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重点开发区生态预算绩效评价研究
范文

    陈辉 石意如

    

    

    

    【摘 要】 生态预算是一种全程治理自然资源环境的工具,由于与此配套的绩效评价体系缺位,严重影响到生态预算实施的效果,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跳出传统行政区,立足于主体功能区,将生态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划分为静态绩效评价与动态绩效评价两个基本维度,静态绩效采取实地访谈获取数据评价,主要评价生态预算决策、执行、报告与合作等预算流程;动态绩效采取实证方法评价,结合主体功能设计指标,主要评价生态预算的投入产出效率、区域协调发展度、居民幸福感等生态预算的产出与效果。以此为基本理论框架,结合重点开发区的功能定位,构建重点开发区生态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应用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市,分别评价其静态绩效与动态绩效,针对突出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生态预算; 静态绩效; 动态绩效;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 F810;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0)01-0084-09

    一、相关文献回顾

    当传统财政预算不能满足生态资源环境管理需求,为了促进地方政府像管理非自然资源一样能高效管理自然资源,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拉丁美洲国家就形成国民经济预算,由国家的经济、金融、自然与人力资源组成[1]。20世纪90年代地方环境举措国际理事会(ICLEI)提出生态预算,ICLEI1996年沿用财政预算平衡原理创立生态预算。关于生态预算与财政预算的关系,最初倾向于将生态预算纳入财政预算,扩大财政预算的范畴,近期比较倾向于视生态预算与财政预算相同的地位,参考财政预算的平衡原理,生态预算平行于财政预算。ICLEI在《生态预算指南》中系统阐明了生态预算基本思路是地方政府先将生态资源的非货币预算和其他货币预算分离,并科学设定生态资源保护的年度目标与长期目标,然后参照财政预算编制的年度平衡原理和程序编制生态预算。ICLEI生态预算理事处2004年主导撰写了生态预算程序,由三阶段五步骤构成完整的生态预算循环,三阶段即预算准备和批准、预算执行与预算平衡,具体包括预算评价、预算准备、预算批准、预算执行与预算评价五个步骤[2]。同时对生态预算程序中准备、评估、审计三个阶段进行详细说明[3],生态预算具体程序就可以划分为准备、实施与评估三个阶段,具体为9个步骤,形成一个循环[4]。在此基础上,在生态预算模式中增加“编制、执行、监督评价”,生态预算循环完全符合戴明环(PDCA)的过程管理模式,被认为是一种最适合地方政府的环境管理系统[5],可以实现全程、综合环境资源管理。生态预算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1)生态预算以财政预算为蓝本,可以采用實物量非货币量单位;(2)突出全面性和全员性;(3)以预算报告为信息载体,向生态环境管理者、投资者和监督者等相关主体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4)尊重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自然发展规律。生态预算同时作为一种可行的自然资源环境全新管理工具,通过三种途径实现其自身的价值:为各级政府建立生态责任预算;为各级政府与企业的生态预算提供生态预算的先进标准;为企业建立生态责任评价机制[6]。在ICLEI大力宣传与极力推动下,生态预算成功试用了三次:德国比勒菲尔德等城市示范项目(1996—2000)、德国凯撒斯劳滕市示范项目(2001—2003)、欧洲4国示范项目(2001—2004),2001—2007年瑞典、希腊、意大利、英国、德国5个国家13个城市的环境管理部门试用了生态预算[7]。ICLEI官网(www.ielei.org)、生态预算网站(www.ecobudget.org)发布有关生态预算最新动态,并公布有关生态预算出版物和演讲内容,如The ecoBUDGET Guide、ecoBUDGET Guide for Asian Local Authorities、Robrecht and Frijs(2004),指出生态预算的目的是为绩效评价、设置阶段性目标、确定实现这些目标而选择一套恰当的措施与指标[8]。生态预算成功的经验也逐步被亚洲地区接受并推广,尤其在城市生态资源环境管理领域,2009年印度的贡土尔将财政预算与生态预算整合为财政环境预算[9]。

