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使用行为类型研究 |
范文 | 摘 要:按照具体的行为过程对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使用行为进行了分类,分别从认知行为、查询行为、选择行为、利用行为四个方面针对性的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以期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电子资源使用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乃至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使用行为 相对于传统的纸质图书,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高性价比、可检索、易传播等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使用。根据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使用行为的具体过程对其进行分类,可以把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使用行为分为认知行为、查询行为、选择行为、利用行为,这四个阶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使用行为过程。 1 认知行为 需求得到满足需要经过这样一个认知过程:从“客观的需求”到“意识到的需求”,再到“表达出的需求”。需求是绝对的,是客观存在的,在没有被用户意识到之前是潜在的、隐性的需求。意识到需求,并通过自然语言表达出需求,完成了隐性需求向显性需求的转换,才能够促进行为的发生。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则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新的需求的不断出现,促使行为的源源不断发生。 学生对于电子资源的需求是产生电子资源使用行为的源泉。独立学院的学生在面对来自课业的压力,或者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需要获取专业的理论知识,掌握专业的实践技能,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意识到自己对文献、对信息的潜在需求,同时需要意识到图书馆提供了相关的电子资源,认为可以通过使用电子资源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只有学生同时认识到对电子资源的需求和图书馆提供的电子资源可以满足需求这两点,才能构成学生电子资源使用行为产生的基本条件。 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在年龄、经验、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因此,在学生使用电子资源行为过程中也会表现出不同的使用行为。比如,低年级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还是把精力主要集中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上,很少有查阅电子资源的需求,没有需求则不会产生对电子资源使用的认知行为。高年级的同学在完成学业过程中,特别是毕业生在撰写学位论文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就会产生对电子资源使用的强烈需求,也就是我们平常所强调的信息意识,就会试图去尝试使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如果初次使用电子资源的过程比较顺利,且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就会释放积极的信号,一旦学生再次碰到类似的信息需求,则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去使用学校图书馆所提供的这些丰富的电子资源数据库。 2 查询行为 用户的真正需求必须通过自然语言表达出来,在信息系统中进行查找和搜寻,用来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开始阶段,由于所要查找内容的不确定性,一般会进行模糊的查询行为,查找相关的介绍、背景信息;随着查询行为的进行,查询的目的逐渐清晰,需要进行系统的查询,查询的内容变得更明晰、集中;在消除了之前的不确定性,需求达到满足状态之后,则会产生新的需求,形成一个循环状态。 学生在使用电子资源过程中,选择了某一特定的数据库之后,需要输入检索词实施查询行为。真实需求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因人而异,要想清晰、准确的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需要具备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语言能力、信息能力。在实施具体的查询行为时,需要学生选择合适的检索入口,如常见的题名、作者、关键词等;选择合适的检索方法,如常见的简单检索、高级检索、布尔逻辑检索等;输入准确的检索词,规范、准确的关键词对能否检索到所需文献至关重要;平衡查全率与查准率之间的关系,力争通过尽可能少的检索次数就获得想要的结果,而不需要不停地翻页进行查找。良好的信息素养水平有助于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实施高效的查询行为,快速、准确地找到其所需的电子资源。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去强化训练学生的查询行为。比如,举办一些检索技能大赛,举办一些数据库使用的讲座,或者开设信息检索课程等,这些都是提高学生查询行为的常见的手段。 3 选择行为 在输入检索词执行检索之后,面对返回的大量检索结果,用户需要根据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甄别,从中挑选出与自身需求密切相关的条目,并进行浏览、下载、保存等选择确认的过程。 在选择的过程中,相关性是被考虑的第一因素。面对返回的众多检索结果,用户需要根据专业化和学科化的知识,以及过去积累的使用经验,判断结果是否与真实需求相关,选择自身需要的内容,摒弃无关的结果。当然,在选择的过程中还会受到首因效应的影响。一般来说,搜索结果的呈现次序会影响用户的选择行为,用户最初获得的信息会对用户产生较大的影响,人们总是趋向于选择排名靠前的搜索结果。对电子资源搜索结果的常见排序方式有:主题相关性排序、时间排序、使用量排序等。因此在使用电子资源检索过程中,搜索结果的排序方式对于学生的选择行为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而习惯对人做出选择行为有显著影响。杜克大学之前进行的一次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时的选择中大多不是有意识的决定,而是大约有45%是源自习惯。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使用电子资源的学习习惯就显得异常重要,良好的习惯可以帮助学生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 利用行为 电子资源的利用主要指对信息的吸收和知识再生产。信息的吸收需要用户对电子资源具体内容进行阅读和理解,充分吸收其中所蕴含的知识和信息,转化为人体记忆的隐性知识。而用户使用电子资源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所获取的知识和信息为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服务,即知识再生产的利用过程。 学生使用电子资源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无论其出于课程学习、考试、升学、撰写毕业论文还是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都是需要通过对电子资源的利用来完成的。首先需要通过对电子资源的阅读、理解、整合、内化,把原有固化在电子资源中的显性知识内化,转变为自身系统化的知识信息。知识再生产是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转变为新的有用知识的过程,是隐性知识外化的过程。通常表现为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等形式输出到交流、报告、著作、发明中,形成新的固化在一定载体上的知识。 5 结语 电子资源的阅读使用应该是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不应仅局限于传统纸质图书,更应该从电子资源的阅读使用作为新的突破点。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特别是作为高等院校,通过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使用行为类型的研究,对于增强大学生的电子资源使用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學文化素质,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鹏,张晋朝.在线存储服务持续使用意愿研究——基于用户满意度和感知风险视角[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5,02:70-78. [2]余丹.关于查全率和查准率的新认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02:283-285. [3]任会兰.电子图书使用行为实证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2):72-76. 作者简介 蔡建康(1987-),男,汉族,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图书馆,硕士,研究方向:信息咨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