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问题与对策 |
范文 | 张梓萌 摘 要 高校教育基金会已经成为我国有效动员社会资源发展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教育经费支出的不断扩大,为实现基金会的筹资和发展需求,高校需要创新筹资与投资模式,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并对基金会实行科学化管理,进行多元化投资以实现保值增值。本文对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对高等教育基金会如何通过创新筹资与投资模式,提高捐赠收入与资金运作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高校教育基金会 资金筹集 投资管理 当前财政资金投入难以满足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需求,在发达国家,高校大都成立教育基金会筹集社会捐助,以缓解教育经费不足问题。高校教育基金会扩大了高校资金筹集渠道,能够及时为高校提供资金援助。但与国外一些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基金会发展时间较短,发展较为缓慢。高等教育基金会亟须加强内部建设,引进专业人才,拓宽融资渠道以实现捐赠收入的增长,通过合理运作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一、高校教育基金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教育基金会主体地位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健全 从法律的角度来说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法人地位是相对独立的,其中理事会负责制定发展策略,具有最终决定权,但实际上大部分高校基金会的权利与学校二级部门的权利相当,且多数理事会成员也负责管理学校其他事物,管理层的管理职权事实上取代了基金会本身的职权,这就导致了基金会的管理职能不明确。基金会并没有充分发挥独立法人的优势对市场进行扩展和管理,由于管理模式不合理,导致基金会的工作十分被动且内容刻板统一,这也是我国基金会无法快速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筹资规模小,形式单一 一方面,我国高校基金会以校友捐赠作为主要的筹资来源,方式单一。与国外一流高校教育基金会相比,资金管理水平较低,没有制定明确的筹资方案和详细过程,通常只是在需要时进行筹资,并没有积极地进行筹资项目的推广,且投资项目无法满足捐赠者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基金会筹资意识不足,处于被动接受捐赠状态。我国高校基金会筹资意识、宣传力度和人员配备不足,对于筹资项目认识不够充分,没有深刻意识到筹资的作用。多数教育基金会仅仅只是被动地接受外界捐赠,没有积极与外界联系。缺乏自身宣传及个性化捐赠项目研发,大大影响了筹资渠道的拓展。 (三)投资方式单一,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 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的高校教育基金会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缺乏有效的资金管理体系,无法充分利用捐赠资金,没有建立资金风险防范体系,资金的使用还存在诸多风险等等。我国的高校教育基金会投资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投资规模较小,二是投资收益率较低,三是投资主要以短期投资为主。大多数基金会在资金管理上太强调其安全性,没有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发展资金运作的观念,只是将多余资金存放在银行收取利息。从公开披露的数据显示,多数高校基金会并不擅长投资运作,缺乏使基金保值增值的方法,以接受捐赠为主,多数基金会对外投资不足。 (四)基金会财务信息披露透明度不高,社会公信力不足 财务公开、运作透明规范是决定捐赠人安全感的重要因素。高校教育基金会建立的主要目的并非是为学校带来经济收益,因此基金会应该具有高标准的责任感,及时向社会公布相应信息,以民众的监督为基础逐渐提高其公信力。我国的基金会管理法律中也明确提出基金会需要在每年的1月1日到3月31日之间向有关部门提交财务报告,并按时向社会民众公布。但根据基金会中心网显示的情况来看,教育基金会公开相关报告的时间一般都有所延迟,一般在6月到11月之间才能够进行公布,甚至部分高校教育基金会在官方门户网站上没有设立"信息公开"栏目,或者虽然设立了但没有公开财务信息。 (五)缺乏专业人员参与基金会管理运作 高校基金会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较高能力的专业人员参与,国外许多高校基金会中工作人员至少数百名,多者甚至有上千名志愿者,但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大多在6至14名,无法满足基金会基本工作人员数目的要求,所以我国大部分的基金会不具有完善的筹资和运营能力。此外,由高校行政人员兼任教育基金会工作人员的情况十分普遍,这些人员并没有基金会工作经验,因此无法满足基金会的工作要求,缺乏专业素养以及筹投资经验缺乏已严重地阻碍了我国高校基金会的快速发展。 二、解决高校基金会治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改革机构设置,优化管理模式 1.应弱化高校基金会的行政隶属属性。与传统的高校内部二级部门的常规性运作不同,基金会的管理和运行并不简单,其中基金的筹集和策划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因此需要明确划分基金会和高校的管理体系,划分行政权力与专业管理间的界限。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之前以控制为主的管理制度,将高校和基金会之间转变为低控制、高伙伴的关系。基金會需要建立完善的筹款目标和具体方案,并在关系维护和项目运营方面加大管理力度,与学校相关部门一起形成合力,扩宽学校捐赠资金渠道。理事会成员也需要进行调整,要保证成员的多样性,既要有各个业务领域的专业人士,也需要设立合作双方的代表职位,减少学校管理者在理事会成员中的占比。 2.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项目管理系统化流程。