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探析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信息的资源共享
范文

    摘 要:图书馆内有着丰富的图书资源,但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寻找书籍效率较低,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正常生活节奏中对于图书的需求。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网络化已经渗透至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图书馆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改进管理模式,完善信息资源网络化、不断提升服务质量。鉴于此,本文从图书情报信息的资源共享现状入手,分析图书馆资源信息网络化建设的途径,并介绍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图书情报信息的资源共享方法,提出加强资源共享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情报信息;资源共享;微信公众平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如今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图书情报信息资源网络化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方便读者在最短时间内找到需要的图书资源,为读者提供更便利的阅读条件。由此可见,图书情报信息资源网络化建设十分必要,并且,在建设图书情报信息资源网络化的同时还要注重图书馆服务的创新性提升,以发挥图书馆在信息资源传播中的主体作用。

    1 图书情报信息资源共享的意义

    图书情报信息资源是图书馆的基础,实现图书情报信息资源共享就是将图书馆内的文献资源与互联网电子信息对接,扩大文献资源的传播范围,为读者提供更加便利的阅读条件。可见,实现图书情报信息资源共享是当前图书馆想要与时俱进地发挥自身的职能所必须经历的改革。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图书资源的增长量正呈现跨越式发展的状态。据调查显示,全球范围内每年新出版的图书超过70万册,仅我国每年新出版的图书就高达10万册。这样的量级想实现图书馆的全面收集是十分困难的;其次,近年来图书的价格连年上涨,十年前中等篇幅的图书价格普遍在20-40元,而如今在市面上已经很难找到定价低于50元的图书了。价格的上涨使得图书馆图书订购的经费也在连年上涨,虽然很多地区已经为图书馆建设审批了更多的经费,但面对庞大的图书增长量和图书价格,这些经费也是杯水车薪,事实上,图书馆用于图书订购的经费比例是在逐渐降低的;最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每天都会在不同行业的不同领域新增多门学科,这给图书馆收集图书情报信息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图书管理人员在知识面方面难免有局限性,不能及时了解各类新型学科的出现,从而无法第一时间订购相关的图书资源。总体来看,目前图书馆的发展面临着图书资源量过大、经费不足以及图书类别过多的困难,亟需实现情报信息资源共享。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图书馆及时掌握各类图书的需求程度,从而利用有限的经费订购更被读者需要的图书资源。通过情报信息资源共享,图书馆也可以及时发现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不足,采取适当的改革和调整[1]。

    2 图书情报信息资源网络化建设的不足

    目前图书情报信息资源网络化建设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馆藏资源数字化程度不足以及数字化资源的储存量。一方面,馆藏资源数字化程度不足使得网络化平台中没有收录一些书籍,读者在有相关需求时无法找到对应的电子书籍,还需要亲自到图书馆借阅实体书籍,这便失去了网络化平台建设的意义,无法为读者提供足够的便利;另一方面,一些图书馆自身没有及时更新藏书的储存量,所以在网络平台中也没有收录新发行、出版的书籍的电子版,并且一些过时和落后的科技类书籍也没有及时清理,使得网络平台和图书馆无法与时俱进地满足读者对于新型知识的需求[2]。

    3 图书情报信息资源网络化建设

    3.1 完善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

    图书情报信息资源网络化建设的第一步便是将馆藏资源实现数字化建设。图书馆与网络资源库不同,图书馆资源的信息载体是实体书籍。馆藏图书虽然符合大多数读者的阅读习惯,但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实体书籍较为沉重,不够便利,阅读环境和时间的限制也比较多。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图书馆应当建立网络化信息资源平台,将实体书籍的内容进行整理,充分应用数字技术,例如光学汉字识别技术,把实体书籍中的信息资源转化为数字化信息,记录在数据库中,具体的过程是通过扫描、录入等形式制作馆藏图书的电子版文件。馆藏资源数字化是图书情报信息资源网络化的基础,只有将馆藏资源全面转化为电子版资源信息,打牢网络化图书馆平臺的基石,才能着手建立平台的其他功能[1]。

    3.2 扩大数字化资源的存储量

    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无数读者习惯于在图书馆中徜徉,来丰富自己的见识广度,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资源的量是逐渐增多的,得益于互联网的普及和相应网络传输技术的进步,如今信息资源的量级呈现指数增长的态势。我们不能任凭知识的海洋逐渐缩小,变为河流、变为湖泊。因此,实现图书情报信息资源网络化建设必须扩大数字化资源的储存量,对网络化平台数据库中的图书信息进行及时更新,新出版的书籍、新发表的文章要及时收录在图书馆数据库中[3]。

