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国内外关系融资研究最新进展 |
范文 | 段海艳 [摘要]本文主要从关系对贷款可获得性、贷款价格和贷款抵押经济增长的影响四个方面,对国外关系融资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梳理。从规范与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对国内关系融资的最新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局限。解决这一主题对中国转型经济下中小企业拓展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关系融资;银企关系; 转型经济; 关系网络 一、引言 中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相应的制度性约束也远未健全与完善,银企关系以及企业之间关系网络作为非制度性约束安排,填补了制度性约束的漏洞与间隙,继而成为彼此间建立和维护信任关系,进行交易和获取资源的主要方式。而资金是企业生存与发展极为关键的资源。银企之间、企业彼此之间的信任和依赖,使融资者与被融资者之间结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资金提供者更看重彼此的持续合作与发展以获取长期收益而不是短期收益。特别是对中小企业而言,中小企业财务与经营状况透明度不高,企业信息“内部化”已成为其融资障碍。并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借助于关系网络,中小企业可将更多、更可靠的内部信息传递给潜在投资者,从而在增加双方合作机会的同时。降低交易成本并有效防范投机行为。如何借助于关系网络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充分利用这些网络中蕴涵的社会资本帮助企业更有效地获取资金以及其它资源是本文研究的主题。 二、国外关系融资的最新进展 所谓关系融资,是指经济人与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合作关系降低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进而从对方那里融集资金的融资方式,并建立模型,说明了关系融资的重要性。Allen&Gale(2004)认为银行可以通过和客户建立关系用跨期平滑的方式来分散风险。西方学者主要在金融中介理论框架下探讨关系融资的收益和成本,其主要收益是,关系融资可以促使银企之间交换信息并达到帕累托最优,有助于改善单边契约的低效。例如当因缺乏公共信息而致使企业无法在资本市场融通资金时,关系融资可以通过恰当的契约设计或银行借助于关系获取企业相关的必需信息来克服这一不足(Petersen&Ra-jan。1994;Thakor,2004)。尽管信息的获取需要耗费成本,由于相对于其它债权人而言,银行更了解企业并可以从信息优势中获取长期收益以弥补最初的损失。除信息获取成本之外,关系银行还要设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相关设施来提升其对企业的价值(Boot&Thakor,2000)。最近几年西方学者对关系融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关系对贷款可获得性、对贷款价格以及贷款抵押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四个方面。 (一)关系对贷款可获得性的影响 现有的金融中介理论(Leiand&Pyle,1977;Diamond,1984)强调银行产生信息的功能。如筛选(Diamond,1991)和监督(Rajan&winton,1995),而关系型融资涉及到银行与企业之间的重复互动,这样的互动关系可以为银行提供“内部信息”,继而减少进一步提供贷款以及其它服务的成本;同时关系型融资还能提供可重复使用的企业专有信息,这样有利于银行从企业那里赢得未来贷款项目以及可带来收益的其它服务;HowardBodenhorn(2003)提出银企关系可以为企业带来三个方面的主要收益:一是企业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贷款;二是长期客户可以提供较少的担保;三是在信贷紧缩时,长期客户更有可能重新谈判贷款条件。通过使用专有信息,银行可以获得成本优势Sreedhar Bharath ei aJ(2007)认为关系融资中银行相对于无关系银行的信息优势将信息敏感产品出售给企业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并就关系融资对银行的直接效应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发现,关系融资中银行提供未来贷款的可能性是42%,而对于无关系银行,这种可能性只有3%。因此,关系对公司贷款可得性有正面的影响。如果公司与银行有关系,公司将更有可能获得银行贷款(Petersen&Rajan,19941Cole。1998;Streb et al。2001)。由于关系使得公司更容易获得贷款,因此公司的贷款搜索成本减少(Scott&Dunkelberq,2003)。特别是在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关系的价值更能体现出来,银企关系的存在以及在特定情况下的援助能够使企业在信用受限时也可较容易地获得贷款(Foglia el aI,1998)。 (二)关系对贷款价格的影响 关系贷款是否可降低企业的信贷成本,理论界存在着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关系型贷款有助于企业信贷成本的降低,如Diamond(1989)提出在银企关系早期,银行不了解借款企业,企业会被要求支付较高的利率。随着关系的持续,银行获得了企业的私有信息后会对信贷合同进行调整,企业因此可随着银企关系的持续而支付较低的贷款利率。另外,通过提供给借款者多种多样的金融服务,银行可以借助在信贷协议下监管借款者的表现来获得信息,从而有助于减少贷款的资金成本。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关系型贷款可能使得企业被银行套牢,企业将面临较高的信贷成本,如Biackwell等(1982)、Sharpe(1990)认为银行通过银企关系所获得的私有信息使其处于信息垄断地位,可在以后要求企业支付更高的贷款利率,若企业去寻找别的银行,将面临较高的转换成本,从而在位的关系银行可从企业攫取信息租金。 关系对贷款价格影响的相关实证研究结果也不尽一致,有的实证分析结果认为,关系能降低贷款利率(Petersen&Rajah,1994;Berger&Udell,1995;Auriaet al,1999;Streb el aI,2001:Boden-horn,2001),有的认为关系对企业贷款价格的影响不大(Foglia et al,1998;Harho&Korting,1998;Lehmann&Neuberg-er,2001),还有的则认为,由于关系型贷款需要有更高的人员费用,因此需要更高的利率(J.Conning,1999)。Petersen andRajan(1995)提出了基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关系银行模型。在考虑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前提下,他们认为银行在不了解借款者信用情况的初期会给予较高的贷款利率,而随着在借款者的信用情况已经较为明了后贷款利率会有所下降;Grace O.Kim(2001)建立的银行关系投资模型。论述了小企业对银行进行关系投资的价值及其在获取银行信贷中的作用。该模型认为,小企业在初始阶段愿意支付较高的利率作为信誉佣金,以保证其在未 来获得更好的信贷条件。 (三)关系对贷款抵押的影响 Boot(2000)提出关系贷款可以给银企双方带来五方面的潜在收益:一是银企关系有利于信息长期重复使用,进而激励银行获取信息并监控;二是有利于弹性的、长期的隐性契约关系的构建;三是贷款契约通常包括用以减少代理成本的条款,长期关系有利于低成本的再谈判契约;四是关系贷款通常有抵押或个人担保,长期的契约关系有利于监督以及有效使用昂贵的抵押品;五是长期贷款关系有利于跨期平滑贷款条件,而这有利于创业企业以及信息透明度不高的企业。对银行来说,一般认为抵押能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而在关系型融资中,抵押对银行还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把企业锁定在关系之中,二是增强谈判地位,以避免将来从新谈判时发生价格高昂的冲突。对公司来说,在有银行关系的条件下,贷款时更要求抵押的可能性较少,或较少的抵押,或以第三方担保代替抵押(Berger&Udell,1995;R ajan&Winton,1995;Harho&Korting,1998;Elsas&Krah-nen。2000;Bodenhorn,2001)。 此外,近年来一些学者还考察了既往的融资关系对承保人选择的影响,如Yasuda(2005)考察了既有的融资关系对债务担保人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既有的融资关系加大了银行为企业债务进行担保的可能性。 (四)关系融资的功能定位 在关系型融资制度建立初期,它极大推动了经济的增长。Cable(1985)曾把德国的银行系统的活跃的角色与它19世纪的工业化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第19世纪晚期,工业和它们的主办银行之间的紧密的关系是和工业化的成功连接在一起的。而Mayer(1988)认为,像德国这样的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制度的国家经济增长比那些金融市场更先进和更具竞争性的国家要快。因为银行和公司之间的紧密关系使公司贷款的可得性增加,并减少了交易费用。Tily(1989)则认为,在大公司工业的投资上德国全能银行贡献最大。他的调查结果。支持主办银行在公司控制和整个工业领域的兼并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并且是积极作用的看法。日本的银行体制,对其50年代至7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也起了较大作用。据统计。1965~1974年,年平均18.8万亿日元的资金供应之中。91.7%是通过国内金融机构,即间接金融的途径进行的。而只有剩余的8.3%的资金,是通过国内证券市场和外资市场即直接金融进行的。间接金融的作用非常突出(黄泽民。2001),亚洲其他国家如韩国、印尼、马来西亚及我国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长。 三、国内关系融资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规范研究 近些年,国内学者也开始研究关系融资,但为数不多。在理论研究方面,张捷(2002)围绕融资中的信息种类与银行组织结构的关系。