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对骨密度影响的观察 |
范文 | 施炳培 卜怀娣 汪 令 曾纪骅 (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上海200032) 摘要观察37例患儿治疗前后骨密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32例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占86.5%。BMC从治疗前的0.141±0.054上升到0.193±0.078,BMC/BW从治疗前的0.195±0.084上升到0.284±0.094,P<0.001。说明中医的肾与脑的关系密切,补肾能起到益智和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 主题词小儿脑性瘫痪/穴位疗法水针骨密度 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1]。长期以来,临床应用药物、手术矫形、功能训练或切断脊神经纤维等方法治疗,但效果均未能肯定。近年来各地采用针灸等方法治疗脑瘫均取得了一定效果[2],但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报道甚少。为此,我院在采用穴位注射为主治疗小儿脑瘫取得较为满意的基础上,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针灸治疗前后桡骨骨矿含量值,以探讨其作用机理,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组37例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6岁,其中2月~1岁9例,1+~3岁16例,3+~6岁12例。引起小儿脑性瘫痪的原因很多,其中围产期窒息21例,先天愚型1例,颅内出血1例,脑炎2例,早产低体重儿3例,母孕期感染6例,原因不明3例。 1.2症状 主要临床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并伴有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视听觉障碍等。其中智力明显低下33例,智力低下4例;不会讲话19例,口齿不清5例;四肢瘫痪18例,双下肢瘫痪13例,偏瘫6例;流涎4例,听力障碍5例,失明2例。 1.3实验室检查 检查了15例患儿CT,其中正常7例,异常8例。 1.4测试方法 仪器采用中国测试技术研究所生产的SPA4骨矿分析仪,放射源为1251,测定部位为桡骨中外1/3交界处,每例测2次,取平均值。常用参数为骨宽度(BW,cm),骨矿含量(BMC,mg/cm)、骨密度(BMC/BW,mg/cm2)。每例病人均于治疗前检查1次,治疗30次后复查1次,观察治疗前后的骨矿含量变化。 2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穴位注射治疗[3],主要穴位分3组:①哑门、肾俞;②风池、足三里;③大椎、内关。合并有其它后遗症状者,可再按具体症状,或针对主要症状,选取下列配穴1~2个。上肢瘫痪:肩、臂隆⑶池、外关、尺泽;下肢瘫痪:环跳、殷门、委中、髀关、阳陵泉、血海、昆仑;吞咽咀嚼困难:上廉泉、合谷、颊车、翳风;语言障碍:上廉泉,通里;视力障碍:承泣、球后;听力障碍:听宫、翳风。头部穴位选用脑活素注射液,四肢躯干穴位选用乙酰谷酰胺、醒脑静或活血化瘀类中药制剂,眼部穴位用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入药液1~2 ml,眼部穴位注入0.5 ml。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