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之路怎么走? |
范文 | 吕波 陈天伦 摘要:在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政策得到逐渐落实的时候,我们意识到的是图书馆如何来吸引公众,认为应该从建立使命感、贯穿分享理念、滋养情感交流、培养求知欲望的角度出发,来呈现自己的精神、格局、氛围、方法。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图书馆阅读 免费 开放 2011年2月10日,文化部、财政部发布通知,对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国家级、省级的公共文化场所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作为公共图书馆,在“免费开放”政策得到逐渐落实的时候,思考的问题是:在互联网、手机阅读及网络书店低价销售公众广泛接受时,人们会因免费,重新进入图书馆吗?这是一个存疑的话题。当一种阅读方式渐成过去时,新的阅读方式普及之后,凭借激发人们的怀旧心理,是很难力挽狂澜的。此时,公共图书馆打开那扇大门,不仅仅是简单的“开门迎客”,而是应该如何来展示自己…… 1 建立使命感,呈现一种精神 使命感,即人对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社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的一种感知和认同。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1]依此,公共图书馆,要找到自己的生存领域,发现自己的发展空间,看到自己的发展前景,从而可以满怀热情投入在为公众服务中去。 具体到公共图书馆的每一个工作者,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又都承担着不同的使命。某种程度上说,对角色饰演的最大成功就是对使命的完成。正是使命感,让自己在困难时能够坚持,在成功时能够保持冷静,在绝望时懂得不放弃,因为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不仅仅为了自己,还为了别人。从而呈现出一种爱国、爱馆、爱人、爱书的精神,这种精神,程焕文教授,在2004年7月苏州举行的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上的主旨报告《百年沧桑 章世纪华章——20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是这样总结:“爱国:忠诚祖国、自强不息、振兴中华。爱馆:忠诚事业、热诚服务、甘于奉献。爱书:嗜书如命、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爱人:热爱读者、吸引读者、善待用户。”[2] 2 贯穿分享理念,呈现一种格局 从千年的文化典籍《礼记·学记》中的“学独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开始,就揭示出分享的重要。竹林七贤徜徉在山水之间,在分享彼此的志趣之时升华了各自的情谊;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却喜欢互相探讨诗词、分享文学见解,因而友情坚如磐石;居里夫妇毫不吝啬各自的一点一滴,无论是财富或是科研成果,都与世人同享,所以他们成了世人爱戴尊敬的对象……因为分享,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渐渐消失;因为分享,我们收获了双倍的幸福;因为分享,我们得到尊敬。分享能让文化走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分享能创造一个和谐宁静而又温暖的世界。对公共图书馆来说,分享并不是一个宣传口号,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更多是如何形成一种格局、建立一个可执行的制度。 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曾国藩在谈到如何将事业做大时有这样一句名言:“谋大事者首重格局。大格局是一种智慧,大智若愚;大格局是一种境界,大勇若怯;大格局是一种深度,大音希声;大格局是一种品性,大巧若拙;大格局是一种姿态,大象无形。”[3]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来自于图书馆的分享,带来的应该是一种规范的力量、参与的力量和信任的力量,并且这种力量可以有效地促进公共图书馆的良性发展。而图书馆在分享的格局下。同时也有它流动的方向,智慧在其中熠熠发光。让公众思想的碰撞和交流——长者提供经过生命检验的教诲,幼者提供另一个思想空间中爆发的尝试。爱尔兰作家乔治·萧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4]由此,公众通过在图书馆获得的分享,是一种生活的享受,更是一种生活与处事的力量。 3 滋养情感交流,呈现一种交流氛围 情感对人的思维方式有着多方面的重要影响,我们平时说的“以情感人”、“以情化物”,就是这种思维的具体反映。人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按照一定的情感方式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因此,图书馆要努力地发现和培育公众积极向上、朝气健康的情感,促进图书馆阅读的效果。 人的情感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不同,人的心境就不同,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的相应情感。而且,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人的情感产生往往具有综合作用。在欢乐的情境氛围中,人会产生愉快的情感;在悲愤的情境中,人就会产生悲愤的情感。文艺作品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它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动人的情境之中,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想象获得了“触景生情”的效果。这启示我们:图书馆应该呈现一个动人的、充满人文精神的交流情境。让公众觉得图书馆存在着潜在交流氛围,可以将参与者连接在一起,能随时进行心灵上、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此时,图书馆体现的是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和便利性,在降低进入门槛的同时,应该关注人的个性发展,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可以建立交流平台,把创设交流情境工作做细、做好、做实,为公众提供一个交流群的空间,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展示才华的机会。这样,公众可以在图书馆阅读过程中会保持相对积极和稳定的情绪状态,乐于进行交流,从而促进整个阅读质量的提升。 4 培养求知欲望,呈现一种方法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而我们倾尽一生追求的知识有两种,其一是我们自己精通的问题;其二是我们知道在哪里找到关于某问题的知识。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一样的重要。多则价谦,万物皆然,唯独知识例外:知识越丰富,则价值就越昂贵。依此,图书馆要组织广泛的阅读活动,要有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内容,让公众自觉不自觉在其中心领神会,达到预期的阅读效果,产生求知的欲望。 当然,求知之道,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学得深广,而不混杂;要分析及理解,而不肤浅;要掌握利用,而不空谈;辨别黑白,而不盲从。知识也有正邪之分,尤其是关于人的思想,秦牧说:“错误的知识,有时比无知更加可怕”,萧伯纳也同样认为,“一切假知识比无知更危险”,所以,图书馆通过阅读交流来激发公众求知欲望,讲师应该用自己所学所见所触所感启发激励他人,规避学校教育中的观赏方法,指向一种特定的思考,或指向一缕清洗的思维,要让公众学会在面对混沌的时候,也会用心过滤,黑白立现。 求知之道,贵在精,而不贵在多;贵在专,而不贵在杂;贵在深,而不贵在广;贵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而不贵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需要增长知识,就需要有一个过程,诸事万物的存在都有一个过程,求知的道理亦是如此。古人语:“功到自然成”及“勤能补拙”,学习需要沉淀积累,量变才会产生质变,自然会感悟到求知的好处及作用。因此,运用图书馆阅读激发公众求知欲望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用长远的规划,更需要探索出一种方法。 5 结语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之路怎么走,需要我们去探索求证。苹果总裁乔布斯讲给斯坦福学生的一段话可以鉴借,他说:“你们的时间很有限,所以不要将他们浪费在重复其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条束缚,那意味着你和其他人思考的结果一起生活。不要被其他人喧嚣的观点掩盖你真正的内心的声音。還有最重要的是, 你要有勇气去听从你直觉和心灵的指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子,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5]也许,我们还没有找到吸引公众走进图书馆的完美法则,但不能等闲、不随波逐流,要独立思考来寻找公共图书馆独立的特色,要找准切入点,来增强图书馆吸引公众的原动力。要挖掘增长点,来增强图书馆吸引公众助推力。还要把握稳定点,在吸引公众的过程中,去发现公众对图书馆需求的稳定点,这些就是让公共图书馆更完美的入口。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60:329. [2]程焕文.百年沧桑 世纪华章——20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续)[J].图书馆建设,2005(1):15-21. [3]吴甘霖著.没有理由 做不大破译一流企业家做大事业之迷.北京市: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02:43. [4]叶万全.讨论式教学法的模式建构[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1):-56-57. [5]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在Stanford 2005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EB/OL].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