    4 建设图书微信公众平台,增强图书情报信息资源共享

    随着互联网的高度发展,建设图书微信公众平台可以有效实现图书情报信息资源共享。在建立图书微信公众平台的过程中,图书管理人员需要充分借鉴其他类型公众平台建设的经验,选取最合适的建设方法。

    4.1 增加互动、培养粉丝

    微信公众平台和微博、贴吧等媒体一样,之所以受到广大网民的喜爱,最重要的原因是可以与信息的发布者进行互动沟通,有很强的参与感。有调查显示:39.9%的读者都认为评论比文章内容本身更加有趣,而只有4.5%的读者表示从来不关注评论内容。可见,在阅读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时,读者不只是接收文章本身表达的信息,其他读者评论中的观点也十分重要。与自己观点相同会使读者感到被认可的自豪感,而看见与自己意见相悖的观点也会引发读者的思考,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沈阳工业大学图书馆微信平台为例,“最值得反复阅读的图书”的三期评选活动,阅读数分别达到了8549人、7621人和10023人,转发收藏人数也达到2618、1966、3742人,图文转化率分别达到27.5%、24.9%、64.1%。仅第一期的活动评论就达到了3367条之多,甚至还有一条评论读者对《百年孤独》的任务剧情进行了长达50条的讨论。读者的热情是学校没有预料到的,所以在后来第三期的活动中还特殊增加了图书借阅上限增加券的随机抽奖环节,使活动参与人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数量,要知道,全校读者人数才不到两万人,能有过半人数参与活动充分显示了读者的热情。反观其他没有开启评论参与功能的微信平台文章一般只有2000左右的阅读量,足以证明互动对于增加微信公众平台宣传效果的必要性。

    学校用于图书馆宣传的文章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出来,把读者从信息的接受者迅速转变成信息的参与者,这也有效增加了读者群体的用户黏性,为图书信息共享平台增加了粉丝基础。粉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互联网上很多争吵都是由于各家粉丝为了维护自家偶像的形象而出现的过激行为,当然,微信公众平台的宣传内容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负面舆论,但能够成为读者群体的“偶像”,说明微信公众平台是经营得十分成功的。人们总是习惯于认可已经认可的人的观点,这便是粉丝效应。读者也是如此,他们更愿意接受“偶像”的观点和看法,能够成为读者的“偶像”,在进行图书馆建设意见收集的发布时便可以更具针对性,使得图书馆的建设方向更符合读者需求以及增加的图书类目能被更多的读者借阅使用。

    4.2 精炼题目、善用语言

    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图书馆阅读推广创新工作需要注重推广文章的合理性,需要在发布推广文章之前选取更为精炼的题目,善用措辞,使其在繁多的互联网推广信息中脱颖而出,快速获得读者的目光。调查显示,有55.5%的受访读者只会选择看标题更加有意思的文章,有19.4%的读者习惯于只看标题而不看文章内容,只有25.1%的读者会无选择性地阅读文章内容。这表明有七成读者在阅读文章时受到了标题的影响,平淡无奇的标题不能充分引起读者的关注,在推广效果上也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在建设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发表文章时精炼题目,善用语言尤为重要,需要从内容、感情、语气、用词的流行程度等多方面斟酌标题。微信公众平台无须像其他正式期刊那样规范化,标题生动活泼一些无可厚非,只要能够有效达到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目的即可[4]。

    4.3 简化操作、关注数据

    大众更愿意接受微信公众平台这种简单化的交流互动模式,它没有烦琐的中间环节,令信息发布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距离更为贴近。在建设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时,也要注重操作的简洁化,不要在原本简洁清晰的平台中添加过多操作环节。例如一些图书馆在收集建设意见时都会采用微信公众平台投票支持来确定具体的建设方案,但往往需要授权账号使用权、登录账号、填写电话等信息之后才可以投票,这极大地打消了读者参与活动的热情,认为操作过于烦琐,而授权信息也会使读者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甚至是抗拒心理。使用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来进行阅读推广创新应保持目的的单纯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操作,以保证信息推广的普及性,提高读者的参与积极性。