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捐赠项目管理的共享机制,针对项目特点优化管理细节,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流程化程序,改变具体项目分散化管理模式,保证在项目计划、实施、完成等过程中的系统性、完整性、连续性。在此基础上对相同类型种类项目进行分析汇总,为更好地吸引社会捐赠打下基础。 3.以目标绩效为导向,形成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高校教育基金会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就是要进一步确立目标绩效作用,通过科学、系统、合理指标体系的建立,对项目实施形成有效的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主动向公众公开。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基金会内部治理水平地提高,在审计、评估以及社会的监督过程中不断提升学校的公众形象,创造更多吸引社会捐赠的机会。 (二)普及社会慈善文化教育,设立专业的募捐机构和个性化的募捐产品,拓宽募捐渠道 1.全面普及慈善文化教育,促进尊师重教理念的传播。要使民众认识到自我价值和奉献社会的内在联系,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介宣传介绍各种慈善活动、爱心企业和相关的人物事迹,为高校筹集更多资金提供可能。 2.以顾客需求为导向进行筹款。应以市场调查的结果为依据,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筹款方案。及时和有捐赠意向的人保持联系并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需求,根据自身情况策划设计出一系列优质项目并全力将其打造为特色品牌,再发扬学校筹款项目的优势,提高筹款成功的可能性。 3.创新筹资方式,引入“众筹”新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发展为高校吸收各种渠道的小额捐赠提供了有利条件,尤其是"等额配比基金"的成立,其约定高校每取得一笔中小额度的社会捐赠,等额基金将进行相应的配比,通过此种方式鼓励高校方面积极运作吸引小额捐赠,同时大大提高了社会公众向高等教育事业募捐的可能性。这种创新捐赠模式的运用,将大额捐赠与小额支持之间形成直接联系,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公众的捐赠热情。 (三)建立专业化的基金投资队伍,提升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 一是将基金转移到专业的基金管理机构,专业化的管理团队是基金会实现科学管理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基金的运作应由专业部门负责,以保证基金能够实现稳定增值。二是对自身的投资决策体系进行革新,并建立相应的责任管理制度,对资金管理责任进行明确划分,防止资金出现大幅度的亏损,并降低管控投资风险。三是制定科学的投资策略,可以进行跨行业跨领域的投资,分散投资风险。进一步扩大投资范围与投资形式,使其不仅在金融市场投资,也可在不动产等领域进行投资;不仅在境内,还可以在境外开展投资经营。要做好基金会的发展规划,积极探索适合自身情况的基金会资金运作模式,明确资产配置比例,提高资产利用率,保证总资产规模能够稳定提高,动员校友力量与社会资源支持大学基金会的资产运营管理。 (四)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高等教育基金会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内部治理水平与资金运筹能力,一方面需充分(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利用外部管理与监督,对外进行信息披露,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确保基金会的公信力不会受损,为筹资建立良好基础。在"互联网+"的时代,高等教育基金会要加强门户网站、执行单位网站、微博平台、微信平台等的建设。在基金会网站上披露真实、完整、准确的信息,为吸引捐赠奠定好社会基础。并做好门户网站及各平台的日常建设维护工作,使捐赠人只需登录网站或微信平台即可以与基金会取得联系并完成捐赠,捐赠资金的使用目的和过程也需要及时的通知捐赠者,保持和捐赠者的联系。 (五)培养专业人员参与基金会管理运作 高校教育基金会不仅需要进行资金的筹集和策划,还需要对资金进行合理的管理和调配,因此,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基金会实现良好运作的保障。建立专业化的人才队伍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学习,通过培训深造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二是提拔内部人才,基金会应当注意校内一些能力出众且态度积极的工作者,并适时将其转入基金会工作;三是注重引入外部人才,基金会需要制定合理的招募计划和要求,招收一些高学历且具有较强能力的人才;四是适当招收志愿者。利用高校人才聚集優势,引入专业内的知名专家完善基金会的管理措施,使基金会的内部管理更加专业化。 三、结语 随着高校教育基金会筹措教育经费能力的不断提高,其对高校的教育建设提供了越来越大的帮助。在进行资金筹集时,应进一步建立基金会的品牌效应扩大捐赠范围。同时以潜在捐赠者为导向,设立个性化捐赠项目,激发潜在捐赠者捐赠热情,重视校友捐赠,创新筹资方式。在投资和风险管控方面,应该集结专业人员负责资金的管理运作,以多元投资方式为基础,提高资金风险承受能力,并及时准确披露相关信息,鼓励社会大众支持教育、回报教育。 (作者单位为广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周海英.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基金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6(10):117-120. [2] 李锋亮,王云斌.教育基金会的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J].复旦教育论坛,2016(03):19-25. [3] 杨维东.我国大学基金会治理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4(21):54-5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