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押手在穴位埋线中的作用和意义 |
范文 | 嘉士健 陈娟 廖建坤 关键词:押手;刺手;穴位埋线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8.032 中图分类号:R24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8-0118-03 穴位埋线是在传统的针刺基础上运用针刺与药线相结合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中医特色疗法。与传统针灸针刺一样,穴位埋线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病情、不同个体、不同穴位特性和所需的治疗作用,在操作过程中需要进行不同的手法操作,以提高其综合效能。笔者认为,在埋线操作过程中,刺手和押手之间的相互配合非常重要,特别是押手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现介绍如下。 1 押手在埋线前的作用 1.1 疏解患者紧张情绪,有助于医者的神定 穴位埋线是针刺和药线相结合的复合治疗方法。因对机体有一定的微创损伤或因患者对本治疗方案不甚了解,易造成紧张情绪,出现肌肉痉挛、挛缩、僵硬不适;特别是在给患者碘伏消毒时,由于有冷刺激,患者更容易产生类似外科手术时的紧张感觉,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此时可利用押手轻抚患者,适当给予放松的疏理手法,使痉挛的肌肉得以疏解,有利于下一步的治疗。同时,术者也可通过押手的凝神定气,疏理经络,促使刺手“神回朝”“神已定”,为下一步进针凝聚“神力”。《标幽赋》云:“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患者过度紧张可以造成“神不朝”“神不定”,若术者亦“神不朝”“神不定”,将影响治疗效果和治疗安全。 1.2 帮助寻找穴位 穴位埋线与针灸一样,临床疗效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穴位的准确与否尤为重要,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基础。埋线时,押手在腧穴理论的指导下,找到需要的针刺穴位和针刺点,心中明了所刺部位的解剖组织情况,如肌肉的厚薄、筋节的大小等,做到心中有数,并帮助固定穴位周围组织,有利于刺手进针和施术。所谓“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腘之间,动脉相应”。这些取穴需要押手的帮助。只有找到正确的穴位,才能收到理想的疗效。 1.3 分散患者注意,减少针刺疼痛 由于部分患者对穴位埋线有一定的疼痛预期值,患者注意力容易集中在需要埋线的部位,引起机体自发的保护性痉挛。此时可通过押手在他处给予一定的轻抚刺激,分散患者的高度注意力,减轻其保护性痉挛,有利于顺利进针,从而减轻患者针刺疼痛感觉。 1.4 有助于埋线安全 穴位埋线与针灸针刺一样,治疗安全是第一要务。埋线部位可能有瘢痕组织、大血管、神经、脏器,埋线时,押手可了解这些组织的基本情况,并用押手通过推挤、按压手法协助刺手避让这些组织,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或过大的刺激量给机体组织造成新的损伤。 1.5 有助于激发人体的经气 临床上,不同患者、不同体质、不同部位,其机体经气有强有弱,而穴位埋线时也讲究得气与否。如果因为气弱运行不畅,或经络不通,气机阻滞,就需要押手通过疏理手法,帮助激发人体的经气,使气行血畅,从而达到综合治疗效应。 2 押手在埋线中的作用 2.1 配合刺手进针 穴位埋线需要指切进针,押手拇指尖压定穴位,刺手所持针的针尖前端部分紧靠押手指切部位,保证针刺时不会出现滑动,顺利进针。避免进针时因进针不顺而造成的意外或痛苦。埋线时如需夹持进针,押手可协助刺手夹持住针体,刺手用力快速透皮进针,从而顺利完成进针过程。有些部位皮肤肌肉松弛,穴位埋线时就需要舒张进针,通过押手的拇食指或食中指固定穴位周围的皮肤,撑开崩紧肌肉组织,有利于刺手的快速进针。有些部位如面部,在运用穴位埋线治疗三叉神经痛或顽固性面瘫时,还需提捏进针。押手在所需部位用拇食指提捏住穴位所在的组织,配合刺手快速进针。 2.2 配合刺手引导 穴位埋线透皮进针后,根据治疗目的和所刺部位的解剖情况,决定药线所埋的深浅和迎随方向时,需要押手配合引导刺手所持针具,达到相应的组织部位,避免损伤脏器、神经、大血管,从而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2.3 配合刺手行针 与针灸辨证采用相应手法治疗一样,穴位埋线同样需要相应的补泻手法。在刺手施用补泻手法时,押手可以帮助固定所刺部位的肌肤,特别是在施用提插和迎随补泻时,押手协助固定穴位更为重要。在需要烧山火、透天凉等复合手法时,还需要押手帮助刺手大概计算进针的深度,从而达到所需要的效果。 2.4 配合引经得气 针灸一般能通过“得气”与否来判断治疗预期。