    生态预算从提出、完善到推广,根据其预算中采用的计量单位不同,经历三个阶段:单一货币化的资源预算、融入单一非货币化的资源预算、生态环境资源综合管理的生态预算阶段[10]。单一货币化的资源预算将生态资源环境价值货币化,以货币作为预算唯一单位,对生态资源环境进行管理,这一阶段的不足是对于比较容易货币化的生态资源环境,可以比较准确地管理其存量与动态,对于无法货币化的生态资源环境都无法纳入其管理范畴。融入单一非货币化的资源预算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单一货币化的资源预算的不足,对生态自然资源环境的动态性、整体性关注不够,客观需要一套完整的生态资源环境管理模式,生态环境资源综合管理模式生态预算也就产生。生态资源环境管理模式的不断变迁,客观要求生态资源环境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改进、优化,并构建系统的配套措施,有效保障生态预算实施。我国2010年颁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为生态资源环境管理绩效评价提出了新的视角,即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构建生态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考虑到主体功能区类型较多,在这主要研究重点开发区的生态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以此为切入点,全面研究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二、重点开发区生态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项目组初步设计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流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聘请校内专家论证2次。邀请校内预算、绩效评价类专家进行讨论,其中2名教授、2名正高级会计师、1名注册会计师与3名副教授组成,其次组织了三次校外专家论证。分别是梧州市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专家库具有高级职称的12名专家、广西拔尖会计人才“十百千”培养项目成员10人、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徐莉萍教授的科研团队。三次校外专家论证前1个星期将相关资料发给相关专家,使专家有足够的时间了解问卷的内容、查阅生态预算相关文献,再集中讨论,归纳整理三次专家论证提出的建议。

    (一)生态预算静态绩效评价指标

    生态预算流程是生态预算系统的硬件,一般由预算决策、执行、报告与合作等关键程序组成,构建比较固定、运行规律明显,4类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流程相似度高、很稳定。基于此,将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流程绩效界定为生态预算静态绩效,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静态绩效评价指标主要针对生态预算流程中决策、执行、报告、合作等环节设计[11],形成由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与15个三级指标组成的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预算程序绩效评价指標体系[12-13]和三级绩效评价指标的描述与说明见表1。

    (二)生态预算动态绩效评价指标

    重点开发区是重点进行工业化、城市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重点开发区生态预算动态绩效评价指标围绕重点开发区建设目标设计,突出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同时兼顾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与区域协调等[14]。由于重点开发区存在城乡区域发展严重失调、发展后劲不足,所以评价重心可以选择强化工业化与城镇化,在此基础上,有学者认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可以具体化为:二三产业发展、社会发展、公共服务、城镇化进程、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等,考虑到重点开发区的主体功能是加快人口集聚,提高城市化程度,因此其经济发展绩效中的经济产出主要评价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重点开发区在加快城市化水平过程中,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居民就业也就成为社会治理最为突出的问题,在评价社会治理绩效中的民生福祉时,城镇居民就业也就成为绩效评价内容。重点开发区生态预算动态绩效评价指标见表2[15-18]。

    (三)指标权重确定

    将专家划分为理论专家与实务专家,确定专家有两个基本要求:(1)理论专家必须是预算、会计、环境、生态方面的博士或教授,实务专家必须具有高级会计师职称、县级政府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市级政府职能部门预算负责人。(2)对生态预算领域有一定的研究。为了保证专家对生态预算领域比较了解,首先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查阅相关专家近期发表的专业论文,在此基础上确定哪些专家在生态预算有一定研究。采取实地问卷调查与邮件的方式将两两对比判断矩阵设计成问卷发给各位专家,由专家经过仔细思考,对两两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比较之后,再给两两矩阵打分。理论专家主要是来自于湖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广西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教授(20人)与博士(17人),实务专家主要是来自于广东(广州、深圳、珠海)与广西(南宁、桂林、梧州、钦州、百色)两省份的高级会计师(3人)、注册会计师(7人)、政府环保系统和财政系统的县局级以上的领导(27人)。收回所有专家的调查问卷74份,综合分析各位专家的打分结果的基础上,形成各指标两两矩阵表,在此基础上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1.静态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各层次指标的CR值都小于0.1,最后进行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CI=0.001,RI=0.132,CR=0.008,CR小于0.1,说明在专家打分的基础上确定的指标组成的矩阵具有相对一致性,生态预算静态绩效各层次指标权重见表3。

    2.动态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综合考虑专家给两两矩阵赋值,各层次指标的一致性检验,CR值都小于0.1,说明各层次一致性检验通过。进行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CI=0.023,RI=0.687,CR=0.033,CR小于0.1,说明在专家打分的基础上确定的指标组成的矩阵具有相对一致性,生态预算动态绩效各层次指标权重见表4。

