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自我发展探讨
范文 摘要: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要,目前,“双师型”教师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瓶颈,在现有政策和学校条件不完备的情况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应高瞻远瞩,向着现代“双师型”教师的目标努力,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本文探讨了“双师型”教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几点自我发展思路。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双师型”教师 自我发展
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它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研制、生产、管理工作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不仅能熟练讲解专业理论课知识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而且还必须具备精湛的专业操作能力。建设这样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等院校打造品牌专业、促进学校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重要工作。当然,这项工作的最后落脚点还是教师,每个教师必须要认清形式,发挥内因的作用和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学校,不断完成自我发展,共同完成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的使命。
1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2000 年教育部有关文件提出“双师型”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明确“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是:是否具有双师资格证书。但是,经过实践检验发现,拥有双师证书,不一定就是合格的“双师型”教师,例如:有的教师没有专业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有的教师考出了另一种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等等,所以,只凭双师证来认定是否属于“双师型”教师不合适。之后,有许多学者对“双师型”教师的概念进行了描述,至今,此概念众说纷纭,综合各种描述后,笔者认为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一是教师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和专业技术证,并且从事该专业技术相关的教学工作;二是具有把“二证”融为一体的师德修养、专业理论教育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此内涵第一点是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形式,第二点是高校“双师型”教师具备的实质内容,这两点相结合则构成形式和内容相统一的概念。
2 “双师型”教师的作用
2.1 核心竞争力的表现 悠久的历史只是世界名校成功的现象,而一支杰出的教师队伍则是其成功的根本,因为他们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研发出一流的科技成果。一所大学的学生人数多、校舍漂亮不能代表办学水平和竞争力,最重要的是教师队伍的质量和特色。目前,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是高等院校之间竞争的主要形式,而一支高素质和具有特色的教师队伍是这些竞争形式的核心。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不同于学术型大学和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其特色在于其“双师型”教师既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扎实的专业理论和科研能力,又具有与专业相应的丰富实际工作经验和动手能力,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相吻合。“双师型”教师代表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决定着学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举足轻重,他们是学校最宝贵的人才资源。
2.2 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人才培养问题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关键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关键在于其培养的人才为社会作出的贡献,而师资队伍的好坏对教学质量影响重大,直接关系到办学的成败。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社会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更注重培养人才的动手能力,这要求教师必须既懂理论教学,又会实践操作,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促进高校发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作用重大。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是连接教学与社会生产的纽带,能够让专业设置和教学改革更有针对性、实用性,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双向教学,充分发挥实验设备的作用,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密切相关。在新的历史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既是高校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任务的必然选择。
3 “双师型”教师目前的现状
3.1 宏观政策不明朗 国家教育部虽然在2000年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十几年过去了,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管理还没有达到规范,许多高校存在“双师型”教师数量短缺、年龄结构失调、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宏观政策不明朗造成的。因此,现在国家必须明确和建立一套高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包括“双师型”教师任职标准、培养模式、岗前资格培训和资格鉴定等规范;对“双师型”教师在工资、评定职称和职务晋升等方面予以考虑或优先的政策,从而调动广大“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
3.2 微观政策不给力 许多高校只是口头上强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而在实际工作中无政策支持。例如:在科学研究、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没有政策制度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只是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也没有考虑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从而挫伤了大多数教师向“双师型”发展的积极性。
3.3 “双师型”教师的自由式发展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在宏观政策不明朗和微观政策不给力的背景下,处于一种自由式发展的状态。他们认为有机会就考一个专业技术资格证,不想拿专业技术资格证就不考,既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因为学校对“双师型”教师没有强制性要求和政策优势。
4 “双师型”教师的自我发展目标
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复杂的要求,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外,还应具备与时俱进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每个教师应以此作为自我发展的目标。
4.1 基本能力和素质 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有:组织教学的能力、分析教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开展课外活动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审美能力等;其基本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外在素质等七个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必须要从这些能力和素质方面不断修炼自己。
4.2 专业知识和素质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主要从事专业课教学,对其能力和素养还有着特殊的要求。一方面,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授课技巧,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努力完成专业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要熟悉该专业职业道德,能够通过言传身教引领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培养学生按照行业职业道德办事的理念。
4.3 专业动手能力和素质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一方面,要具有深厚的行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还须具备将行业知识和职业实践经验转化为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双师型”教师必须了解并掌握所教专业相对应的行业技术动态,了解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能够通过专业授课、实训、实习,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注重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行业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4.4 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新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应善于收集新信息、新知识和新观念,分析新情况、新现象和解决新问题,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求;未获技能证者要积极参加专业知识培训和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获得技能资格证;已获技能证者要每隔三年进行一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继续教育培训,积极参加企业挂职锻炼,努力实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更新,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做到与时俱进;“双师型”教师还需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掌握创新的一般原理,善于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专业教学活动。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应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担负起把学生培养成为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使命,要对照上述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发展目标,查找自己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张文钦.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2013.6.
[2]刘红梅.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J].成人教育,2009.3.
[3]俞立中.关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9.1.
[4]林惠.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2007.4.
[5]李晓霞.从人才培养角度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地质教育,2010.4.
课题项目:本文是武汉商学院2014年校级教学研究项目课
题——应用型本科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武汉商学院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吴方鹏(1962-),男,湖北武汉人,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