键词:泛媒体;广东汉剧唱腔表演;课程开发;课程应用

    基金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项目(人文社科)课题(201910582244);嘉应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作为广东三大剧种之一的广东汉剧,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被誉为“南国牡丹”,凭借着其独特的艺术表演风格和文化内涵,在2008年也有幸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随着传播媒体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并存,如今依然单纯依靠传统的“师承关系”“口传心授”的广东汉剧面临着观众流失、发展滞后的种种问题,想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汉剧薪火相传又与时俱进,就要在泛媒体时代下谋求新的发展道路和方式,而唱腔表演既是广东汉剧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主要特征,如果能够将广东汉剧唱腔表演课程与尖端前沿的数字化媒体相契合,走出传统的戏剧院舞台,在泛媒体视阈下向更多的人展示广东汉剧的活态表演,打破人们对戏曲一贯单调乏味的想法,做到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实现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文化传承体系,定会使广东汉剧再一次大放异彩。

    1 广东汉剧唱腔表演的传承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作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一种乡村社会的“专利” ,但却忽略了客家音乐文化是客家民系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生活行为模式,是一种具有较长的历史传承与族群认同性特点的文化形态,它深刻地反映了客家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与审美情感,它是客家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希望以创新的角度和理念对客家非遗文化广东汉剧唱腔表演的发展提供一个实用性方向。

    广东汉剧作为外来剧种,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从起源、吸收、融合、到最后植根于广东地区,成为中国地方戏曲不可或缺的代表性剧种,是传统艺术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瑰宝,我们知道戏曲最主要的表演形式有“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唱腔表演是区别于其他剧种最直接、最重要的表演艺术形式,而汉剧唱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更是不断吸收粤东北地区民间音乐的精华,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兼有大板、昆曲、佛曲和民间小调等,博采众长,在传统戏曲声腔中别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本土性声腔,广东汉剧更以其唱腔悠扬活泼、曲调灵活流畅特别深得客家地区人们的喜爱,曲调中传承的不仅是其独特的表演艺术方式,也传承了客家人们的精神文化、情感寄托。汉剧从走出荆楚大地进入京城,就凭借其绝妙独特的表演艺术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在各样剧种中出类拔萃,也对许多剧种产生了不同层面的影响,是传统戏剧里的优秀“范本”。广东汉剧唱腔的发展可以说象征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其历史意义对发掘客家本土文化及南方戏曲艺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对广东汉剧唱腔表演的研究、保护和传承是极具意义的。

    2 泛媒体时代下广东汉剧唱腔表演的发展现状

    自广东汉剧被收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众多学者也开始从各个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汉剧进行挖掘和研究,其中最多的还是集中在对其源流与保护、演奏与传承等角度的研究,而对广东汉剧唱腔表演的课题研究仅限于一些屈指可数的文字资料,对唱腔表演课程的开发应用更是凤毛麟角,汉剧表演艺术的研究和传承工作只能托付在一批表演艺术家身上,在瞬息万变的泛媒体环境下大众文化形色多样,不寻求创新的传统文化只能渐渐被人遗忘,广东汉剧唱腔表演在历史长河中“摸爬滚打”才创造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但发展到今天也面临着被泛媒体大环境冲刷的危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问题第一是忽略了汉剧唱腔表演的历史文化价值;第二,传播传承手段单一;第三,人才缺乏;第四,创新方式局限,广东汉剧唱腔表演仍单一地表现在汉剧院舞台上,受空间、地域,时间的影响,使汉剧唱腔无法被更多人欣赏,汉剧唱腔的传承也依然单纯依靠“师承关系”“口传心授”,造成传承速度慢,范围小,成效低的现象,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环境,但泛媒体带给传统文化的不仅是文化冲突的危机,另一方面泛媒体的出现更是带给传统文化又一次绽放异彩的机遇,把握机遇,再创生机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

    3 泛媒体视阈下广东汉剧唱腔表演的课程开发和应用

    广东汉剧在当下的传承与保护,本质不在于其本身是“物”与“非物”,而在于文化的“传承”,那么传承中最为重要的是创新,想要做到“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我们就应该转换原本固有的观念,站在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角度去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潮流,力争在时代的潮流中抢占一席之地。以此为出发点,运用网络媒体平台的阅读模式、视频模式、音频模式等声、像、文字一体化的数字媒体工具,将广东汉剧唱腔表演的活态表演形式声情并茂的展现在众人面前,实现广东汉剧唱腔表演在泛媒体视阈下的课程开发和应用是最有效最广泛的发扬传承手段,其中的可行性一方面在于戏曲学习资料和戏曲表演教学视频在多媒体视阈下几乎属于稀缺资源,汉剧表演课程与多媒体的结合也算是另辟蹊径,谋求发展的创新思路,另一方汉剧唱腔表演课程的开发和应用能在不同层面上唤起人们对本土文化传承的思考和关注,这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课题和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

