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绘画疗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
范文 | 摘 要:绘画疗法作为心理诊断与治疗的方法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探讨绘画疗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关键词:绘画疗法;心理健康 1 绘画疗法简介 绘画疗法最初源于对艺术家作品的研究,经过发展最终确立于20世纪40年代,主要是以大脑偏侧化理论、投射理论和象征理论为基础,通过运用非语言的艺术表达方式使患者的意识与潜意识进行沟通交流,从而达到治愈的作用。由于该疗法易学易懂、易于操作,且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现已被广泛运用于各个心理治疗领域。英国艺术治疗师协会曾较全面的对绘画疗法作出解释:绘画疗法是作品创作者、作品、治疗师三者之间互动的过程,其中,治疗师角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为创作者提供安全、自由的创造空间环境,真诚陪伴创作者进行艺术创作。这一绘画创作过程的目的在于促进创作者象征性语言的发展、深入潜意识领域并将其艺术性的表达,最终整合到人格,促进人格的完善,从而发生治疗性的改变。治疗师关注的焦点不是绘画作品在审美学上的特征表现,而应该是注重治疗过程本身以及展现的绘画作品,体会创作者的神入过程,感受其内心的变化与成长[1]。 从40年代至今绘画疗法已经发展出多种绘画投射技术以运用到心理测验和心理治疗领域,可大致划分为三大类:自由绘画、规定内容的绘画、介于给定刺激但不规定范围的绘画。在自由绘画中治疗师仅给出纸和笔的刺激,来访者可以最大限度地自由发挥以表达内心的世界,这种形式能够提供极为丰富的治疗信息,但是却要求分析者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背景、丰富的分析经验,故很难保证测验的信效度 。第二类是规定内容的绘画技术,如心理学家Buck.J.H(1948)在美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上系统论述的“房-树-人”(House-Tree-Person)绘画测验。这种技术给出了标准的刺激,有规范的指导语,对于结果的分析也更加有利。再如心理学家玛考文根据其使用的Goodenough的技巧来评估儿童智力的经验而发明了画人测验(DAP)(Machover,1952)。第三类是给出一定的刺激,但是不规定作画内容。如对未完成的绘画进行补充等,这样的技术有利于标准化的分析,但同时也失去了许多有用的绘画信息。 绘画治疗相对于其他客观化治疗具有的独特作用在于绘画可以增进内心世界的沟通与表达,使得潜意识内容可以浮现出来,在提供乐趣、操控感以及成就感的同时,创作绘画作品的过程也有助于心理状况的改善。绘画和治疗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以评估治疗的过程,澄清人格的动力方向,以及揭露隐藏的冲突。绘画疗法属于艺术疗法之一,操作简单,所花时间短,容易被来访者接受,由于来访者不知道绘画本身的意义,故不会伪装与防备,可以在作品中将不同的时间地点发生的事件表现出来,将冲突的情感进行整合,将毁灭性力量释放,升华心灵。 2 绘画疗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新时代下的大学生成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人群之一,人们非常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高校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纷纷开设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选修课,开展心理健康团体辅导活动,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等工作。很多学校都开通了心理援助热线,为同学们提供网络或电话咨询。所有的工作目标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繪画疗法在其中发挥了很多重要的作用。 绘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运用。在大学心理健康课程中合理运用绘画疗法,一方面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同时也能帮助同学认识自己。比如可以运用“九宫格技术”、“自画像”等帮助同学探索自己;运用“家庭动态图”帮助同学们认识自己的家庭结构,找出有助于家庭健康发展的资源。 绘画疗法在高校团体辅导中的运用。团体辅导作为在团体情景之下开展的一种心理辅导方法,通过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帮助团体成员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激发个人潜能。秦伟伟2017在文章中提出:对丧失团体、网瘾团体等治疗中,绘画疗法可以让团体成员 尽可能地自由发挥,随意地使用线条、颜色、形状等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从而释放负面情绪,情绪宣泄本身就能达到部分心理治疗的目的[2]。汤万杰于2007构建了大学生绘画审美活动模型,针对31名不同抑郁水平的大学生被试开展绘画审美的团体辅导,结果显示绘画团体辅导有效的改善了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3]。在团体辅导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团体选择不一样的绘画疗法:如自画像、家庭动态图、房树人测试等等。 绘画疗法在高校个体咨询中的运用。个体咨询是高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调节情绪的重要途径,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会根据来访者的问题以及咨询师自己的特长选择心理咨询方法。其中绘画疗法就是非常常用且有效的方法。绘画能超越时间和空间,将不同时间地点的事件整合,来访者的情感体验、情绪症状等都能通过绘画的形式得以调和。在具体研究当中,尚晓丽、周颖萍(2008)认为绘画疗法在缓解学生情感冲突的同时能带动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自身的心理冲突和情感困扰[4],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牛振海,曹运华(2011)探讨了绘画艺术疗法改善肥胖女大学生抑郁情绪的有效性,认为绘画疗法可以成为干预肥胖女大学生抑郁症状的有效途径之一[5]。田媛(2014)绘画治疗能有效的干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时间透视、权威混淆、角色尝试和自我确信[6]。 教育部规定的高校辅导员9项工作职责中第五项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虽然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都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出积极贡献,但是并不是所有辅导员都有心理学背景和国家认可的心理咨询资质,因此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是有一定难度的。绘画疗法基于其优势,可以很好的帮助辅导员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避免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流于形式。 我们不难发现,绘画治疗作为一种艺术化疗法,有其独特的优势,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团体辅导、个体咨询和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大学生来说,绘画疗法在提升其自我意识、自尊水平、人际交往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绘画疗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以期能更好的服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魏源.国外绘画心理治疗的应用性研究回顾[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7):5946-5947. [2]秦伟伟.绘画疗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科教导刊(上旬刊)(2):164-165. [3]汤万杰.绘画审美治疗对大学生抑郁症状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7. [4]尚晓丽,周颖萍.绘画疗法在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中的应用与思考[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3):35-37. [5]牛振海,曹运华.绘画疗法改善肥胖女大学生抑郁的实验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5):558-559. [6]田媛.绘画治疗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改善效果研究[D].苏州大学,2014. 作者简介 邓梅(1992-),女,硕士研究生,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