《标幽赋》曰:“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者,据虚实而候气。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由此可见,“得气”与否与疗效的快慢有很大关系。在穴位埋线中,针刺得气同样重要。但有些气弱运行不畅或经络不通、气机阻滞,下针后,患者没有需要的得气感,就应用押手在埋线穴位的上下周围疏理经络,通过循摄和按压手法的配合应用,能诱发经气产生,使气通血畅,达到理想“得气”的预期。临床上,长期瘫痪或脊髓损伤或过度肥胖或久病体弱的患者,经气往往不足,或不易产生,故治疗时应注意押手帮助激发和诱导经气,或通过押手循理经气,使经络气机通畅,才能达到临床治疗所需的理想效果。 2.5 固定针刺部位 根据病情治疗需求,在穴位埋线时,刺手需要对所刺部位施用一些补泻手法,加上药线的刺激,如果患者经气充足,或因个体差异,自身痛阈值偏低,或患者过度紧张,出现自觉或不自觉的躯体或肢体保护性移动,或所刺部位出现大幅度的收缩,如在下肢给足三里、阳陵泉、丰隆等穴埋线时,特别在这些穴位根据病情需要采用相应的补泻操作手法时,可能造成下肢的大幅度屈曲移动,这时需要押手给予协助固定、按压,使患者不能过度移动,或给予适当的循摄和按压,使患者放松,避免造成医疗意外,如滞针、断针、误针,或其他组织损伤。 2.6 引导经气方向 通过使用系列手法,患者能够“得气”。但临床根据治疗效果的需要,所得之“气”需要传导到相应的经络、脏腑或其他所需要治疗的组织,如果自身经气不能推动运行或按所希望的经络路线运行,就需要押手通过循摄、按压、疏理等手法疏导和引归,使经气直达病所,或按需运行。根据临床观察,久卧耗气的患者如中风瘫痪、脊髓损伤者自身气不足、不按经运行,或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气滞血瘀、经络不通,在穴位埋线时,其所需的经气散漫或阻滞,这时就需要押手使用一些扣循手法,使经气按需运行,达到气至病所的目的。 3 押手在埋线后出针及出针后的作用 3.1 协助出针,防止滞针 埋线推线后需要出针,此时押手要在针所在的皮肤组织固定,帮助埋线针快速或缓缓退出。如果周围组织痉挛、挛缩,容易造成暂时性滞针,此时押手可在相应的组织部位给予适当的轻拍疏理循摄和按压,使局部组织放松,缓缓退针。所以,押手在防止或协助解决滞针上有重要意义。 3.2 实施开阖补泻,防止经气外泄,预防针穴局部气滞血瘀 出针后,根据病情需要实施开阖补泻,如欲实施补法,出针时押手拿消毒棉签或纱布急按针孔,以防经气外泄。即使不实施补法,为了防止出血,也应用押手快速按压针孔,以防局部淤血;如需实施泻法,出针时不按针孔,使邪气通过针孔泻出。这时如针孔有出血,可用押手挤捏针孔周围组织,尽量使瘀血排出,泻其余毒,不使瘀血停留于体内或经络上,造成新的气机阻滞、经络不通等相应的症状出现。 3.3 减轻不良针感 穴位埋线同普通针刺一样,出针后,患者往往有一种酸、胀、痛等不舒服的感觉。因为穴位埋线在穴位上还留有药线的刺激,可能感觉更为明显。此时可用押手适当在穴位周围给予一定的抚按、轻拍等轻缓动作,使局部不适感减轻甚至消失,有利于患者的下一步治疗。 3.4 贴敷止血贴,预防感染 实施开阖补泻后,押手应尽快用止血贴或消毒贴贴敷于埋线的穴位针孔上,以防局部感染。 4 押手和刺手应协同配合 穴位埋线属传统针灸的延伸,是利用埋线针对机体的针刺作用和线体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临床技术。它包括穴位封闭疗法、针刺疗法、刺血疗法、组织疗法、割治疗法的治疗效应,同时也包括穴位“物理刺激效应”和“化学刺激效应”,这两种方法和效应集中整合起来,形成了穴位埋线独特的治疗作用和效果,使有些疾病运用埋线治疗比针灸效果更好,临床已广泛运用于医疗、预防和保健等方面,因其独特的作用,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并已有了国家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 为了达到临床穴位埋线的综合治疗效能,熟练掌握埋线的操作手法非常重要。临床不仅要重视刺手的操作手法,还要注重押手的操作和协助,特别是押手和刺手的协同配合尤为重要。《难经·七十八难》云:“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即知晓针术的人重视押手(即左手)的作用,不知晓针术的人只信赖刺手(即右手)的作用。这里强调了押手即非持针手的重要作用,并用于作为评判是否“知为针”的标准,足以说明对押手的重视。 在中医历代文献中,一直重视押手的重要作用,其在针刺过程中的作用是刺手不可取代的。尽管临床关于刺手和押手的论述甚至争论较多,但对纠正“重视刺手、忽视押手”已达成共识[1],强调双手协作在针刺中的重要意义。临床上,因为埋线针较针灸针粗,更容易出现医疗意外,故双手协同作用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 刘福水,肖红,郭长青.“知为针者信其左”对针刀临床的指导作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12):92-9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