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思考 |
范文 | 赫媛媛 摘要: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规范资金使用、提高资金效益,防范廉政风险的重要手段。本文提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并对新形势下预算编制、执行、考核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对应这三方面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旨在推进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不断发展。 关键词:新形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一、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一)预算管理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总额控制,还要求根据其政府职能以及支出的内容和方向将预算总额分解细化到功能分类科目,并且根据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将预算总额分解细化到经济分类科目,从而对预算进行多维度的精确、细致、深入管理,实现预算对单位经济活动的管控作用。 (二)预算公开成为新常态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加强预算公开。公开形式改进为“互联网+政务”使公开更加网络化、信息化、集中化;公开内容也在预算金额的基础上进一步公开预算政策、编制依据、执行结果等。预算公开使预算分配更加规范透明,同时也增加了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的压力,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预算成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抓手 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十九大以后管党治党更加全面深入,而预算作为单位财务状况的反应已经成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预防腐败的重要抓手。通过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评价整个过程,防控廉政风险,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是新时代新形势对预算管理工作的要求。 二、新形势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环节存在的问题 1.对预算的认识存在狭隘性。很多单位预算管理意识淡薄,只是把预算编制当作一项上级布置的工作,认为按时编报就是完成任务。没有意识到预算是一项涉及整个部门全局性、系统性、综合性的管理活动,预算编制不当不仅会影响单位业务活动正常运转,不能发挥其在廉政建设中的防控作用,更会在预算公开时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2.预算编制归口部门存在局限性。当今预算编制工作主要归口在财务部门,而其权威性和组织协调能力有限,很难了解掌握单位整体经济业务活动,并对下年经费使用情况做出准确预测。这不仅影响预算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导致预算执行与实际相脱节,还对预算考核造成严重影响。 3.预算编制方法欠缺科学性。很多单位编制预算时并没有进行充分调查研究,通过对下年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合理预测估算出经费预计使用情况,而是以上年数为基础再增加一定额度即作为下年预算。这种简单粗暴的编制方法导致预算金额逐年机械性增加,不仅不符合科学性,还极大浪费了财政资金。 (二)预算执行环节存在的问题 1.执行科目与预算科目不匹配。预算编制科目的核算内容会根据经济形势变化进行一些调整,很多单位根据编报说明完成预算编制任务后,在当年财务核算时并没有进行相应科目调整,而是仍然沿用以往科目进行核算,导致预算编制与执行两张皮。 2.预算执行没有分解到具体责任部门。很多单位只是财务部门掌握整体预算数据,没有分解细化到各业务部门或具体项目负责人。因此各经费使用部门缺乏参与预算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只是日常支付后到财务部门进行报销,无法对所负责的业务项目建立经费使用计划,造成执行金额与预算金额偏差较大。 3.预算执行过程缺乏进度分析。很多单位没有根据时间节点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进度控制,研究异常过快支出或过慢支出的原因并找到解决方法。而是临近年终才对执行金额与预算金额进行比对,统计出结余或超支,这就导致年终突击花钱或拆东墙补西墙现象。 (三)预算考核环节存在的问题 1.预算考核机构缺失。很多单位并不注重预算考核,也没有建立必要的考核机构或配备相应能力的考核人员。有考核才有改进的动力,预算考核的缺失使预算管理成为摆设,使预算与业务脱节,预算控制作用成为空谈。 2.预算考核内容不全面。很多单位预算考核内容过于单一,仅对执行金额与预算金额进行简单比对,计算出超支或结余。而对预算执行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等重要内容很少关注。 3.预算考核指标体系不健全。很多单位缺乏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和标准值,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重定量指标轻定性指标,重经济指标轻社会效益指标。造成预算考核流于形式化表面化,无法充分发挥考核的监督管理作用。 三、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预算编制环节的对策建议 1.单位内部成立预算管理领导工作小组。预算管理涉及单位各项业务,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单独一个财务部门很难胜任。由单位领导、各业务部门负责人以及纪检、内审人员组成的预算管理领导工作小组,来负责预算編制、执行、考核等工作的组织实施,是防止预算管理松散、随意,避免预算编制、执行、考核等各环节流于形式,充分发挥预算管理作用的关键。 2.编制预算前充分开展调研,对下年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科学合理预估。预算编制在预算管理过程中起到基础性及核心作用,预算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下年度经费使用。因此在预算编制前,单位应制定下年度工作计划,根据业务活动内容研究经费使用方向,并归集到经济分类明细科目,从而提升预算编制的全面性、精细化、准确度。 3.采用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采用“零基预算法”,运用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编制预算。对于人员经费,根据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人员定额标准和人数进行预估。对于公用经费,由各业务部门根据工作计划和任务,预估本部门下年各经济分类科目所需经费,汇总至单位预算管理领导工作小组,由其综合平衡预估单位整体公用经费水平,并考虑国家关于“三公经费”等重点公务支出的政策规定,同时结合上年经费使用情况,编制出公用经费预算。对于项目经费,单位应提前做好专家咨询论证和项目评审工作,根据财政部门对项目的审批结果编报项目预算。 (二)预算执行环节的对策建议 1.财务核算与预算科目保持一致。如果财政部门对预算经济分类科目编报内容进行了调整,财务记账时也应进行同步调整,不能再沿用以往科目。保持财务核算与预算科目一致性,是预算执行的必要条件,也是预算考核的基础。 2.将预算分解细化到具体业务部门,尤其是“三公经费”等重点公务支出经费使用部门,强化其预算执行的责任意识,促使其制定对所负责业务经费的使用计划,根据相关政策法规对经费使用做出合理安排,避免出现预算执行进度过快或过慢的情况,达到加强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密切配合,积极主动参与预算管理,从经费使用源头防控廉政风险的目的。 3.定期进行预算执行进度分析,建立预算执行进度报告制度。预算执行进度分析是确保预算执行力度,提高预算执行均衡性、及时性、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单位应每月编制预算执行进度表,统计当月支出、累积支出金额以及预算执行比率,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沟通相应业务部门查找原因。通过建立预算执行进度报告制度,提高预算执行主体的责任意识,强化预算对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的约束作用。 (三)预算考核环节的对策建议 1.由单位内设的预算管理部门进行独立考核。为保证考核结果客观性真实性,由预算管理领导工作小组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预算编制、执行情况进行考核。 2.丰富扩充预算考核内容。对预算的规范性进行考核,如预算是否符合国家政策法规,是否存在超预算支出、未经审批调整支出等。对预算的安全性进行考核,如重大资金支付是否经过集体决策、项目资金是否专款专用等。对预算的有效性进行考核,如预算编制与执行结果是否相符、出现偏差是否在合理范围内等。 3.建立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通过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经济指标与社会效益指标相结合等多重考核体系,提高考核结果的全面性客观性真实性,强化考核对预算管理的监督检查作用。 参考文献: [1]马俊.新预算法下如何做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J].经济研究导刊,2015 (18). [2]牛利军.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17 (1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