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 |
范文 | 胡蓉 摘 要: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弘扬中国文化的基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国精神与文化的积淀,是文化自信的源泉,更为文化自信提供了足够的养分。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坚守文化自信是其重要的使命,也是我国社会、文化及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本文先对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困境进行分析,然后站在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如何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为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文化自信;机制 基金项目:此论文为河北工院院级课题“习近平话语方式对思政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启示”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ky2020002)。 大学生作为建设文化强国的主力军,培养其文化自信、促使其主动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高校教育过程中必须要注重的环节。面对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发展的困境,需要不断探索新的路径,借助多元化手段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1 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曾经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并结合时代的要求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与时代的风采”。由此可见,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为文化自信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思想观念以及道德规范等内容,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过程中可以重点借鉴、吸收与转化的重要资源;净化了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环境,其所蕴含的文化主流意识、精神文化等都能够对大学生文化学习环境中存在的不良信息进行净化,促使其主动接收和传承文化,并对不良文化保持足够的警惕;拓宽了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如传统优秀文化书籍、博物馆、文化馆等,且在网络发达的时代,文化传播更加多元化且具备较高的时效性,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展开自主学习,提升文化自信培养的灵活性。 2 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发展困境 在当前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发展中,其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社会环境带来的冲击 社会环境带来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拜金主义的影响。拜金主义的蔓延,对大学生文化自信产生了错误的引导,更多的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会倾向于未来赚钱较多的专业,过分注重个人利益,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弘扬,导致大学生的理想和信仰异化。第二,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西方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严重,崇洋媚外的心理使得学生忽略了本国文化的价值,对外国文化一味追捧,热衷于买洋货、过洋节。 2.2 高校文化自信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重视程度不够,如:开设的文化课程流于形式,课程内容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内容无法得到应有的体现,无法发挥应有的价值;社会文化实践活动较为单一,关于文化方面的活动非常少,即便有活动,也多数停留在表面;教师文化自信的缺失,致使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教材内容和专业内容的教学,忽略了文化素养、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教育,使得文化自信缺失。 2.3 大学生自身意识淡薄 大学生自身意识淡薄,一方面体现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非理性认知,没有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积极作用,将西方文化视为先进,将中华文化视为“古董”。另一方面体现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淡薄,大学生更加关注自身的利益而忽略了应当承担的责任,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播意识较为淡薄。 3 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建议 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以及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面临的困境,应当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3.1 正确面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高校应当要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第一,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意识,引导大学生探寻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而不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做出一些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行为。第二,加强国学经典的诵读与宣传力度,随着“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节目的出现,掀起了一阵国学热,因此,高校也应当要借助环境的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多举办一些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如:在世界读书日,组织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研读传统文化书籍,更多地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为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奠定良好基础。第三,为了帮助高校更好地进行文化宣传,国家应当要利用互联网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并做好网络监督,为文化的宣传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3.2 构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机制 第一,适当增设传统文化课程内容。一方面,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中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另一方面,要增设传统文化必修课以及选修课,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盡可能为每个专业开设相应的传统文化课程,并合理编撰相应的教材。第二,开展形式多元化的文化实践活动。高校应当要鼓励发展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社团,吸纳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社团中,在社团活动中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让学生逐步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此外,高校也应当要举办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如: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辩论赛、学术报告、主题活动、节日文化活动等,让大学生能够在活动中领悟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而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第三,提升教师的文化自信。高校应当要通过各种培训方式来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与理论水平,如:培训讲座、外出进修等方式,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并在培训过程中加强优秀文化知识的传播,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文化融合。与此同时,教师应当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无论是在教育的内容上还是在文化传播的途径上,都应当要以创新为基础,更好地展开文化自信培育。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借助多媒体手段、云技术手段等随时随地地向学生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并通过共享空间来加强学生们的交流。 3.3 发挥社会与家庭的积极作用 第一,发挥社会的作用。社会各方应当要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文化实践机会、实习机会、志愿者服务机会等,让大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切实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传统文化活动中汲取文化的精髓。如:社区文化活动、书画展、舞蹈竞赛、街头文艺表演、戏剧表演等,大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到其中,感受文化的魅力。第二,发挥家庭的作用。家庭对大学生自身的文化自信有着直接的影响,且影响较为深刻、持久。因此,家长应当要自觉地营造良好道德家庭文化氛围,通过言传身教来引导大学生在生活中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将传统优秀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进而自觉地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如:家长在民俗节日中带着孩子去到民族地区,一起去感受传统民族文化,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中进一步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 4 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者,必须要具备较好的文化自信,这样才能够在日常交流、国际交流过程中更好地展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因此,高校必须要明确传统优秀文化的作用,并对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困境进行分析,通过科学合理的文化自信培育机制来突破困境,为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2):141-142. [2]刘璐.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21(05):43-46+6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