    3.1 泛媒体下的课程开发

    广东汉剧既是地方剧种,考虑到地域的特殊性以及本土文化的植根,我们或许可以将其传统文化艺术表演与校园教学结合进行初步的课程开发,以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为平台将广东汉剧唱腔表演课程引入地方高校,把广东汉剧唱腔表演开发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引入高校的形式是考虑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氛围的感染和土壤的培育,而高校本身具有传播传承文化的职能,且大学生更具备完善的价值观,能更好的把握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与魅力,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是奠定网络媒体课程开发的坚实基础,因为仅仅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不能满足广大爱好者的学习和需求,所以结合新媒体的课程开发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泛媒体的课程开发主要通过课程资料的资源整合将课堂教学录制成视频、音频、阅读模式的数字化媒体进行线上课程开发并推广,因为网络教学具有时空性,交互性,灵活性,个性化的特点,开发者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对汉剧唱腔进行顺应时代要求的特色创新,在不改变传统唱腔表演的原则上,对音乐配器上的创新,对曲词现代艺术手法的创新或对感官呈现方式的创新等,以年轻一代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结合网络课程的媒体选择,设计出符合学习者学习习惯的操作工具与简洁明了的使用界面,达到提高学习者使用率的目的,再从学习者网上学习的反馈,解答学习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对教学资料实时更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还能针对自身在学习中的薄弱点,查找课程资料进一步学习,通过一系列的网络媒体手段提高使用感。汉剧唱腔表演课程进校园,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提高学生的表演技能,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教育与文化传承相辅相成的环境。

    泛媒体课程的开发可以极大的利用教学资源,为观看阅读的学习者提供更权威、全面的史料的同时将汉剧唱腔表演用方便快捷、直观的方式展示在学习者面前,以这样一种革新性的多媒体课程开发传扬与创新广东汉剧唱腔表演,让更多的爱好者或青年一代欣赏到汉剧唱腔的活态表演,使其继续发扬光大。

    3.2 泛媒体下的课程应用

    多媒体的课程开发可以应用于学校教学资源平台、易班、学习通以及各种学习工具上,创造开放性学习空间,满足读者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多媒體课程的应用可以完善课堂教学上时间、参考资料、教学视频局限等不足,通过多媒体软件的运用学生可以自行查阅文字,教学视频、音频等帮助了解汉剧唱腔表演课程的资料,达到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也可以应用于网络交互平台上,为喜爱广东汉剧唱腔表演的大众提供欣赏和学习的渠道,而人们在网络媒体上的相互交流,还能有效的促进文化的传承传播。

    数字化媒体是文化传承传播良好的载体,只要加强创新手段紧跟时代潮流,一定能让广东汉剧唱腔表演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发展。

    4 结语

    广东汉剧唱腔表演与泛媒体课程开发应用的结合,是致力于将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将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融入到每个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中,培养学生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认同感,赋予广东汉剧唱腔表演新的生命力,给本土文化存一方净土,向世人展示出中华民族优秀非遗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董晓茜.汉剧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D].华中师范大学,2016.

    [2]江丹.浅谈新媒体时代下的“广东汉剧”传承与推广[J].北方音乐,2019,039(012):41-42.

    [3]林梦雨.浅析新时期广东汉剧的发展现状[J].黄河之声,2016(23):149-149.

    [4]熊长江.论广东汉剧唱腔结构与特色[J].戏剧之家,2018,No.279(15):45-45.

    [5]李智敏.浅析地方高校传承广东汉剧教育实践探索[J].中国戏剧,2015,No.693(02):60-62.

    [6]刘子琳.微信平台下微课程的开发探析[J].传媒论坛,2019,002(008):17,19.

    作者简介

    刘敏怡(1999-),女,汉族,广东佛山人,嘉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音乐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戴斯谨(1989-),女,汉族,广东梅县人,广东省嘉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辅导员,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0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