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意义和路径探索 |
范文 | 毕耀华 郭晓蓓 摘 要: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未来建设者,其自身社会化的良性发展十分重要,而人际交往恰恰就是社会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由于影响人际关系中人际喜欢和吸引的因素主要有情境和个人特质因素两个方面,因此提高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就可以从这两方面下手。 关键词:人际交往;大学生;社会化 所谓人际关系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运用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交换看法、交流信息、表达感受和需求,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未来建设者,其自身社会化的良性发展十分重要,而人际交往恰恰就是社会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1 影响人际关系建立的因素 1.1 个人因素 从个人层面来讲,影响人际关系建立的因素有认知因素、情绪因素和人格因素。首先,认知因素包括自我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和对交往过程本身的认知,假使在人际交往中,个人只考虑自我感受而忽视他人的感受,就会造成交往障碍;其次,在人际交往中,个人也应当注意在不同场合的情绪反应,防止不良情绪的出现影响交往;最后,个人的人格因素也会影响交往效果,好的人格特征会吸引他人,而不愉快的人格特征容易给人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影响人际交往。 1.2 自然环境因素 从自然环境角度来讲,影响人际关系建立的因素有天气、时间和风景等其他因素。我们常说时机很重要,像是在人际交往中,挑选合适的天气亦或是恰当的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一场篮球赛的举行通常都是在风和日丽的天气中而不是风雨交加的日子;又或者说我们和朋友外出旅游时,如若周围环境优美,风景宜人,则心情也会得到放松,更加能够增进友情。 1.3 社会文化因素 从文化角度来看,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科技发展水平和文化观念。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由从前的电报书信到现在各种各样的社交软件,更方便了人际关系的建立,但由于不同地区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各地区国家选择人际交往的对象也不同,例如西方人倾向于和那些与自己互补的人交朋友,而中国人受文化影响更倾向于和那些有相同性格的人交朋友。 2 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发展的意义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一句话:“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是通过我们的社会交往获得的,朋友的多少、好坏直接体现了我们人际关系的状况。大学生处于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获得朋友的关键。 2.1 人际交往对个人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人是由自然人和社会人构成,而能够体现人的本质的是社会人;成为合格的“社会人”,离不开成功的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从而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根据社会化的定义,可知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是人和社会的双向互动。也就是说,人际交往是社会化的开始和必经之路。通过观察不难发现,那些人际交往能力强的人,往往比那些人际交往能力弱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比如刘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就是发挥了自己的卓越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得很多能人异士心甘情愿的辅助他,从而建立了汉朝。 2.2 人际交往对个人自我认知发展的影响 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提出的镜中我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由此可见,个人认识自我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对他人的认知获得对自己的认知,二是通过以群体为对照来认识自我。古人讲“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所谓镜于人就是指以他人为镜,通过学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及看法形成对自我的认知。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例如一个人如果周围的朋友品行高雅、学习成绩优异,那么也间接说明了这个人的品行也不会差。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通过和他人的对比所形成的自我认知也不完全正确,比如自己周围的朋友太过优秀可能会导致个人产生自卑心理,或者有时候在人际交往中高估自己的能力,从而造成自我认知失范。 2.3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基础 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显示:人类的心理疾病大多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所导致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会导致一个人的心理紊乱,也可能诱发心理疾病。像是女大学生小丽是一名大一新生,由于刚上大学一切都十分陌生,自己也不习惯大学的学习生活,宿舍的室友也都来自不同的地方,小丽变得逐渐内向不愿与人交流,总是独来独往,随着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越累越大,小丽逐渐患上了抑郁症,每天都十分痛苦,后来只能休学接受心理治疗。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其心智发育还不够成熟,因此更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有利于自身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3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可能路径 由于影响人际关系中人际喜欢和吸引的因素主要有情境和个人特质因素两个方面,因此提高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就可以从这两方面下手。 从个人特质来看,其主要体现在外表容貌、才华能力和个性品质三个方面。在人际交往中保持良好的个人形象是交往的关键,相比于那些粗鄙不堪邋遢的人,人们更喜欢和衣着考究、谈吐高雅的人接触。对于大学生而言,就是在人际交往中学会运用首因效应,为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从而为之后的交往打下基础。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印象固然重要,但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改变,因此要注意不断的提升自己、增強自己的个人魅力,要知道在人际交往中,个体的素质会持续影响人际交往的效果。 从情境因素看,可以合理运用接近性原则和曝光效应。曝光效应又称多看效应、接触效应,指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大学生在学校中应该多参加集体活动,不但能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便于学习多项技能,还能与他人多接触、多交流,从而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建立起完善的关系网络,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此外,还要注意时空距离,俗话说距离产生美,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独立的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要尊重他人的选择,保持适当的距离感,不应过分自我暴露或者过分要求他人对自己袒露心声。 从文化角度看,个人要多了解其他民族地区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这样才能做到尊重和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特别是社交礼仪方面的差异,以便避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误会,例如在宴请美国人时就要避免出现动物内脏等菜肴,和有宗教信仰的人交往时还要尊重对方的信仰,不能随意品评。 4 小结 大学生正处于渴望友谊、期望得到别人认可的人生发展时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对于顺利社会化意义重大,其也是大学生们健康发展、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面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只要能够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真诚的心去对待,那么一定能收获真正的朋友,和他人建立友好的关系,并最终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1-13.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许泊舟,郭晓蓓.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研究[J],科技风,2019(10):243. [4]罗素.“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 毕耀华(2001-),女,陕西省宝鸡市人,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工作系2019级本科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郭晓蓓(1984-),女,陕西省西安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