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会计政策选择分析
范文

    杨红娟

    【摘 要】 会计准则赋予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权利,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依据配比观及会计反映企业经济实质的原则,会计选择应适应企业不同的生产经营阶段,然而现有研究较少涉及。文章将依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将进一步丰富现有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文献,同时为新会计准则实施背景下的上市公司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生命周期; 会计政策; 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8-0025-03

    一、引言

    会计政策选择的问题一直以来都为理论和实务界所关注。企业拥有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自由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权利,这种会计选择权虽然为企业如实反映经济实质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给企业管理人员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本文以上市公司中汽车制造业作为研究样本,选取其2007—2012年数据,并利用销售收入的环比增长率作为划分企业生命周期的指标,选取了存货发出、固定资产折旧、研发支出等会计政策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将进一步丰富现有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文献,以期为新会计准则实施背景下上市公司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流行的一种管理理论,它认为企业像生物有机体一样,有一个从生到死、由盛转衰的过程。美国管理思想家伊查克·麦迪思(1997)在他的《企业生命周期》一书中指出,企业的生命周期要经历成长阶段(企业的孕育期、婴儿期与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与老化阶段(成熟期、贵族期、官僚期与死亡期)。本文将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大致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任志安、李梅,2004),而按照我国目前证券市场的现状,处于初创期的上市公司不可能在A股主板上市,因此不存在初创期的企业,所以本文最终划分为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三个阶段。

    汽车制造业具有高度关联性,能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3年汽车工业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以上。专家预测:到2030年,汽车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将达到38%,汽车相关从业人数将达到1亿人以上。汽车行业“十二五”规划指出中国汽车发展的重点是继续坚持低碳经济,强化节能减排要求,重中之重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这给汽车产业的研发水平和成本费用控制带来很大挑战,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汽车制造业的领军者,其经营管理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将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选取其2007—2012年数据,通过筛选共取得47家企业、282个样本。本文采用Yan(2006)及王艳茹(2011)的方法将销售收入的环比增长率作为划分企业生命周期的依据,之所以选取销售收入增长比作为划分生命周期的指标,是因为销售收入不易受会计政策等因素的干扰、销售额能够集中反映产品在市场上实现的价值、能够反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成长期,销售额增长较快;在成熟期,企业技术成熟并进入大规模生产,企业的盈利也进入平稳且可预测状态;在衰退期,企业产品需求下降导致获利能力下降。在进行划分时本文将每年的环比增长率排序后选其中位数,如果某企业三年以上环比增长率都超过中位数,本文认为其在同行业中处于增长阶段;如果介于1到中位数之间,则处于成熟阶段;如果处于0-1之间则处于衰退阶段。汽车制造业生命周期的划分情况如表1所示。

    三、上市汽车制造业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情况分析

    汽车制造业企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同时存货、固定资产等在企业的资产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和折旧方法对企业的利润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研发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企业价值的提升都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针对汽车制造业企业的特点,笔者选取了以下重要的会计政策: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研发支出资本化或费用化对制造业企业的会计政策进行考察,分析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如何优化会计政策选择提供借鉴(表2)。

    (一)存货发出方法的选择

    汽车制造业企业确定发出存货成本所选择的计价方法有实际成本法(包括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和计划成本法。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处在成长期的公司有71.4%采用加权平均法,采用计划成本法的有4家公司,占比19.05%;采用混合方法的企业较少,占9.55%;而处在成熟期的企业采用加权平均法的为20家,占90.9%,采用计划成本法的仅占1家公司,占比4.55%,采用混合方法的只占4.55%,处在衰退期的企业100%都采用加权平均法。通过分析,本文认为上市的汽车制造业企业一般规模较大,原材料等存货的项目较多,且不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此外目前大部分企业都采用SAP软件进行存货管理,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有效提高了存货核算的准确性,使得实际成本法成为可能。而且加权平均法下发出成本和结存成本都比较折中,企业利润的计算相对比较稳健,符合会计的谨慎性原则,较合理,所以在汽车制造业中得到普遍的使用。而计划成本有利于简化财务会计处理工作,有利于考核采购部门的经营业绩,促使企业降低采购成本、节约支出,但是采用计划成本的家数较少。

