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从固气利湿汤治疗带下病窥探中医思维 |
范文 | 徐继跃 王堉如 罗福兰 摘要: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两大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中论述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在临床诊疗中,也将整体观贯穿运用于分析病因及施治过程。辨证论治将症、证、病有机的结合,通过综合分析探求疾病的本质,将辨病与辨证有机的结合,通过治疗“证”和“病”而达到“药到病除”,并引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即所谓的“千人一方”、“一人一方”之说。带下病为妇科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上较为颇见,部分妇女因体质禀赋等因素常反复发作,固气利湿汤为云南省名中医易修珍教授的一经验方,方中集扶正祛邪于一体,临床上用于治疗反复发作的带下病效果显著,现就结合相关病例浅谈该方治疗带下病的中医思维。 关键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固气利湿汤;带下病 中图分类号:R271.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21)02-0037-03 带下病是妇科门诊常见疾病之一,相对于现代医学而言,阴道炎、盆腔炎、宫颈炎等引起的带下异常的疾病均可归为该病的范畴[1]。部分患者因体质禀赋或生活环境及治疗不彻底等因素,常反复发作,对自身工作、生活都带来严重的影响,故对于带下病的治疗应予以重视,尤其是反复发作的带下病应系统、规范的治疗。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的治疗大多以外用药或结合口服抗生素治疗,短期内可迅速改善患者症状,但长期反复发作的阴道炎,多由阴道微生态失衡所致,单纯局部抗生素治疗难以奏效。中医通过整体调理、辨证论治,紧守其病机,结合患者自身的情况予以中药加减治疗,效果显著,减少其复发,值得推荐。 易修珍教授是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云南省中医妇科学术带头人,从医58年,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独特的治疗思路和丰富的用药经验,对妇科常见、多发及疑难病有其独特的治疗之道。导师罗福兰教授早期也曾跟随易老学习,对易老的治病用药理念也颇有体会。现就对易修珍教授的经验方固气利湿汤治疗带下病做简要浅析。 1带下病的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2]指出“带下者,由劳倦过度,损动经血,致令体虚受风冷,风冷入胞络,博其血之所成也……任之为病,女子则带下。”《傅青主女科》[3]指出“夫带下俱是湿症”,并阐述了该病与带脉及肝脾有关;《妇人大全良方》[4]指出:“妇人病有三十六种,皆由冲任劳损所致。”叶熙春[5]、夏桂成[6]认为带下病与湿热之邪及脾肾两虚、肝气不舒密切相关。吴谦[7]认为“带下有余皆湿化”。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8]认为带下病与湿热为患及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李祥云教授[9]认为带下病反复发作与湿邪困阻、冲任的虚损有关。邓霭静[10]通过整理众多现代医家对带下病的诊治,总结出带下病主要与水湿之邪有关,水湿侵袭而致冲任虚损,带脉失约,病机与肝、脾、肾相关,病性为虚实相兼。 易修珍教授[11]认为治疗反复发作的带下病主要由于患者本身正气不足,加之湿热之邪为患,脾肾两虚,肝失调达;而正气的充沛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而脾为先天之本,气血的来源,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肾为后天之本,先后天相互资生,则正气得以充沛;而湿热之邪则不外乎内因、外因,内有脾虚则生湿,或嗜食肥甘厚味酿生湿热之邪,致痰湿停滞,脾失运化,在外则为久居湿热之地,湿热之邪外袭人体,则内外相博,损伤脾阳,运化失常,久则肾阳亦受牵连。或本身禀赋不足,肾元不固,或肾气无法蒸腾气化体内多余的水湿,从而湿浊之邪走下,湿邪重浊黏滞,与热相博缠绵难愈。或肝失调达,影响中焦运化功能,亦或者肝火旺盛,肝强则脾弱,进而脾受制约,运化受限,机体正气不足,则易受邪气侵袭。同样的,机体邪气亢盛亦会削减正气,两者相互作用,故此病反复发作;治疗上应清热除湿祛其邪,补脾益肾固其本。 2固气利湿汤简介 固气利湿汤为易修珍教授经验方,其组成为黄芪30 g,柴胡12 g,续断15 g,沙苑子15 g, 砂仁6 g,苍术12 g,黄柏12 g,薏苡仁15 g,苦参10 g,甘草10 g,方中君药黄芪、柴胡,黄芪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味甘,性微温,具有补虚之功[12],黄芪亦可补气升阳;《本草经百种录》中记载柴胡味轻,能于顽土中疏理滞气[13],两药合而为君,共奏补气升阳之功。