    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预算绩效评价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组成,延及玉林、崇左两市,2006年正式成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发展的区域,两年后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颁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北部湾经济区划分为重点开发区。虽然广西区人民政府认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由南宁、防城港、钦州、北海组成,延伸至玉林与崇左两市,但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单独将北部湾经济区列入国家重点开发区,并没有将玉林、崇左列入北部湾经济区,因此在这没有将玉林、崇左两市纳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重点开发区评价。

    (一)数据来源与指标计算说明

    1.数据来源。静态绩效评价的数据主要对单一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单一居民的情绪会影响问卷结果,从而导致问卷调查结果存在很大的缺陷。为了减少单一被调查对象的影响,本次问卷调查采取集中访谈式实地问卷调查,项目组组建4个小组,每个小组由项目组中1位老师与3—4名学生组成,于2016年10月至12月在南宁、防城港、钦州、北海4市对4市各县(区)的居民进行访谈,访谈对象要求具有专科以上学历,主要依托居委会与行业协会,每一场访谈一般成员为8—12人。首先由项目组成员向被访谈的对象介绍问卷中每个指标的内容,然后由被访谈的成员对每一个评价指标打分,由1名被访谈成员在此基础上填制1份问卷。为了使被调查对象容易理解问卷内容,先对流程绩效三级评价指标进行描述,采取5级量化打分法,1表示非常不满意、2表示不太满意、3表示一般满意、4表示满意、5表示非常满意,共回收问卷257份,问卷分布情况统计见表5。本次问卷调查覆盖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市的所有市区与县城,被调查对象在对该问卷内容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集体填写,因此,问卷基本能代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市居民对本地区生态预算流程绩效的真实评价。

    动态绩效评价的数据主要选择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南宁市、防城港市、钦州市、北海市4个地级市2010年与2015年两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之所以选择这两年,是因为2010年与2015年分别是该市十一五期间、十二五期间的最后的一年,这两年一定程度能代表该市十一五、十二五发展的结果(后文用2010年代表“十一五期间”、用2015年代表“十二五期间”)。数据来源于4市的2010年统计年鉴、4市2015年统计年鉴、4市2010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4市2015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4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4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4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珠西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库、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统计年鉴、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统计年鉴、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统计公告、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统计公告、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水资源公报、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水资源公报、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部门下达的2015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的通知、广西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

    2.指标计算。首先计算各评价指标的平均值,然后计算各指标值,其次计算生态预算决策绩效值、执行绩效值、报告绩效值与合作绩效值以及预算流程绩效值X。最后将生态预算决策绩效值、执行绩效值、报告绩效值与合作绩效值以及预算流程绩效值转换到[0—1]区间。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生态绩效与综合绩效都是采用标准化值与对应指标权重的积求和所得。

    (1)投入产出效率。投入产出效率指标在这不单独根据现有的投入产出效率指标计算公式计算投入产出,而是在设计具体评价指标时,已经考虑了自然资源、资金的投入产出关系。其计算的基本思路是先根据描述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与生態子系统的投入产出指标与指标对应的权重,计算加权平均值,描述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与生态子系统的投入产出效率,分别称为经济发展绩效、社会治理绩效与生态管理绩效,然后根据经济发展绩效、社会治理绩效与生态管理绩效与其对应的权重,计算加权平均值,描述主体功能区的投入产出效率。

    (2)区域协调发展度。区域协调发展度指标主要借鉴了汪波等[12-13]研究中采取的区域协调发展度指标计算思路,各主体功能区的协调发展度计算过程如下:

    首先,计算区域协调度(C),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V为变异系数,变异系数=标准差/三大子系统综合得分的平均值,一般区域协调度值越小,说明主体功能区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生态子系统之间协调度越低,反之越高。

    然后,计算区域协调发展度(D),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T为主体功能区三大子系统的综合得分值与其对应的权重的乘积之和。一般认为协调发展度为0—0.21属于极不协调、0.22—0.43属于较不协调、0.44—0.65属于基本协调、0.66-0.87属于比较协调、0.88—1属于非常协调[19-20]。

    (3)居民幸福指数。居民幸福指数从居民满意度、居民幸福感两个方面采取5级量化打分法,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原始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在此基础上根据居民幸福指数计算公式计算各市居民幸福指数,居民幸福指数计算公式为:

    居民幸福感指数=居民满意度×50%+居民幸福感×50%

    (二)生态预算静态绩效评价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市生态预算流程绩效及各环节的绩效值统计见表6。从表6可知:4市生态预算流程绩效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防城港、钦州、北海、南宁。防城港的生态预算流程绩效最好,主要源于执行绩效、报告绩效与合作绩效都比较高,但是其决策绩效是4市最低的。南宁市的生态预算流程绩效最差,主要因为执行绩效、报告绩效最低。决策绩效对生态预算流程绩效并不一定起决定性影响。南宁市决策绩效比较好,生态预算流程绩效却最差;防城港决策绩效最低,流程绩效最好。决策绩效钦州最好,防城港最差;执行绩效防城港最好,南宁最差;报告绩效防城港最好,南宁最差;合作绩效防城港最好,北海最差。说明防城港要提高决策绩效,南宁要提高执行绩效与报告绩效,北海要提高合作绩效。

    4市预算流程存在的问题也有些不同。(1)南宁市生态预算流程存在的问题。南宁市生态预算流程绩效比较低是由于预算执行绩效与预算报告绩效都比较低,从南宁市生态预算绩效结构可以看出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预算执行组织与管理制度、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大量违规与不合理成分、预算信息报告形式、披露的预算信息质量不高4方面存在重大不足。(2)防城港市生态预算流程存在的问题。防城港生态预算流程绩效比较低主要是决策绩效引起的,进一步分析决策绩效的结构发现其顶层制度设计不太合理的同时,最主要的是生态预算系统设计存在重大缺陷。(3)钦州市生态预算流程存在的问题。钦州市生态预算流程绩效中预算报告绩效中报告形式存在重大不足,其他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4)北海市生态预算流程存在的问题。北海市预算决策绩效中的生态预算系统设计、预算合作绩效中不管是预算系统内部合作还是预算系统之间的合作都存在重大缺陷。

    一般认为生态预算初期绩效值介于0.8—1为有效等级,0.5—0.79为基本有效等级,0—0.49为无效等级[20]。4市的生态预算流程绩效标准化值在0.63—0.69之间,没有1市的生态预算流程绩效接近有效等级。4市生态预算决策中顶层制度设计处于0.63—0.67之间,生态预算系统设计的绩效值处于0.62—0.69之间,都属于基本有效等级;南宁市、钦州市、北海市生态预算执行中组织与管理制度标准化绩效值介于0.59—0.68之间,预算执行合规与合理性标准化绩效值介于0.62—0.68之间,防城港的两个值趋近于有效等级;报告形式的绩效值、披露的预算信息质量的绩效值4市都属于基本有效等级,防城港的预算信息报告形式与预算信息质量绩效值、钦州的预算信息质量绩效值趋近有效等级;报告形式的绩效值、披露的预算信息质量的绩效值4市都属于基本有效等级,只有防城港的预算信息报告形式与预算信息质量绩效值趋近有效等级。

    决策绩效与流程绩效、执行绩效、报告绩效、合作绩效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0434、0.9272、0.9947、0.9715,说明决策绩效与流程绩效呈弱正相关,执行绩效、报告绩效、合作绩效与流程绩效呈强正相关,值得北部湾4市思考的是不管从理论角度,还是从专家们赋予的指标权重角度,都可以认为决策绩效对生态预算流程绩效的贡献度最大,广西北部湾4市的决策绩效与流程绩效相关性不强,说明北部湾4市生态预算决策绩效对流程绩效影响不大,这在一定程度说明4市生态预算决策绩效存在重大漏洞,如何厘清生态预算决策机制对流程绩效的影响,对整个生态预算至关重要,否则整个北部湾经济区4市生态预算系统都很难起作用。

    (三)生态预算动态绩效评价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市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的生态预算投入产出绩效、各市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与生态绩效值整理见表7。