    同样,通过调查发现,无论是在成长期、成熟期还是衰退期,对于包装物的摊销有超过60%的企业没有披露,其余大部分都采用一次摊销法,而对于低值易耗品的摊销有超过72%以上的企业都采用一次摊销法;《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规定:企业应当采用一次转销法或五五摊销法对低值易耗品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对于特殊行业(建造承包商)的钢模板、木模板、脚手架和其他周转材料等可采用分次摊销法。所以,制造业企业对于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摊销是符合准则规定的。但是调查发现存货核算方法的使用在企业的不同生命阶段并没有大的差异,绝大多数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形式过于单一,操作侧重简单,企业没有根据所处的阶段进行成本控制,会计政策选择没有和企业的发展战略有效结合,对存货发出计价不重视效益配比原则,会计政策选择权不能充分利用。

    (二)固定资产折旧会计政策的选择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直线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表3)。

    从考查不同发展阶段的上市公司折旧计提的情况来看,处在成长期的上市公司采用直线法的有20家,占95.24%,采用加速折旧法的有1家,占4.76%,处在成熟期的上市公司采用直线法的有21家,占95.45%,采用加速折旧法的有1家,占4.55%,处在衰退期的上市公司100%都采用了直线法。从总体来看,企业各发展阶段折旧政策的选择并无实质差异,反映出企业并没有将固定资产提取折旧的方式与资产回收方式更好的结合。如对于成长期增长的固定资产应采用加速折旧法,使资产成本能够在销售收入快速增长的期间实现回收;成熟期增加的固定资产则应该采用平均法计提折旧,使得增长较缓的销售收入可以更好的弥补资产的折旧费用。而且从资金融通的角度看,由于固定资产等从购置到更新存在较大的“时间差”,使得这部分本应用于补偿固定资产损耗的现金流量成为游离于资产之外的“闲置资金”,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这部分“闲置资金”扩大投资、增加利润,从而构成资产折旧和摊销的融资效应。但是,可以看出,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没有结合所处的发展阶段选用不同的折旧方法,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形式同样过于单一,侧重简单而且易操作的方法。

    (三)研发支出的会计政策选择

    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研发投入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企业价值的提升都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表4列出的是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披露研发支出公司家数及其占比,从表中大体可以看出汽车制造业企业具有研发投入的并不多,在成长期的企业中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最多只有14.29%,费用化的最多也是14.29%;而处在成熟期资本化支出的最多是40.90%、费用化中最高的是27.27%;而处在衰退期的企业最高为25%。整体上看,处在成熟期的上市公司研发投入最多,这是因为企业生命周期会影响到技术产出的效率。在企业处于成长阶段时,企业没有稳定的现金流,技术还不成熟,专利产出较少,所以,研发支出较少;当企业进入成熟阶段,随着新产品(新技术)市场认可程度的提高,企业销售增长较快,现金流也较为充裕,专利产出效率会越来越高,同样的研发投入,在知识积累的效应下,会产生更多的专利,所以,处在成熟期的企业具有较多的研发投入;在企业进入衰退期时,随着更多新产品(新技术)的涌入,市场接受能力在不断下降,企业销售处于下降通道,技术产出效率会下降,企业财务绩效也在逐步变差,但是检验结果是25%,原因在于样本量比较少,但这和关勇军、洪开荣(2012)的研究结果一致。上面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企业的研发投入基本符合其生命周期规律,但是总体研发强度较低,平均水平不到1%,虽然在衰退期的研发强度是1.55%,原因可能是样本量太小,而其中一家的研发强度较高。而陆玉梅、王春梅(2011)研究认为,公司R&D投入强度(R&D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2%才能生存,达到5%才具有竞争力。可见,今后我国各汽车制造业企业应加大对自主创新以及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研发投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研发支出资本化和费用化的数据比较来看(表4),两者的差异并不大,分析其原因可能如下:现行会计准则没有制定研究和开发阶段的划分标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不确定性,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包括会计人员在内的管理层的主观判断。此外,现行会计准则还规定开发阶段的支出只有在同时满足五个条件的情况下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但仅仅是可以确认为资产,而不是必须的。可见,企业管理层可以通过开发支出的资本化或费用化来实现盈余管理。

    四、结论

    本文以上市公司中汽车制造业作为研究样本,选取其2007—2012年数据,并利用销售收入的环比增长率作为划分企业生命周期的指标,选取了存货发出、固定资产折旧、研发支出等会计政策作为分析对象。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存货发出计价、折旧等会计政策的选择,企业在不同生命阶段并没有大的差异,绝大多数企业选择形式过于单一,操作侧重简单的会计政策,企业没有结合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战略性选择,没有有效地进行融资管理、成本控制等;而企业的研发投入基本符合其生命周期规律,但是总体研发强度较低,每个发展阶段的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金额差别不大,推测企业存在可能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现行会计政策选择权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任志安,李梅.企业集群的信用优势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7):57-62.