续断、沙苑子补肝肾、固冲任为臣,苍术、砂仁、黄柏清热燥湿健脾。薏苡仁健脾除湿均为佐使,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具有补气固肝肾,清热除湿之功。对治疗反复发作的顽固性带下效果显著。 3典型病案 3.1病案1马某,女,32岁,2020年01月3日初诊。诊见:反复带下量多2年余,形体偏胖,易疲,少气懒言,纳欠佳,小便可,大便偏稀,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濡。妇检示:阴道分泌物量多,呈豆渣样,宫颈I°柱状上皮异位。阴道分泌物检查:霉菌+,清洁度III°;西医诊断:复发性霉菌性阴道炎;中医诊断:带下病。辨证属脾气虚湿热内蕴。治以益气健脾除湿,兼以清热,方选易修珍教授的经验方固气利湿汤加减。处方如下:黄芪30 g,柴胡10 g,续断15 g,骨碎补15 g,沙苑子15 g,砂仁10 g,苍术15 g,黄柏10 g,薏苡仁20 g,萆薢15 g,白花蛇舌草15 g,苦参10 g,甘草10 g。连服7剂后患者诉带下量较前明显减少,伴随症状明显减轻,妇检提示:少量透明分泌物,宫颈I°柱状上皮异位。复诊时恰逢月经前,嘱其下次月经干净后再次复诊,恐其带下再次反复,为加强药效,减少复发,嘱其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另嘱其调节情绪,注意饮食忌辛辣香燥之品,忌油腻肉食及寒凉之品;注意局部清洁。后电话随访询问后诉带下较前已明显好转,近几月未复发。 3.2病案2邱某,女,49岁,2020年5月20日初诊,亦为带下异常反复发作,多次辗转各医院,仍是治标不治本,仍反复发作,伴烦躁,易疲,纳欠佳,大小便无异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检:分泌物较多,色黄,质黏稠;西医诊断:阴道炎;中医诊断:带下病;治以疏肝益气,清熱除湿,方选易修珍教授经验方固气利湿汤加减,处方:黄芪30 g,柴胡10 g,川楝子10 g,续断15 g,沙苑子15 g,芡实15 g,砂仁10 g,苍术15 g,黄柏10 g,苦参10 g,薏苡仁20 g,萆薢15 g,郁金15 g,甘草10 g。连服7剂,嘱患者服药结束后复诊,患者复诊时诉带下基本正常,伴随症状基本消失,精神面貌明显好转,继予7剂巩固疗效,嘱其调节情绪,注意饮食,适当锻炼。 按:以上两则案列均为反复发作的带下病患者,多次就诊于各西医院,予局部阴道纳药治疗,可短期减轻患者症状,但仍于月经前后反复发作。导师罗福兰教授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辨证论治,多方位考虑患者各方面因素;根据五脏辨证,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健则可化湿邪,上述患者体型偏胖,平素喜食辛辣之品,肥胖者多致脾虚运化失常[14],从而水湿停聚,湿浊之邪下行,带脉失于约束而致带下量增多;肾为先天之本,全身阴阳之根本,且肾阳可助气化,先后天相互滋生,现脾土匮乏,无法滋养先天,故致脾肾两虚。《黄帝内经》有云“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现脾肾两虚,气血生化不足,正气本虚于内,故易受外来湿热之邪侵犯,而机体无法鼓邪外出,尤其是月经后,胞宫血海空虚,气血不足,故易复发。叶天士有云“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大凡妇科诸疾,从肝论治或辅以疏肝调肝治疗均可取得良好效果[15]。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可调节水液的代谢,另带下反复多与冲任虚损有关,“冲为血海、任主胞宫”,而冲任皆与肝有密切关系。综合分析故选用易修珍教授的经验方固气利湿汤加减治疗,方中黄芪合柴胡为君,固扶正气的同时祛邪外出。相关研究表明黄芪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这与中医扶正固本思想不谋而合;另方中柴胡可助黄芪升发脾胃之清阳[16-17]。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柴胡有抗炎抑菌及调节免疫的作用,这与中医的祛邪治标是异曲同工之妙[18-20]。两药合用,既能扶助正气,亦能祛邪外出。续断、沙苑子走肝肾经,调肝补肾,且续断具有抗炎抑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21],对中医来说,即扶正祛邪。苍术、黄柏、砂仁健脾燥湿清热,另苍术、黄柏、苦参均有抗菌、抗炎的作用[22-24],砂仁兼有抗炎、抑菌及调节菌群的作用[25]。薏苡仁健脾益气,兼利湿邪,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集扶正祛邪于一体,肝脾肾同调,健脾益肾固其本,清热利湿治其标,标本同治。 