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岭南人脾虚体质与骨质疏松症关系 |
范文 | 沈耿杨 杨志东 任辉 等 关键词:岭南;骨质疏松症;脾虚体质;危险因素;病机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4.030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4-0108-02 体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阴阳气血盛衰的特点,是人体健康状态的重要基础。其形成与地域气候、文化背景深刻关联。岭南的湿热环境及人群偏嗜湿冷的饮食习惯,易影响脾胃功能,导致岭南人独特的脾虚体质。中医学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病位在骨,其本在肾,但也与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合肌肉主四肢”等生理机能相关联,脾虚作为OP发病的重要环节正逐渐被众多医家所重视。笔者现基于岭南人的体质特征,探讨其脾虚体质与OP的内在联系。 1 岭南人体质特征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云:“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表明地域因素影响人群的生活环境及饮食习惯,决定体质特征。 岭南地处北回归线两侧,接近赤道,属热带、亚热带气候。因全年日照时间较长,平均气温较高,终年炎热而无严寒,故有“炎方”之称。同时,岭南背靠五岭,前濒大海,属海洋性气候,空气相对潮湿。中医理论认为,湿性重浊,而“岭南地卑土薄,土薄则阳气易泄”(《医碥》),加之炎热气候,湿受热蒸,形成了岭南湿热弥漫的环境。久居此地易影响脾胃功能,致湿热困脾,脾失运化。另外,岭南人多勤泳浴,好食鱼虾生冷之物,《素问·宣明五气篇》有“脾恶湿”,所以,这种生活饮食习惯可加重脾湿,影响脾之运化。 一旦脾主运化的功能受到阻碍,水液在体内停滞,进而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湿、痰、饮可反过来损害脾之运化。两者相互影响,导致岭南人脾虚状态根深蒂固,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脾虚体质。中医体质学说认为,某种病理体质形成后,可使机体对某些疾病具有易罹性、倾向性[1]。可见,病变的发生与内在体质相关。 通讯作者:杨志东,E-mail:1017413629@qq.com 2 脾虚体质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中医古籍无“骨质疏松症”这一病名,但根据其症状可将其定位为“骨痿”[2]。一般认为OP病本在肾,与肝、脾相关。 2.1 脾虚体质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病机 《内经》谓“脾主肌肉四肢”“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所生气血不仅滋养筋骨,且能为肾所藏,以供滋养骨骼之用。可见,后天化生的气血对骨的正常生长具有荣润作用。岭南脾虚体质之人,脾胃功能虚衰,失于受纳运化水谷,导致气血生化乏源,骨骼失于濡养而易发生OP。 另外,脾胃为五脏枢机,交通上下,灌溉四旁,对气、血、精、津的相互转化起关键作用。脾虚体质者脾胃功能衰退,枢机不利,气化失司,血不化精,气虚不能充达,血虚不能营养,致骨骼无以充养,从而发生OP。 2.2 脾虚体质致肾虚可诱发骨质疏松症 脾为后天之本,其化生之水谷精微可不断充养先天之精。脾气健运,则肾之精气得以充养,方能生髓壮骨。脾虚体质之人脾胃失于运化,精微不得四布,易致肾精空虚,骨失所养;尤其老年人和绝经后妇女脾虚体质基础上,肾精亏虚,气血乏源,致先天之精无以充养,骨骼因精虚失养,脆弱无力,致OP发生。 2.3 脾虚体质致肝虚亦可导致骨质疏松症 肝藏血,主疏泄。《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有“木得土而达”,说明肝正常的疏泄条达功能需要脾土之滋养。脾虚体质之人脾胃虚弱,枢机不利,易致肝失疏泄,血不化精,无以生髓养骨;另外,脾虚则运化失司,气血乏源,可致肝血不足,脉络空虚,筋骨失于濡养,最终导致OP的发生,即《医宗必读·痿》所云“阳明虚则血气少,不能润养宗筋,故弛纵;宗筋纵则带脉不能收引,故足痿不用”。 2.4 脾虚体质与骨质疏松症发展、转归相关 《素问·三部九候论篇》“必先夺其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素问·经脉别论篇》云:“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提示体质差异可反映在疾病临床表现上。岭南地区OP患者常表现出腰脊酸软疼痛、倦怠乏力、四肢软弱等特征,与脾虚体质有很大关联性,符合脾虚体质的特征。 因脾虚失于运化,不能充养四肢,必致肌肉瘦削,软弱无力,甚至萎弱不用,如《脾胃论》言:“脾虚则肌肉瘦削”“脾胃之虚,倦怠嗜卧,四肢不收。”这也是《素问·痿论篇》“治痿独取阳明”的主要理论依据。 另外,岭南地区患者亦常表现出神疲体倦、食少纳呆、腹胀便痛、少气懒言、面白少华、舌淡、苔白、脉细无力等脾虚症状。体质状态反映正气强弱,往往对疾病的发展、转归起到一定的影响。就OP脾虚患者而言,因脾虚运化失司,气血不足,骨骼缺乏气血荣润,甚至通过影响肝、肾二脏功能而阻碍骨骼的生长发育。这不仅对青年时期峰值骨量的获得造成一定影响,也随绝经年龄的迫近及老龄化而加速骨骼退变,骨量丢失。另外,脾虚体质者,痰湿内盛,郁久化热,痰、湿、热内结,病情往往缠绵不解,若再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则加速病情发展,使骨量丢失速度加快,骨微结构破坏更为显著,甚至引发骨折等并发症。 3 改善优化体质,防治骨质疏松 体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又具有一定范围的可调性。因此,在未病情况下,及早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和优化偏颇体质,可降低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而在疾病发生后,及时干预病理体质,能延缓病情的发展,改善预后。 目前,现代医学尚未发现有效治疗OP方法,反映出本病预防的重要性和现实性。基于岭南人的脾虚体质,改善和优化脾虚状态,降低OP的发病率,延缓骨量丢失,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充分体现中医学“治未病”理念。岭南地区OP脾虚患者以脾虚湿盛、脾失运化为特点,治疗应以健脾祛湿为大法。如中药调理可选用燥湿运脾之品,方用平胃散加减,药选苍术、白术、茯苓等;针灸调理可针刺健脾化湿穴位,如丰隆、脾俞、阴陵泉等;运动调理可通过适当体育锻炼,流通气血,增强体质,防老抗衰,改善脾虚状态,使骨骼强壮;饮食调理应限制进食肥甘厚腻、鱼虾生冷,可服利湿健脾食品,如芡实、莲子、冬瓜等,另外合理膳食可维持正常体重,进而维持骨量。脾虚体质导致肾虚、肝虚也是OP的重要病机,因此,若脾虚体质兼有肾虚、肝虚,则应在补脾基础上酌情增加补肝肾方药或穴位等。 4 结语 通过对岭南人体质特征的分析,结合对OP脾虚病机的认识,可以发现“地域-体质-疾病”存在纵向发展的特性。笔者认为,岭南人脾虚体质是诱发OP的危险因素,同时影响着OP的临床表现、发展及转归。因此,对岭南人脾虚体质进行改善及优化,可有效预防OP,而在OP发生后可延缓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琦.中医体质学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4-45. [2] 柳承希,任艳玲.古代文献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29(7):2089-2092. (收稿日期:2014-12-09) (修回日期:2015-06-19;编辑:梅智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