    [2] 王艳茹.企业生命周期与融资决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 关勇军,洪开荣.中国上市企业R&D投入的周期性特征研究——来自深圳中小板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证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9):83-90.

    [4] 陆玉梅,王春梅.R&D投入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以制造业、信息技术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1(5):122-127.

    (二)固定资产折旧会计政策的选择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直线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表3)。

    从考查不同发展阶段的上市公司折旧计提的情况来看,处在成长期的上市公司采用直线法的有20家,占95.24%,采用加速折旧法的有1家,占4.76%,处在成熟期的上市公司采用直线法的有21家,占95.45%,采用加速折旧法的有1家,占4.55%,处在衰退期的上市公司100%都采用了直线法。从总体来看,企业各发展阶段折旧政策的选择并无实质差异,反映出企业并没有将固定资产提取折旧的方式与资产回收方式更好的结合。如对于成长期增长的固定资产应采用加速折旧法,使资产成本能够在销售收入快速增长的期间实现回收;成熟期增加的固定资产则应该采用平均法计提折旧,使得增长较缓的销售收入可以更好的弥补资产的折旧费用。而且从资金融通的角度看,由于固定资产等从购置到更新存在较大的“时间差”,使得这部分本应用于补偿固定资产损耗的现金流量成为游离于资产之外的“闲置资金”,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这部分“闲置资金”扩大投资、增加利润,从而构成资产折旧和摊销的融资效应。但是,可以看出,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没有结合所处的发展阶段选用不同的折旧方法,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形式同样过于单一,侧重简单而且易操作的方法。

    (三)研发支出的会计政策选择

    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研发投入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企业价值的提升都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表4列出的是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披露研发支出公司家数及其占比,从表中大体可以看出汽车制造业企业具有研发投入的并不多,在成长期的企业中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最多只有14.29%,费用化的最多也是14.29%;而处在成熟期资本化支出的最多是40.90%、费用化中最高的是27.27%;而处在衰退期的企业最高为25%。整体上看,处在成熟期的上市公司研发投入最多,这是因为企业生命周期会影响到技术产出的效率。在企业处于成长阶段时,企业没有稳定的现金流,技术还不成熟,专利产出较少,所以,研发支出较少;当企业进入成熟阶段,随着新产品(新技术)市场认可程度的提高,企业销售增长较快,现金流也较为充裕,专利产出效率会越来越高,同样的研发投入,在知识积累的效应下,会产生更多的专利,所以,处在成熟期的企业具有较多的研发投入;在企业进入衰退期时,随着更多新产品(新技术)的涌入,市场接受能力在不断下降,企业销售处于下降通道,技术产出效率会下降,企业财务绩效也在逐步变差,但是检验结果是25%,原因在于样本量比较少,但这和关勇军、洪开荣(2012)的研究结果一致。上面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企业的研发投入基本符合其生命周期规律,但是总体研发强度较低,平均水平不到1%,虽然在衰退期的研发强度是1.55%,原因可能是样本量太小,而其中一家的研发强度较高。而陆玉梅、王春梅(2011)研究认为,公司R&D投入强度(R&D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2%才能生存,达到5%才具有竞争力。可见,今后我国各汽车制造业企业应加大对自主创新以及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研发投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研发支出资本化和费用化的数据比较来看(表4),两者的差异并不大,分析其原因可能如下:现行会计准则没有制定研究和开发阶段的划分标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不确定性,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包括会计人员在内的管理层的主观判断。此外,现行会计准则还规定开发阶段的支出只有在同时满足五个条件的情况下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但仅仅是可以确认为资产,而不是必须的。可见,企业管理层可以通过开发支出的资本化或费用化来实现盈余管理。

    四、结论

    本文以上市公司中汽车制造业作为研究样本,选取其2007—2012年数据,并利用销售收入的环比增长率作为划分企业生命周期的指标,选取了存货发出、固定资产折旧、研发支出等会计政策作为分析对象。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存货发出计价、折旧等会计政策的选择,企业在不同生命阶段并没有大的差异,绝大多数企业选择形式过于单一,操作侧重简单的会计政策,企业没有结合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战略性选择,没有有效地进行融资管理、成本控制等;而企业的研发投入基本符合其生命周期规律,但是总体研发强度较低,每个发展阶段的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金额差别不大,推测企业存在可能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现行会计政策选择权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任志安,李梅.企业集群的信用优势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7):57-62.

    [2] 王艳茹.企业生命周期与融资决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 关勇军,洪开荣.中国上市企业R&D投入的周期性特征研究——来自深圳中小板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证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9):83-90.

