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贵州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 |
范文 | 刘琴 陈礼松 摘 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深入了解了目前贵州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状况,发现贵州高职院校辅导员在职业发展中主要存在职业认同度底、专业素质不高、队伍流动性大、职业发展艰难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了可行性化建议:明确辅导员的职业性质和身份,增强辅导员的自我认同;加强辅导员进修培训,提高辅导员职业素养;完善辅导员保障和激励机制,稳定辅导员队伍。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 基金项目:2019年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9fdy022)。 近年来,贵州高职院校辅导员已成为贵州高职院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直接组织和指导高职院校学生日常和思想政治生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贵州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在不断壮大,辅导员工作也得到了更多重视,但调查发现,某些贵州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却存在被误读、被忽视的现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和职业认同感不高。如何提升贵州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在繁琐而复杂的日常工作中努力寻求个人提升和职业发展是目前贵州高职院校辅导员急需关注的问题,也关系着贵州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质量。 为了更好地准确了解贵州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状况,本人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收据数据。此次,本人采用了网络问卷调查,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网络填写问卷。样本对象是贵州省高职院校辅导员。共发放电子问卷300份,回收电子问卷278份,剔除不合格电子问卷,有效电子问卷268份,有效回收率为89.33%。样本的主要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政治面貌等(见表1)。 从调查结果来看,男性辅导员占46%,女性辅导员占54%,男女比例大致均衡。30岁以下辅导员占56.40%,30—35岁占34.44%,36—40岁占6.30%,40岁以上占2.90%。贵州高职院校輔导员本科学历占58.65%,硕士研究生学历占38.69%,大专学历仅占2.44%。 1 贵州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中存在的问题 1.1 辅导员自身认同度不高 辅导员作为高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存在职业能力标准的不确定性及职业繁杂性现象。一方面,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既难以专心管理服务工作获得领导认可和欣赏,又难以潜心科研产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辅导员在处理学生的事务中,更多承担着“保姆”、“信息员”、“消防员”等作用。这种工作性质的不确定性和认可度不高导致辅导员的自我认同度不高。 1.2 辅导员专业缺乏支撑,专业素质不高 当前高职院校招聘辅导员大多数要求的专业不限,以致聘用的辅导员与其所管理学生的专业相差甚远。聘用的辅导员只是进行统一的岗前培训,而未进行系统专业培训就直接上岗。很多辅导员因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背景,从而在处理与学生相关事务尤其是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中显得无所适从和力不从心。 1.3 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不稳定 为了更准备地掌握辅导员队伍的情况,通过网络问卷对辅导员的月工作收入、担任辅导员年限、所带学生人数、工作满意度等进行详细了解调查。 从调查结果来看,贵州高职院校辅导员月收入集中为3000—5000元,担任辅导员年限较短,主要集中为1—5年。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较多,集中在200人以上。工作量大但工资薪资不高,工作满意度低是辅导员职业的普遍现象。 2 提升贵州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思路 近年来贵州高校不断扩招,学生规模也随之扩大,学生教育管理难度增大,贵州高职院校需要更多辅导员进行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指导。针对辅导员职业认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贵州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 2.1 明确辅导员的职业性质和身份,增强辅导员的自我认同 首先,贵州高职院校辅导员应该明确其职业性质。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1]。其职业要求规定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2]。这对辅导员的职业性质和身份做了明确规定,辅导员对此应该有清晰的认识。其次,增强对辅导员职业情感。选择辅导员工作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稳定、离家近、喜欢与学生相处、先就业等。虽然大家选择辅导员的职业原因各不相同,但进入岗位后就应该学会转化动机,不断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职业行为,从而增强对辅导员的职业情感。最后,增强辅导员的服务观念。在高校,不论是教育知识还是培育品德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作为辅导员时刻谨记以学生为中心,增强服务意识,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更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2 加强辅导员进修培训,提高辅导员职业素养 新时代下,高校辅导员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和扎实的专业本领,才能更好地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一方面,对于新入职的辅导员,贵州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对辅导员岗前培训,比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与服务工作技能、基本信息化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对于有多年辅导员工作经验的,鼓励其在职进修学历攻读硕士、博士。另一方面,辅导员自身也应该不断充电,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其职业规划和辅导其心理健康。 2.3 完善辅导员保障和激励机制,稳定辅导员队伍 建立健全辅导员职称、职务以及相关考核考评机制是稳定辅导员队伍的基础。打通辅导员职称职务上升通道,让辅导员也能评初级、中级、高级不同等级的职称并享受相应待遇。此外,由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繁重且难度大,可以增加辅导员岗位津贴、工作奖励等。建立专项评优奖励制度,树立先进典型,比如:寻找最美辅导员、评选优秀辅导员、评选师德标兵等。 总之,在新时代下,增强贵州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度、保障辅导员的稳定性是贵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推进的保障。因此,各高校要针对新时期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与时俱进,建立适合本校发展的辅导队伍建设体系,不断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迈向新台阶。[3] 参考文献 [1][2]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2017-10-05].http://www.gov.cn/xinwen/2017-10/05/content_5229685.htm; [3]邹积英王鹏陈志娟.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度影响因素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9)2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