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范文 摘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专业。专业招生15年来发展迅速,但同时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和困难,导致专业在社会认可度及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遭遇尴尬。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应在深入社会调研的基础上从总体思路、课程结构、教学手段等方面展开改革和研究。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实践 应用型
每一个成熟、有序的国家和社会都需要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公共事业。随着国家对民生建设的重视和强力推进,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速度得以加快,公共事业领域的人才需求进一步扩大,全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性要求日益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从业人员的培养逐步走向规范。
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历程及前景
1998年,教育部正式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明确规定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和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999 年秋季,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始招收本科学生,目前我国已有数百所高校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更多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提高公务员定向招录和事业单位优先招聘比例。”可见国家对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和人才输送的重视。而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市场主体的逐步壮大,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过程之中,企业、非政府组织对熟悉政府运作方式和相关政策法规的人才需求也在增加,国家和地方各级各类文件都提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参与社会公共事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公共物品的提供,必然需要配备相应的专业人才,这无疑拓宽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为本专业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2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遭遇困境
公共事业管理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专业,专业招生至今只有15年时间,虽然其发展速度快、规模大,但在专业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日渐突出:
2.1 专业涵盖范围广,专业性不突出
“公共事业”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它涵盖了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等社会领域,涉及的组织类型包括政府、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公共部门,可以说几乎覆盖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公共事业管理的课程设置和培养过程中,内容广、跨度大是其主要的特点,以至于常被称为“万金油”专业。建设时间短、培养目标模糊、课程泛而不精、专业特色不鲜明,造成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茫然,也导致社会及用人单位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认知和认可程度不高,在招聘过程中远不如人力资源管理、文秘等相近专业受欢迎,更比不上与之渊源颇深的行政管理专业。
2.2 理论性课程偏多,实践环节较少
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行政管理专业极深的渊源,加之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发展已将近30年时间,众多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大多沿袭和模仿了行政管理专业,这也导致其偏重理论性的特点同时被拷贝了过来。行政管理专业注重对政治学、行政学和政策科学理论的讲授,着眼于对政府行为和公共政策的研究,故其理论环节偏重;而公共事业管理与之相比,更加关注社会性公共事务的解决,强调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执行性,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理应定位于培养实践性与应用型人才。实践环节的薄弱甚至缺失是众多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和建设的误区,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课堂的讲授而忽略了课外的实践,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也远远滞后于专业需求,这也导致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在求职和工作过程中往往只能纸上谈兵、动手能力不强,学校所学的东西用不上、而面对各种现实问题却缺乏分析和解决技能,成为毕业生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障碍,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未来发展。
2.3 师资力量薄弱,实验设备缺乏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建设时间短,高层次人才短缺,本专业出身的师资队伍年资浅、教学与科研经验不足,这是众多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软肋。此外,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没有专用实验室,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难以开展。出于专业和岗位特点,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尤其在入职初期多从事办公室的行政工作,而由于缺乏专用的实验设备,学生对办公软件的学习和操作仅仅通过公共计算机课程获得少部分了解,没有接受有针对性的办公软件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对电子政务和电子公文系统、打印、复印、摄影等办公设备更是缺乏接触,作为行政人员的基本能力欠缺,导致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从零开始、无法快速进入角色。
2.4 公共部门招考方式改革,学生就业遭遇尴尬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口单位主要是政府、事业单位及其他公共部门,然而随着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招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必须与其他专业毕业生一同参加统一考试,并不享有任何的优先权和特权;甚至在一些对口岗位发布需求专业信息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不被列入其中,毕业生失去参与竞争的资格和机会。同时,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推进,政府和事业单位在机构调整、消除冗员方面的改革力度逐年加大,公共部门人员编制呈现出削减趋势,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来说,就业难度进一步增加。