易老固气利湿汤全方寓补于清,寓消于升,使祛邪而无伤正之弊,扶正而无留邪之虞。利用五脏生克制化之规律来遣方用药,谨守病机,从而起到四两拨千斤之奇效,而非见带止带,追求一时之效。故在临床诊疗中我们要严守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不断强化自身的中医思维与能力。 参考文献: [1]曾小吉.龙胆泻肝汤治疗湿热型带下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6):94-97. [2]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211. [3]傅山.傅青主女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4]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83-85. [5]李学铭,叶熙春,张文康.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从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8. [6]夏桂成.中医妇科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88-295. [7]清·吴谦.医宗金鉴(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60. [8]薛武更,孙光荣.国医大师孙光荣治疗带下病[J].吉林中医药,2017,37(1):25-28. [9]贾丽娜,李祥云.李祥云教授从冲任论治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经验及常用药对[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3):115-119. [10]鄧霭静.中医诊治带下病学术源流探讨及文献整理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11]周蜻,金风丽.易修珍老师经验方“固气利湿汤”运用举隅[J].新中医,2000(1):7. [12]佚名尚志钧,校注神农本草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11. [13]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19-20. [14]孔月晴,高翠霞.探讨“脾失健运”是肥胖之根[J].中医研究,2015,28(12):10-11. [15]王艳娜,路凤阳,王亚娟,等.从“女子以肝为先天”论治妇科疾病[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47):134-135. [16]胡光星,张焕峰.中药黄芪的药理及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93):166-169. [17]吕琴,赵文晓,王世军,等.黄芪活血功效及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0,26(9):215-224. [18]辛国,赵昕彤,黄晓巍.柴胡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18,38(10):1196-1198. [19]舒文将,姚昕利,陈宗游,等.中药柴胡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7,33(4):268-273. [20]颜美玲,杨柳,侯阿娇,等.柴胡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8,35(5):103-109. [21]罗鹏.川续断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化工管理,2015(19):199. [22]邓爱平,李颖,吴志涛,等.苍术化学成分和药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21):3904-3913. [23]李嘉诚,吴岚,蔡同凯,等.黄柏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药学实践杂志,2018,36(5):389-398. [24]张明发,沈雅琴.苦参碱抗炎和免疫抑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抗感染药学,2018,15(5):737-743. [25]李丽丽,田文仓,刘茵,等.砂仁中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8,18(22):4390-4396. (收稿日期:2020-09-2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