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及其治理研究 |
范文 | 连亮 摘 要: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阻碍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的形成原因,从动态创新能力视角来探讨治理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刚性的措施,进而为增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核心刚性 1 概述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认识到科技创新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时代,加速高技术企业发展的步伐,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已成为了当前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 在此背景之下,国家相继出台了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但是,不少科技型中小企业原始的创新成功之后,就停留在原有的创新模式之中,不思进取,排斥着新的创新模式的形成,成为阻碍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 本文拟通过分析揭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形成的内在成因,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期望对增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借鉴。 2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核心刚性 2.1 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概念 核心刚性的概念是Barton(1992)最先提出的。企业因为核心能力的长期积累而产生一种难以适应环境变化的惰性即为核心刚性,也就是说,所谓核心刚性是指依托技术创新形成的,对现有创新模式起强化作用而对新的创新模式起阻碍作用的因素。企业的刚性行为很多,但只有因为由核心能力所造成的企业惰性行为才能称为核心刚性行为。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界对核心刚性的研究集中在核心刚性的路径依赖本质、核心刚性的产生本质与知识治理系统以及核心刚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等几个方面。 2.2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核心刚性的成因 2.2.1 技术的积累特性 技术的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企业技术积累过程。企业在原始的创新成功之后,研发人员会在原有的创新方案附近搜寻新的方案,而排斥根本上的突破。因此,与原有创新模式相匹配的技术工艺、行为习惯、管理模式以及企业文化等都随之得到强化和稳定。员工知识的增长只是限于在原有的技术知识范围内,而不是最新的技术知识。虽然从每一阶段的短期看,选择都是最优的,但是从长期看,正式这些得到强化的因素成为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 2.2.2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转换的高成本 为了进行技术创新,特别是原创性的创新,需要企业投入很高成本,这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了沉重的财务负担。一旦创新成功,企业会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以回收成本,在这之前,企业不愿冒风险投入更大成本进行技术创新。先期投入的成本即为沉淀成本。沉淀成本和信息不完全形成了企业新技术投资的进入壁垒。企业对新技术未来是否成功缺乏完全的信息,企业担心投资新技术不能成功而使得成本无法得到收回,从而造成投资不足。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转换的高成本就形成了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 2.2.3 变革阻力和行为惯性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原始的技术创新中会形成相应的权利和利益结构,一旦创新成功,这种结构也得到确立和固化。如果要建立新的创新模式,就会发生组织变革,打破原有的权利和利益结构,而损害一些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的短期既得利益,尽管从长期看这种变革是有益的。另外,技术人员已经形成在原有的创新模式下的行为习惯而排斥新的创新模式。因此,变革阻力和行为习惯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推行新的创新模式的巨大阻力。 2.2.4 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新技术的获取和吸收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观念、实力等原因,普遍存在着对新技术重引进轻吸收转化问题,导致新技术无法实现对现有技术的及时突破,从而阻碍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变革,最终形成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 3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核心刚性的治理措施 科技型中小企业虽然能够通过技术创新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但是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背景下,技术创新周期越来越短,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技术创新核心刚性,将阻碍技术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无法与外部环境动态匹配,最终将被淘汰,因此,必须对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进行治理。 3.1 加强文化建设,营造创新氛围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至关重要,只有这种创新的文化氛围才能为新的创新模式产生提供最大限度的可能。加强文化建设,就是要建立起新型的学习型组织。科技型中小企业员工素质较高,规模较小,适合新型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因此,要遵循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原则、程序和要求,并将创新的思想融入其中,循序渐进,引导员工超越现状,勇于创新,鼓励员工大胆尝试和试错从而突破思考的边界。着力营造用于创新、敢于创新、风清气正的创新氛围。 3.2 推进管理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原始创新成功后,就应不断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和资源配置模式改革,充分激发创新要素活力。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科研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创新为核心,建立健全科学 合理的人力资源评价标准,形成激励创新的正确导向。依靠组织 力量清除权力障碍,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重视和亲自参与。将技术创薪和成果转化纳入绩效评价范围,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在组织权力的保障中改变员工的行为。 3.3 推进多元协同,完善创新机制 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在资金、人才、技术上实力较弱,协同创新是新形势下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出的新思想、新途径。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好政策下,各地都在进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这为中小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要充分利用各地的创新平台,加强同外部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协同,从而削弱组织边界技术转移和退出的约束作用,减少技术转移成本对技术创新变革的阻碍作用。 3.4 加强创新能力与环境动态匹配,实施动态创新 我国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规模实力相对弱小的中小企业,大多是通过低端模仿和模仿创新开始的,在这一模仿过程中实现技术、经验的不断积累。对于动态创新能力比较强的企业,整合公司内外部资源、适应环境能力也比较强,从而在模仿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为企业进入自主创新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成功企业的技术创新实践表明,成功的技术创新并不是一个简单独立的过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加强与环境的动态匹配,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创新模式,加强对新技术的学习与吸收,尽可能减少对原有创新路径的依赖。 4 结论 文章从技术的积累特性、技术转换的高成本、权益阻力和行为惯性、对新技术的获取和吸收能力不足等四个方面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产生的原因,并从创新机制、管理、文化及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治理措施。需要指出的是,实践中技术创新核心刚性的成因往往是复杂的,多种因素并存,以其中一种或几种因素为主导,同时,不同企业成因的重点也不相同。因此,需要企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选择具体的治理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随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进化和提升,以及目标市场和环境的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克服阻碍创新的核心刚性,选择不同技术创新模式,才能实现动态、持续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杜晓君.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2):40-47. [2]杜鹃.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与障碍[D].首都经贸大学,2006. [3]侯祥鹏.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J].现代经济讨论,2009(11):48-52. [4][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3-74. [5]曹智超.基于成长理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 [6]Adam Levy and Claas Junghans.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M].Germany: WILEH-VCH Verlag CmbH & Co. KGaA. 2006. [7]Wang CL and Ahmed. Dynamic capabilities: 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7,9(l):31-5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