    简化操作并不是要求简单,在建设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时需要高校管理人员充分理解读者的心理,遵循便捷、人性化的原则,一切平台建设工作都要围绕读者进行,尽最大努力提高每篇文章的阅读量、每个活动的参与度。而读者的热情参与,也会为平台之后的建设带来庞大的数据基础。互联网时代,最具说服力的便是数据,用科学的方法整合数据加以分析,能够准确预测平台的发展方向,及时发现问题。管理者可以通过分析不同文章的阅读量,挖掘读者的兴趣点,例如读者喜爱的图书类别、读者有普遍关注的新出版书籍等等。然后可以通过发布热度较高的图书的节选内容,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实现增加图书馆借阅量的目的,达到图书馆推广创新的效果。

    5 图书情报信息资源共享的创新路径

    5.1 更新图书馆的服务观念

    想要实现图书馆服务的创新性发展,需要从根源做起,更新图书馆的服务观念。虽然与其他服务行业存在明显的差异,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更多是服务于图书,但也不要把自身的工作职责范围局限在图书管理这一小范围内。无论是在图书馆网络化平台上还是在图书馆中寻找图书资源的读者,都是管理人员的服务对象,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读者,为读者提供专业的帮助。可见,为了提高图书馆的服务以及管理水平,有必要注重服务观念的转变,在实际工作改革中,可以将网络平台管理和线下图书馆管理进行有效整合,统一管理,以此来减少人力的消耗,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

    5.2 注重图书馆资源信息整合

    除了服务观念上的转变,注重圖书馆资源信息的整合是提高服务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传统图书馆中对不同类别进行编码、存放在图书馆的不同区域是较为有效的管理模式,通过一定的编码规则,读者经过各标志性类别的层层筛选,可以较快找到需要的书籍,所以,建立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化平台也不能完全脱离图书馆本身,要与图书馆进行充分融合,在完善馆藏资源数字化信息的同时,也要将图书的编码准确录入数据库,而这套编码规则也可以作为网络平台中搜寻图书资源的检索规则。一方面,读者可以通过各项分类以及所需知识的侧重点,在网络平台中准确找到图书资源;另一方面,读者在有实体书籍需求时,也可以直接按照网络平台中书籍的编号,找到图书馆中的对应位置。图书馆的作用便是为读者提供图书资源,在寻找方式上提供便利性便是对图书馆服务的最好改良[2]。

    5.3 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完善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化建设

    图书馆想要提高服务水平,不可以故步自封。在原有的管理、服务模式上进行创新是相对困难的,只有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完善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化建设,充分了解读者的所想和所需,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在实际服务工作中,可以在网络平台和图书馆中建立服务反馈机制,广泛收集读者的建议和意见。深入思考读者提出意见的原因,思考自身服务工作的不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读者的建议进行细致分析,由图书馆管理团队共同商讨各项建议的可行性。对于合理可行的建议要积极采纳,并落实在实际服务工作中,进而提高图书馆服务创新水平[5]。

    5.4 注重保障体系和评估机制的建设

    另外,在建设网络化图书情报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同时还要注重图书管理工作保障体系和评估机制的建设。保障体系和评估机制的建设是为了从政策角度保障图书情报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能够合理有效地运行。一方面,在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理念的基础上,加强资源共享工作队伍的建设,引进专业素质人才,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培训的主要方向在于图书信息的搜集以及读者需求度的大数据分析,把平台建设资金花在刀刃上,提高资源共享平台的实用性;另一方面,加强资源共享工作队伍的管理,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在规范工作人员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科学的评估机制需要细化分解各岗位的职责,将各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量化考核,把工作绩效与奖金和各类补贴挂钩,从而营造一个和谐进取的图书情报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环境。

    6 总结

    在信息资源网络化的今天,传统的图书馆要不甘示弱,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建立并逐步完善图书情报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同时,为实现图书馆的服务创新,还需要及时更新管理人员的服务观念,注重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整合,并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同步加强服务管理和图书馆网络平台的建设,令图书馆焕发出新的生机,坚定不移地发挥其在信息资源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郗洪涛.网络环境下图书信息资源共享障碍及解决机制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19(19):195-196.

    [2]栾晓红,李鹤飞. 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思考[C].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ssociation.Lecture Notes in Management Scienc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ociety Management (ICPESM2011 2011 V3).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ssociation: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学会,2019:236-239.

    [3]栾晓红,张慧.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9,21(10):97-99.

    [4]王晓红.网络环境下图书信息资源共享障碍及解决机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2):129-130.

    [5]张学永.网络环境下科技情报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16(04):11+157.

    作者简介

    王德仁,内蒙古通辽人,中级,大专,研究方向:图书馆。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17: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