    1.4市生态预算投入产出绩效评价。分析表7中4市生态预算绩效值,可知:(1)4市投入产出绩效整体评价。在十一五期间,北部湾经济区4市的生态预算投入产出绩效排序依次是南宁市、防城港市、北海市、钦州市,在十二五期间,北部湾经济区4市的生态预算投入产出绩效排序依次是北海市、防城港市、南宁市、钦州市。十一五期间,经济绩效最好的是防城港,最差的是钦州;社会绩效最好的是南宁,最差的是钦州;生态绩效最好的是南宁,最差的是钦州。十二五期间,经济绩效最好的是防城港,最差的是钦州;社会绩效最好的是南宁,最差的是钦州;生态绩效最好的北海,最差的是钦州。(2)南宁市生态预算投入产出绩效评价。南宁市十一五、十二五的生态预算绩效在北部湾经济区一直比较好,但是十二五的生态预算投入产出绩效值比十一五下降约20%,分析其经济绩效、社会绩效与生态绩效可知,下降主要源于经济绩效与社会绩效下降,其生态绩效略有上升。(3)防城港市生态预算投入产出绩效评价。防城港市十一五、十二五的生态预算绩效在北部湾经济区一直也比较好、比较稳定,十二五的生态预算投入产出绩效值比十一五略有上升,分析其经济绩效、社会绩效与生态绩效可知,上升主要源于经济绩效上升,其社会绩效与生态绩效反而有所下降。(4)钦州市生态预算投入产出绩效评价。钦州市十一五、十二五的生态预算绩效在北部湾经济区一直最差,十二五的生态预算投入产出绩效值比十一五略有下降,分析其经济绩效、社会绩效与生态绩效可知,下降主要源于经济绩效上升,其社会绩效与生态绩效反而下降。(5)北海市生态预算投入产出绩效评价。北海市十一五的生态预算绩效在北部湾经济区排在第3位,但是十二五的生态预算投入产出绩效值在十一五的基础上有明显的上升,跃居广西北部湾4市之首,分析其经济绩效、社会绩效与生态绩效可知,上升主要源于经济绩效、社会绩效与生态绩效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尤其是经济绩效与生态绩效升幅特别大。

    恩格尔系数可以从客观角度来描述居民富裕程度,居民财富富裕程度与生态预算投入产出是否存在一定相关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市两年的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与生态预算投入产出绩效值整理见表8。从表8可知:(1)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生态预算投入产出绩效呈强正相关。恩格尔系数越低代表居民富裕程度越高,4市的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钦州市、北海市、防城港市、南宁市,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与投入产出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9490,4市城镇居民的富裕程度排序是南宁市、防城港市、北海市、钦州市,与生态预算投入产出绩效值从高到低的排序相同。(2)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与生态预算投入产出绩效值得排序相关性不明显。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与投入产出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5169,南宁市、防城港市、钦州市恩格尔系数与生态预算绩效值正相关,但是北海比较特殊,其十二五期间的生态预算投入产出绩效值最高,但是其恩格尔系数也比较高,为什么北海十二五期间生态预算投入产出绩效值比较高,城镇居民的幸福感反而降低了,这值得思考。

    2.协调发展度评价。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市十一五期间、十二五期间的协调发展度及其等级划分见表9、表10。从表9可知:(1)4市协调发展度差异不大。十一五期间与十二五期间4市中,南宁的协调发展度最高,防城港的协调发展度最低,说明南宁在发展中比较重视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而防城港在这方面重视不够。(2)4市协调发展度的变化趋势评价。南宁、防城港与钦州的协调发展度呈降低趨势,其中防城港略有下降,南宁下降比较明显,北海的协调发展度呈上升趋势,上升近20%。为什么南宁、防城港、钦州3市的协调发展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是3市偏好于某方面的发展?还是3市在积极调整发展结构,协调发展度暂时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源于前者,值得3市当局思考。从表10可知:(1)4市的协调发展度等级不高。2010年南宁发展比较协调,防城港、钦州、北海发展基本协调,2015年4市都处于基本协调发展等级,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市没有非常协调的市,说明4市的发展协调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南宁协调发展度下降。5年后南宁的协调发展度等级从比较协调下降为基本协调,出现反常,作为广西的首府很容易放大其负面效应,南宁要积极制定对策,抑制南宁协调发展度下降的趋势。

    3.居民幸福指数评价。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市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标准化处理后,按照幸福指数计算公式计算4市居民幸福指数见表11。从表11可知:4市中防城港城镇居民的幸福指数最高,北海的幸福指数最低,说明防城港的居民对其区域经济产品、社会产品与生态产品的组合供给满意度是最高的,北海是最低的。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市静态绩效、动态绩效与居民幸福感以及综合绩效值整理见表12。从表12可知:(1)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市整体生态预算综合绩效不高。4市生态预算综合绩效值在0.5—0.7之间波动,没有1个市的值达到0.7以上,说明4市整体生态预算综合绩效不高,在4市中,防城港的生态预算综合绩效最高,略高于北海,钦州的生态预算综合绩效最差。(2)防城港生态预算综合绩效评价。防城港生态预算综合绩效最高,主要表现在生态预算流程绩效、投入产出、居民幸福指数都比较高,但是其协调发展度比较低,因此防城港要加强提升其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与生态管理之间的协调发展。(3)北海生态预算综合绩效评价。北海综合绩效比较高,其生态预算流程绩效、投入产出、协调发展度与居民幸福指数都比较高,因此北海可以考虑现有基础上,整体提升一个层次。(4)南宁生态预算综合绩效评价。南宁生态预算综合绩效不高,主要表现在投入产出效率比较低,因此南宁的当务之急要提升投入产出效率。(5)钦州生态预算综合绩效评价。钦州生态预算综合绩效最差,其流程绩效、居民幸福感比较高,但是投入产出、协调发展度都比较低,因此钦州在提升投入产出效率的同时,要重视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与生态管理之间的协调发展。