分析了银企之间的关系型借贷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并通过一个权衡信息成本与代理成本以寻求最优贷款决策位置的组织理论模型,证明了关系型贷款的小银行优势。但是却没有深入分析银行的外部治理结构与代理成本问题。童牧(2004)通过建立均值保留扩散模型发现,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商业银行对信息生产的投入就是有利可图的。更为重要的是,企业会与银行合作,通过建立紧密的银企关系来降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福利损失。林毅夫,孙希芳(2005)构建了一个包括异质的中小企业借款者和异质的贷款者(具有不同信息结构的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部门)的金融市场模型,证明非正规金融机构在收集关于中小企业的“软信息”方面具有优势,且非正规金融的存在能够改进整个信贷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其他国内理论方面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关系型贷款的界定、特点、作用、国外经验借鉴等规范性研究方面。 (二)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方面,曹敏、何佳、潘启良(2003)首次运用国内数据来检验关系型贷款理论。他们选择了广州和深圳的四家外资银行和两家国有银行的外资企业作为访问对象,就关系在贷款定价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对外币贷款利率的研究结论支持了关系型贷款的价值理论,但对人民币贷款利率的检验却不显著,他们认为这主要归因于国有银行及人民币贷款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崔向阳、赵卫兵(2004)使用沪深两市的数据对上市公司借款公告的效果进行研究,他们发现:上市公司的借款公告可以产生统计上显著的正的异常报酬率,续借合同的平均异常报酬率明显大于非续借合同。证明了我国银行关系型融资可以给企业带来价值。周好文,李辉(2004)基于广州83家小企业贷款情况的分析显示,银行与企业信贷关系越长,贷款利率将下降。质押担保形式的贷款对利率优惠的影响在统计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金雪军,付明明(2005)的实证研究表明:银行关系(以企业贷款是否为首次作变量)对企业贷款可得性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以上这些研究都支持了我国关系型贷款的存在及其价值。已有的实证研究,对关系型贷款的存在进行了探讨,但并没有分析和论证何种金融机构(大银行还是小银行)开展关系型贷款具有优势,能更好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能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启示 对国内外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后可知,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围绕关系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展开了广泛探讨,但已有研究多是集中于银企之间的关系,而网络关系包含银企之间关系的同时,还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且这两种关系对企业融资行为影响的作用机制也不同。如何将企业间网络关系与企业融资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极为重要的现实课题之一。同时,人们缺乏对关系和关系融资的系统理解,当前尚没有系统完善的关系理论。人们对关系以及关系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效果相关研究多是零散的、片面的,更没有对中国转型经济下中小企业关系融资的系统研究。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使得关系在国家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中国市场体系不健全、法治体系不完善、金融体系脆弱,社会信用体系没有建立,经济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严重等现实情况下,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关系合作风险共担的特点,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风险,关系融资对中小企业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对中国特定情境下中小企业关系融资展开探讨,既为发展与完善企业融资理论提供了契机,也为深刻认识关系融资的成因和功能定位以及中小企业拓展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提供了借鉴,因而是我国转型经济下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之一。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