    [4] 陆玉梅,王春梅.R&D投入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以制造业、信息技术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1(5):122-127.

    (二)固定资产折旧会计政策的选择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直线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表3)。

    从考查不同发展阶段的上市公司折旧计提的情况来看,处在成长期的上市公司采用直线法的有20家,占95.24%,采用加速折旧法的有1家,占4.76%,处在成熟期的上市公司采用直线法的有21家,占95.45%,采用加速折旧法的有1家,占4.55%,处在衰退期的上市公司100%都采用了直线法。从总体来看,企业各发展阶段折旧政策的选择并无实质差异,反映出企业并没有将固定资产提取折旧的方式与资产回收方式更好的结合。如对于成长期增长的固定资产应采用加速折旧法,使资产成本能够在销售收入快速增长的期间实现回收;成熟期增加的固定资产则应该采用平均法计提折旧,使得增长较缓的销售收入可以更好的弥补资产的折旧费用。而且从资金融通的角度看,由于固定资产等从购置到更新存在较大的“时间差”,使得这部分本应用于补偿固定资产损耗的现金流量成为游离于资产之外的“闲置资金”,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这部分“闲置资金”扩大投资、增加利润,从而构成资产折旧和摊销的融资效应。但是,可以看出,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没有结合所处的发展阶段选用不同的折旧方法,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形式同样过于单一,侧重简单而且易操作的方法。

    (三)研发支出的会计政策选择

    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研发投入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企业价值的提升都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表4列出的是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披露研发支出公司家数及其占比,从表中大体可以看出汽车制造业企业具有研发投入的并不多,在成长期的企业中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最多只有14.29%,费用化的最多也是14.29%;而处在成熟期资本化支出的最多是40.90%、费用化中最高的是27.27%;而处在衰退期的企业最高为25%。整体上看,处在成熟期的上市公司研发投入最多,这是因为企业生命周期会影响到技术产出的效率。在企业处于成长阶段时,企业没有稳定的现金流,技术还不成熟,专利产出较少,所以,研发支出较少;当企业进入成熟阶段,随着新产品(新技术)市场认可程度的提高,企业销售增长较快,现金流也较为充裕,专利产出效率会越来越高,同样的研发投入,在知识积累的效应下,会产生更多的专利,所以,处在成熟期的企业具有较多的研发投入;在企业进入衰退期时,随着更多新产品(新技术)的涌入,市场接受能力在不断下降,企业销售处于下降通道,技术产出效率会下降,企业财务绩效也在逐步变差,但是检验结果是25%,原因在于样本量比较少,但这和关勇军、洪开荣(2012)的研究结果一致。上面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企业的研发投入基本符合其生命周期规律,但是总体研发强度较低,平均水平不到1%,虽然在衰退期的研发强度是1.55%,原因可能是样本量太小,而其中一家的研发强度较高。而陆玉梅、王春梅(2011)研究认为,公司R&D投入强度(R&D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2%才能生存,达到5%才具有竞争力。可见,今后我国各汽车制造业企业应加大对自主创新以及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研发投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研发支出资本化和费用化的数据比较来看(表4),两者的差异并不大,分析其原因可能如下:现行会计准则没有制定研究和开发阶段的划分标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不确定性,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包括会计人员在内的管理层的主观判断。此外,现行会计准则还规定开发阶段的支出只有在同时满足五个条件的情况下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但仅仅是可以确认为资产,而不是必须的。可见,企业管理层可以通过开发支出的资本化或费用化来实现盈余管理。

    四、结论

    本文以上市公司中汽车制造业作为研究样本,选取其2007—2012年数据,并利用销售收入的环比增长率作为划分企业生命周期的指标,选取了存货发出、固定资产折旧、研发支出等会计政策作为分析对象。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存货发出计价、折旧等会计政策的选择,企业在不同生命阶段并没有大的差异,绝大多数企业选择形式过于单一,操作侧重简单的会计政策,企业没有结合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战略性选择,没有有效地进行融资管理、成本控制等;而企业的研发投入基本符合其生命周期规律,但是总体研发强度较低,每个发展阶段的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金额差别不大,推测企业存在可能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现行会计政策选择权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任志安,李梅.企业集群的信用优势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7):57-62.

    [2] 王艳茹.企业生命周期与融资决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 关勇军,洪开荣.中国上市企业R&D投入的周期性特征研究——来自深圳中小板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证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9):83-90.

    [4] 陆玉梅,王春梅.R&D投入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以制造业、信息技术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1(5):122-12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