    居民幸福感是评价生态预算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4市居民幸福指数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防城港、钦州、南宁、北海,说明防城港居民幸福指数最高,北海居民幸福指数最低。(1)居民幸福视角的生态预算静态绩效评价。4市静态绩效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防城港、钦州、南宁、北海,其中南宁、北海的静态绩效值相差不大,与4市居民幸福感指数从高到低的排序基本相同,说明居民幸福感与生态预算流程绩效之间相关性比较高。(2)居民幸福视角的协调发展度评价。幸福感指数从高到低排序与协调发展度排序相反,也就说明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度越高,居民幸福感指数不一定越高,反而越低,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3)居民幸福感视角的投入产出评价。居民幸福感与投入产出之间相关性不明显。

    四、结论与建议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市生态预算流程整体水平不高,不管是决策绩效、执行绩效、报告绩效还是合作绩效都偏低,可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预算流程各个环节都有很大提升空间,必须多管齐下,才能提升整体生态预算流程的质量。4市近期生态预算改进的重心不同,南宁市近期在生态预算改进的重心在执行、报告环节,防城港市近期生态预算流程改进的重心在生态预算决策环节,北海市近期生态预算改进的重心在决策、合作环节,钦州市需整体改进生态预算流程。在本市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这一前提下,南宁市要基于整体视角调整本地区经济、社会与生态之间的结构,防城港市要改变低协调发展格局,钦州市要改变经济发展优先的理念,北海市继续维持协调发展与动态绩效兼顾的态势。

    【参考文献】

    [1] A·普雷姆詹德.预算经济学[M].周慈铭,何忠卿,李鸣,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2] ICLEI.The EcoBUDGET Guide[R].2004.

    [3] CRISTINA ?GARAILLO. Eco budget as a strategic assessment instrument[C].Fourth European Conference for Sustainable Cities & Towns,Aalborg,Denmark,2004.

    [4] ROBRECHT H,FRIJS H.The eco-budget guide[R].2004.

    [5] THERESE,ERSSON.Comparing ISO 14001 and eco-

    budget as models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 in municip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D].Master of Science Thesis,Environmental Science Programe,2003.

    [6] 徐莉萍,王雄武.生态预算模式在中国的价值实现研究[J].中国人口·資源与环境,2010(12):87-91.

    [7] 孙欣.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J].地方财政研究,2019(2):48-58.

    [8] 徐莉萍.政府生态预算绩效评价调查研究[J].会计研究,2012(12):74-80.

    [9] Eco-budget guide for asian local authorities[EB/OL].http://www.ecobudget.org/index.phpid=6956.

    [10] 徐莉萍,李姣妤.生态预算研究述评与展望[J].经济学动态,2012(10):91-94.

    [11] 赵新峰,袁宗戚,马金易.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协调模式绩效评价评析及未来图式探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9(3):80-87.

    [12] 汪波,方丽.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评价实证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6):52-55.

    [13] 石培基,杨银峰,吴燕芳.基于复合系统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协调性评价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0(14):36-38.

    [14] 石意如.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流程绩效评价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5(2):66-72.

    [15] 石意如.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DSR评价体系的构建[J].财会月刊,2016(33):58-62.

    [16] 财政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A].财预〔2011〕285号.

    [17] 冯婧,江孝君,杨青山.中国城市群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及效率时空格局[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8):1123-1132.

    [18] 王志国.关于构建中部地区国家主体功能区绩效分类考核体系的设想[J].江西社会科学,2012(7):65-71.

    [19] 阮云婷,徐彬.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度的测算与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7(19):136-138.

    [20] 刘满凤,宋颖,等.基于协调性约束的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综合效率评价[J].管理评论,2015(6):89-9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5: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