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析称谓词“足下”的用法演变及原因
范文

    摘 要:“足下”是古代汉语中使用较多的称谓词,它的含义和使用范围,在历史上经历了数次变化。本文就笔者搜集到的各种典籍中关于“足下”的材料进行整理,以此为基础探讨“足下”一词在汉语史上的用法演变,并对造成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称谓;足下;用法演变;原因分析

    汉语的称谓词细致而复杂,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1]。本文将要论述“足下”,便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背景的称谓词。“足下”一词出现较早,根据已有资料推断,当不晚于战国时期。在此之后,“足下”的含义和用法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通过研究“足下”的用法演变及其背后的原因,不但可以看到“足下”一词的发展变化,也可以看到汉语相关称谓词的系统变迁。

    1 “足下”来源和用法变化

    1.1 “足下”的来源

    目前关于“足下”来源最早的记载,是南朝宋刘敬叔的《异苑·卷十》[2]:

    介之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文公拊木哀嗟,伐而制屐。每怀割股之功,俯视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称,将起于此。

    按照该书的说法,介之推被烧死之后,晋文公十分悲痛,令人砍下其死前依靠的大树并制成木屐说:“悲乎,足下!”,“足下”一词由此而来。

    当然,这并非关于“足下”来源的唯一记载。裴骃在《史记集解》中曾引用蔡邕的话,提供了另一种说法:

    群臣士庶相与言,曰殿下、陛下、足下、侍者、执事,皆谦类。

    有学者研究这则材料说,“足下”的产生原因和“陛下”、“阁下”等类似,都是为了区别地位尊卑,表示自己不敢与身份尊贵的人直接对话,而是通过他身边的人代为转告[3]。久而久之,这种礼节便造就了以“足下”、“陛下”、“殿下”和“阁下”来称呼尊贵之人的现象。

    这两种说法各有道理,但相比之下第二种说法更加可信一些,因为它是从一类词的角度来说的。而在语言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虽然个别词词义突变的情况也有不少,但更多的是系统性的变化。

    1.2 “足下”在战国和秦汉时的使用状况

    “足下”一词,最早见诸文献是在战国时期,如《韩非子·难三》中的:

    今足下虽强,未若知氏;韩、魏虽弱,未至如其在晋阳之下也。

    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有不少用到“足下”的例子,如:

    赵郝对曰:“今臣为足下解负亲之攻,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平原君虞卿列传》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在战国和秦汉时,“足下”一词用于对君王的尊称。

    1.3 “足下”在秦汉之后的使用状况

    秦汉之后,“足下”的用法逐渐发生了变化,更多地用来尊称长辈和同辈,用来指称君王的例子反倒少见了。比如:

    欧阳修《新唐书·列传第九》:

    密因介其徒王伯当以策干让曰:“足下资豪桀,士马精勇,指罪诛暴,为天下先,杨氏不足亡也。”

    翟让是东郡的起义军之首,是王伯当的尊长之辈。

    韩愈《与孟东野书》:

    与足下别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悬悬於吾也。

    2 “足下”用法变化的原因分析

    2.1 语言系统内部原因

    与“足下”类似的称谓词,还有“陛下”、“殿下”、“阁下”,但“阁下”并未有过指称君王的义项。下文通过分析“陛下”和“殿下”在同时期的用法变化,从语言系统内部的角度,探求“足下”的用法发生变化的原因。

    2.1.1 “陛下”的用法

    “陛下”一词,本指皇帝所处位置的台阶之下,引申为站立在此处的侍者。如《战国策·燕策》中的:

    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

    这里的“陛下”,可能是秦舞阳所处的位置或处于陛下的侍者,唯独不可能是称谓词,这在原文的语境下是无法解释的。

    到了《史记》里面,以“陛下”称呼皇帝开始出现,譬如:

    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

    在此之后的文獻中,“陛下”作为称呼皇帝的称谓词,其用法更是从未变过。

    由此可以看出,在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中,只有“足下”可以指称君王,“陛下”尚且不能如此,甚至在成书于汉代的《战国策》里面,“陛下”尚不是君王的称谓。在汉代的《史记》中,出现了“足下”与“陛下”同时用来指称君王的现象。到了汉代之后的文献,“陛下”依旧可以指称君王,但“足下”却失去了这项功能。

    基于这些材料反映出来的规律,我们可以做出猜测:“足下”的用法之所以产生了变化,失去了指称君王的功能,其原因之一便是后起的“陛下”逐渐取代了“足下”的这部分功能。

    2.1.2 “殿下”的用法

    “殿下”如同“陛下”一样,刚开始也指的是殿阶之下或殿阶之下的侍者。如:

    得五六人,使奉剑於殿下,乃召庄子。? ? ? ? ——《庄子·说剑》

    是时,朔陛戟殿下,辟戟而前曰:“董偃有斩罪三,安得入乎?”

    ——《汉书·东方朔传》

    用“殿下”尊称君王皇子,到了汉魏之后的文献中才逐渐增多:

    伏愿殿下顺其乐推,以安社稷,王者之大孝也。——《旧唐书·本纪第十》

    伏惟皇太子殿下,与时同休。? ? ? ? ? ? ? ? ——《宋史·宾礼一》

    由此可见,“足下”和“殿下”用来指称君王的时间并不重合,在“足下”指称君王的功能消失后,“殿下”才有了这一功能。因此,“足下”指称君王义项的消失,与“殿下”开始被用来称谓君王是否有关系,在目前的材料下还不好确定。

    2.2 语言系统外部原因

    词语含义的变化,不仅有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探讨“足下”用法变化的原因,必然要考虑到语言系统外部的社会因素。

    秦汉之际,语言文字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设置了许多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专用词语,譬如以前人人皆可以用来称谓自己的“朕”,就变成了皇帝专属的称呼,而之前皇帝自称的“孤”、“寡人”等词语,使用的次数则明显减少。皇帝的印章专称为“玺”,皇帝的文书专称为“诏”。

    虽然秦朝很快就走向灭亡,但它在历史文化上的影响却留存了下来,这里面包括了对皇帝专用的“朕”、“玺”、“诏”等词语用法的保留使用。在这样的语用环境下,用“足下”来称谓君王的现象逐渐消失,是不难理解的。

    另外,秦汉时期的文献中,尽管也有“足下”与“陛下”同时用来指称最高统治者的情况,但“足下”往往被用来指称秦汉之前的君王,而“陛下”则被用来指称秦汉时的皇帝。譬如在《史记》中,涉及秦始皇、汉高祖等人时,是用“陛下”来指称的,而涉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君主时,则是用“足下”来指称的。

    3 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汉语称谓词“足下”的用法,从战国秦汉时的用来尊称君王,逐渐演变成了后世对长辈或者同辈之间的敬称。这种变化,也很好地体现了许多学者在称谓语研究中提出的语义模糊性[4]。

    “足下”用法的演变过程,一方面是词语含义演变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是“陛下”等同类称谓词替代了其指称君王功能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形态变化的结果,是君权加强后,用来称谓君王的词汇被世俗政权用政令改变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孙宜琦.浅谈称谓与文化[J].现代交际,2013(05):58.

    [2]范崇高,郑波.“足下”补考[J].寻根,2019(03):84-87.

    [3]韩珂.陛下、殿下、阁下的来历[J].人才资源开发,2018(05):50.

    [4]杨国萍,韩瑞,许硕.汉语称谓语语义认知初探[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9(03):82-87.

    作者简介

    刘智斌(1996-),男,汉族,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方向。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