在近年来各类机构发布的全国大学专业就业率统计数据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往往处于排名靠后的状况,毕业生就业的对口率也较低。2014年6月,在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列为黄牌专业,即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就业满意度较低,这也是该机构自2010年发布“就业红黄绿牌专业”以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连续5年呈现这一状况。由此可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就业尴尬和瓶颈已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如何解决这一困境,为毕业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前景,成为开设此专业的各个高校需要共同思考的课题。
3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思路
3.1 教学改革总体思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理应定位为应用型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转型首先需要调整思路,开展教学改革。依托教改、科研项目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用人单位调研人才需求,同时通过学习、交流等方式借鉴兄弟院校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的成熟经验和做法,力求填补岗位要求与毕业生实际能力之间的鸿沟、提升毕业生的求职自信、缩短毕业生入职后的角色适应时间,培养用人单位用得上的专业人才。
3.2 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构改革。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动手能力、写作能力、工作应变能力和主动性不强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最集中的弱点,而针对毕业生的调查问卷也显示了相同的结果。毕业生普遍反映在校期间本专业安排的理论课程偏多,实践类的课程和有针对性的训练较少,毕业后能在工作中用得上的技能极为欠缺。针对这些问题,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结合专业特征,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做出相应调整,集中体现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方向,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
①通识教育课程平台部分。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均显示,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具备较强的文字功底、摄影技术和相应的图片处理能力。针对这些要求,在通识课程部分增加《大学语文》课,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打下基础;在计算机类课程的设置方面,除全校必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外,选择开设《PhotoShop》课程。②学科专业课程平台部分。将《公文写作》、《秘书学》、《办公室工作实务》和《社区管理学》列为必修课程,突出实操类课程在必修课中的比重;在选修模块中增加《非营利组织管理》、《社会工作导论》、《企业管理学》和《经济法》等课程,拓宽学生视野,适应社会组织和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事业的趋势和人才需求。③实践教学平台部分。设置《社区工作实践》、《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区域公共资源调查》和《办公室运作综合训练》等实践内容,结合自主创新学分,加大实践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例。
3.3 教学(考核)手段方式的改革。①改革课堂教学方式。鼓励开放式教学、鼓励师生互动,利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增强课堂活力,加大课内实践学时比例,通过现场教学和情境模拟等途径尽可能为学生营造与实际工作场景接轨的教学环境。②实习实践教学方式改革。建设和利用公共事业管理专用实验室,加强学生公共事业管理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专业领域的各个模块,熟悉办公软件和工作中需要接触的办公设备,激发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自主性。在保持与政府、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的基础上拓宽渠道,拓展与企业、非政府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更多元的实习实践机会,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公共管理和服务人才。与合作单位共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到教学实习单位岗位实习,开展企业公共事业管理运行体制调查,增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提高专业素养。③鼓励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开展科研和创业实验。鼓励学生在完成学校课程的基础上考取人力资源师、秘书等职业资格证书,增加求职砝码;形成指导学生科学研究的管理模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社会调查等项目,倡导学生自愿组成科研小组并申请学校为学生设立的科研项目开展科研活动,引导部分对专业问题有兴趣的学生自主开展研究等。邀请成功人士举办讲座、与学生座谈,介绍创业经验,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学校与企业共设创业基金扶持学生创业项目。
3.4 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行业和企业从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急需有政府、事业单位或企业管理部门工作经历的教师。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注意从外引、内培两个方面着手,既在新教师招聘中筛选相关人才,也鼓励原有教师通过挂职、培训、体验等方式补充相关岗位的实践技能。
3.5 聘请相关行业、部门专家为学生授课。注重与相关部门的专家联系,吸收一线工作者经验,为学生带去最直观的行业视野和体验。根据已有经验,外聘教师在在指导和授课过程中善于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加之灵活、幽默的授课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当与更多的专家、一线工作者建立联系和合作关系,壮大客座教授(教师)、外聘教授(教师)和导师队伍,邀请行业专家、学者举办专业发展前沿理论讲座,邀请优秀毕业生开展就业与实践经验分享,多渠道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培养和夯实从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颜军.以就业为导向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J].经济师,2008(08).
[4]王培章,陈燕玲,高晓宁.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02).
课题项目:本文系贺州学院2013年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贺州学院为例》(hzxyjg20133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伍美玉(1984-),女,广西贺州人,贺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主任,承担《公共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