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让数学课堂闪烁思维的火花
范文

    梁海萍

    摘 要:思维是数学课堂的“灵魂”,一堂高效的数学课堂一定是充满思维活力的。如何让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充满乐趣,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教学,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本文依托小学高段数学教学,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希望能为同行们提供一种借鉴。

    关键词:数学;思维;教学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1]。”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形象的思维性之间矛盾,教师可以尝试一下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这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课堂氛围下培养起对数学浓厚的兴趣,使教学工作達到事半功倍地效果。实践操作活动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手操作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进而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1 实践操作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而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达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对新知识记忆的效果。在进行“圆的认识”教学时,我先不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自己动手大胆尝试:第一步,我用现实生活中属于圆形的物体(如:圆桌、硬币)为例,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大体概念;第二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画圆,“同学们会自己画出标准的圆形吗?看哪位同学画圆的方法最好最简便?”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让学生瞬间融入到课堂主题当中,人人动手、动脑,大胆尝试。经过几分钟的动手尝试,大部分学生会意识到使用圆规及借助圆形物体(如硬币、杯盖等)画圆的方法最简便,并掌握这些方法;第三步,表扬学生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行为,然后发问:“如果学校要建设一个圆形大花坛或者大水池,圆规可以画出来吗?”这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们再一次争先恐后地投入动手探究中去。通过操作尝试,学生们又发现了画较大的圆需要使用标杆和绳子等工具。这种引导教学形式,既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又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兴趣高涨,最大程度地调动多种感官形式同时参与,师生之间其乐融融,对教学目标任务的完成起到很好效果。

    2 探究新知凸显思维

    一个有效的探究,教师就应适时放手让学生探究,但应在探究时给予学生思维的方向,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我首先说明:“这堂课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大家注意观察手上的三角形纸片,你们能想出求出它的面积的方法吗?”同时让学生观看在课件中给予的三条提示:1)在这之前我们共同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它对我们有哪些帮助?2)能否使用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面积呢?3)除了书上介绍的方法,你还能想出其他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吗?

    这样的教学设计,探究目标的导向性非常明确,提示一可以激活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已有的知识基础,激活学生已有的探究经验,已有的基本活动经验。学生先前已经历过平行四边形的探究过程,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以后研究出来的,那么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学生一定也会类比思考。提示二是对学生思想方法上的引导。提示三是拓展思维,还可以转化为长方形。像这样的提示,就指明了思维方向,又突显了数学本质,不仅关注了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更关注学生已有学习经验,激活学生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方法的记忆。运用这些已有的基础、经验、记忆,加上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向,学生的思维活动非常有效。

    3 实践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思维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思维提供支柱,有助于他们对抽象知识的理解[2]。如在教学“长度单位”一课时,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互相量身高、量黑板、量课本等,让学生走出课堂,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正确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和高度。又如教学“物体的形状”时,我让学生准备一小块橡皮,一把小刀,让学生通过切、摸来认识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再让学生准备各种长方体纸盒,通过摸、折、拆、拼、比来认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通过多方向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形象化的长方体模型,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学生在思考中操作,在动手中思考,并通过语言表达将操作过程转化为思维模式,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发展。

    4 练习设计发展思维

    练习的作用一是巩固新学习的知识,二是提高学生练习的熟练程度。现在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小学数学练习应面向全体学生,延续课堂的思维训练。因此只有有效地设计课堂练习,充分挖掘习题中的思维价值,学生的思维才能在课后有继续的训练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设计一些开放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做全面分析,正确判断。这样学生会觉得练习不再是单调枯燥的,学生会在宽松、开放的时空里得到发散思维。如在进行“倍的认识”这堂课中,有一道练习题我是这样设计的:动物园里有6只熊猫,2只猴子,8只天鹅,3头大象,l只长颈鹿。要求学生任选其中两种动物,并用过去学到的知识说出所选动物数量间的倍数关系,这样的题目设计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在两个量都变化的情况下所产生不同结果。通过这样的练习指引,可使学生对“倍”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有效巩固倍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提高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逻辑的深刻性。又如在进行“分数”这节课时,我又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拓展练习:给出一首古诗:“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一山一水一佛寺,一抹黄叶一僧归。”问:①哪一个字出现的次数最多?②这个字共有几个?③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④找一首诗,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全诗总字数的。类似此类型的练习,新颖特别,对于拓宽学生思维空

    间、挖掘学生创造潜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有积极促进作用。学生想更好的学会分析、筛选、思考这三项能力,需要教师不失时机地运用拓展性练习进行引导。

    5 教学语言启发思维

    数学语言表达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了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3]。

    如在“等腰三角形”教学中,我给学生出过这样一道题目: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是9厘米和5厘米,求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 我问:“能不能根据题意画一个草图进行题目解答?使边长尽可能与题意目数值相同。”大部分同学画出的结果是锐角三角形,得到周长为23厘米。我追问:“只能这样画吗?”又有较多同学得到周长为19厘米。我又追问:“如果本题中的5厘米换成4厘米,这时的周长应是多少?”有的同学会得到22厘米或17厘米,但也有同学得到22厘米的结果。我继续追问:“为什么这里只有一种结果呢?”学生说:“以4厘米长度为腰不能构成三角形”。我又追问:“考虑本题时有两种可能,但它的限制条件是什么呢?”由此引导学生非常直观理解了构成三角形必须的满足条件,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本题的内涵;由此及彼,一步步让学生养成善于演绎、归纳的数学思维习惯。好的数学语言能引导学生积极反思,活跃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提高探索解答问题的能力。

    6 结语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多的向学生提供数学实践活动机会,借助学具操作和数学工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和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寻找到数学的乐趣,在实践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实践操作中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也形成自身创造性的思维逻辑。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生长,让学生敢于不断地提出自己的思维困惑,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不断闪烁思维的火花。

    参考文献

    [1]金晓慧.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J].学周刊,2020(15):29-30.

    [2]陈建洪.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03):67-69.

    [3]徐曦霞.浅谈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J].黑河教育,2019(02):58-6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4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