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削减政府债务的有效措施探讨 |
范文 | 张岚 摘 要 根据国务院的要求,我国自2011年起,审计署就已经开始组织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工作,并于2013年审计署官网明确公布“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的通知。由此可见,政府债务问题已引起中央和社会的强烈关注。本文主要通过对削减政府债务有效措施的分析和探讨,以此缓解政府债务状况,推动政府的良性运转。 关键词 削减 政府债务 有效措施 一、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各地政府通过社会融资的方式,实现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等政府性财政支出,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而这就致使政府债务问题的出现。与此同时,自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政府债务问题致使政府停摆的状况也在不时上演,政府债务成为了影响政府运转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削减政府的债务就成为了值得人们研究的课题。 二、中央政府加强对政府债务的监督和管理 (一)中央政府需对地方政府财务发展加强宏观调控 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部委需加强对我国各地资产投资的调控管理,通过控制银行信贷的增长来切断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财政支出。同时,各地政府必须严格依照我国预算法和担保法等有关的法律规定,严禁违规贷款、担保的状况发生。 (二)加强对融资平台的监管 各部委必须切实落实国务院有关地方政府在融资平台方面的管理政策,禁止举债违规的情况出现,例如,假借PPP搞变相融资、明股实债等问题,财政部需要开展完善PPP模式专项调研,督查PPP项目规范实施、加速落地。 (三)增加透明性、准确性和公开性 由于各地政府性债务的数据信息普遍具有模糊性、低公开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中央加强对各级政府债务状况的审计,通过采取合理的审计方法对各级政府债务状况进行全面的审计。 (四)强化清查和监管 银监会需加强对各地政府融资平台的清查管理工作,严格控制融资平台的数量,同时加强对银行的管理和监督,并予以及时的指导和建议,从而间接性的化解政府债务风险。 (五)成立政府债务管理领导小组 通过政府债务管理领导小组的成立,对政府性债务问题进行研究、决策、管理以及监督,定期对各地政府债务状况进行清查、控制和上报,对政府债务存量和增量进行细致的统计,确保统计工作的持续性。 三、加快职能转变,提升项目收益 (一)积极建立服务型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增长同地方政府职能的混乱有着直接的联系。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政策导向致使各级政府将职能核心过度投放在经济增长的内容上面,造成职能繁琐混乱情况的出现。尤其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的一些领导人出于好大喜功等个人原因,各类面子工程时有发生,这也是致使政府债务大幅增长的关键原因之一。因此,必须明确政府职能,使政府由经济型向服务性的政府职能转变,将公众服务作为政府运行发展的核心,以从根源解决各级政府的债务膨胀问题。 (二)提升项目收益 依据中央修订的《预算法》,地方政府具有举债与还债的权利和义务,而中央则对其保留审查和监督的权利。可地方政府通常会通过项目的收入来实现债务的偿还,例如,地方高速公路的建设往往是通过银行借贷,在项目完成后借助高速路收费管理的方式还清高速路项目建设的银行贷款,以此实现政府债务的偿还工作。然而,由于公共投资项目大部分建设周期长的客观原因,致使资金回笼速度较为漫长。此时,就需要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予以公益型项目的辅助建设,从而调动各级地方政府的项目建设积极性,促进资金回笼速度的提升。 四、建设风险预警机制 (一)地方法律法规的完善 通过地方债的相关立法,能够有效提高地方债的法制化治理和监管水平。比如在美国,各级的地方政府在发行地方市政债券时可不征求上级部门及政府的批准。同时,为了有效制约各地政府的債券发行规模,必须在法律法规上不断改进和完善,实现对风险的可控性。例如,严禁使用政府债券来弥补政务债务中的财政赤字等,以实现对地方债务的有效管控。此外,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也是风险预警机制建立的依据和基础,只有建立在法制化的基础上,风险预警机制才能够获得长远发展。 (二)建立信用评价机制 在政府的融资过程当中,必须考虑到政府的还债能力,而非盲目的举债,以防债务风险的发生。因此,信用评价机制的建立十分必要。这是因为准确的信用评定等级能够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充分掌握政府的还债能力,从而将其作为借贷的有效参考依据。然而现阶段,中国的信用评价机制仍有待完善。因此,必须从市到县,再到乡,通过逐级落实,实现信用评价机制的全面建立,以防市场信用评级机构评价结果失实的状况发生。 (三)建设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在法规和信用评价机制建立的基础上,实现风险预警机制的全面建设和完善,从而对政府债务问题加以有效管控。例如,通过对政府财务状况、债务率、偿债率、利息支出率以及资产负债率等方面信息的统计,进行风险预警机制的设立,并依据政府的实际财政收入等指标设置债务警戒的标准。一旦政府举债总量超过此标准,必须立即停止政府借贷行为的发生,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以有效化解财务风险,从而削减政府债务。 五、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 中央与地方政府必须加强财政关系的联立,理清财权与事权的分配。我国自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体系改革之后,各地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出现了支出责任无法匹配的状况,这就致使地方政府出现大规模举债的状况。比如,由于我国各地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所占全部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远超出地方政府公共财政收入占全部政府公共财政收入的比重,中央政府向各地政府实施了大笔的资金转移支付。然而由于财政拨款并非依照均衡化公式测算,致使上级拨款与各地需要款项不一致的状况出现,一些地方政府仍处于财政困难的状态,尤其是一些基层的县乡政府。由于缺乏企业入驻,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十分有限,这就迫使地方政府通过举债的方式实现基本的公共服务。基于这种现状,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就显得尤为必要了。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需加强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通过通信网络、电子计算机技术等新兴方式实现中央与地方的紧密结合,以此实现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高效联立,对政府债务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管控。 六、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对削减政府债务有效措施的探讨,提出通过中央的指导和辅助、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等应对策略,以此促使政府债务抗风险能力的增长,实现政府债务的有效削减。 (作者单位为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总公司) 参考文献 [1] 王嘉.削减政府性债务:亟待标本兼治[J].中国人大,2013(15):6. [2] 马勇,田拓.如何有效削减政府债务:保增长、调结构与稳金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6,36(11):5-15. [3] 约瑟夫·加侬,马克·因特希韦格,詹蓓.未来25年全球政府债务展望:对经济和公共政策的影响[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1):1-2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