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构建高效多校区管理机制的对策思考 |
范文 | 陈斯敏 罗愈业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逐步改革,多校区办学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需求。文章对中国多校区大学的形成过程、优势及存在问题作了简要分析,总结美国加州大学多校区办学的管理模式,并讨论构建高效多校区管理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高效 多校区大学 管理机制 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Thought and Solutions on Establishing Efficient Multi- Campus Managerial Mechanism CHEN Simin,LUO Yuye(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 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has been gradually reformed, multi-campu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trategic dema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This article briefly analyzes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Chinas multi-campus universities, the advantag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sum up the management modes o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ulti-campus, and discusses the mechanism on how to construct effi cient multi-campus. Keywords:effi cient multi-campus universities management Solution 多校区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办学思路的地理优势及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统一,这种办学格局在面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诸如管理方面的新难题。本文旨在挖掘多校区大学的最大化优势,同时提出多校区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多校区大学有区别于单校区大学,两者相同点都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区别是多校区大学不止拥有一个校园,校园之间在地理位置是间隔的而又共同构成多校区大学这一整体。管理机制基于系统论为支撑,是高校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独立的原理,简单地说,是学校机构及岗位设置、人员分工、管理范围等相互作用的组织制度。 1 多校区大学的管理实践 1.1 多校区大学的形成 中国多校区大学办学格局的形成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般认为,中国多校区高校可分为合并型多校区高校、扩建型多校区高校、混合型多校区高校三种类型。合并型多校区高校,是为适应当今教育资源共享的时代,对高校进行整合是理性的选择,在合并后统一法人资格,如吉林大学等。扩建型多校区高校,是高校的校本部或主校区建在城市中心地带,向外征地扩大办学空间新建一个或若干个校区,如厦门大学等。混合型多校区高校,即学校既有合并、又有扩建的特征,如中山大学等。 1.2 多校区大学办学优势和突出问题 1.2.1 多校区大学办学的优势 多校区大学办学的优势明显而又突出,体现出办学规模及空间、学科错位发展、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优势。 第一,办学规模及空间是量的优势。多校区大学从地理空间上擴大了办学规模及空间,其中这种办学规模的扩大要求招生及师生比相应增加。近年来,高校的扩招要求一定的办学空间、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与之相匹配。 第二,学科错位发展是关键优势。“双一流”大学建设是指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因此学科错位发展的优势日益凸显。不同校区由于坐落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各具特点。例如,中山大学已形成“三校区五校园”的格局,广州校区以文、理、医学科为发展重点,珠海校区定位为“深海、深空、深地、核科学”等学科群,深圳校区将以医科组团、工科组团为主要优势,不同校区的学科错位发展、相互补充,共同提升中山大学的学科发展整体水平。 第三,教育资源共享是潜在优势。不同年级的学生分配在不同的校区,专业教师根据课程设置也在各校区间流动教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高校读书期间感受不同校园的文化氛围和共享教育资源的成果。另一方面,专业教师适当的流动上课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在校区间交流及教育平台中提升专业能力。 1.2.2 多校区大学办学的突出问题 中国多校区大学办学是一把双刃剑,优势和突出问题是并存的,研究其突出问题有利于扬长避短,把多校区大学办学的优势最大化。 第一,多校区办学不易统一管理。多校区办学由于跨越了不同的地理位置,办学规模及空间倍增,但是各校区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学科布局等方面的统一管理难度比较大,管理成本比较高。学校的规章制度方面在各校区的执行力度各有差异。 第二,多校区办学在校园文化方面各有差异。据调查,不同校区的一些学生表示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有所区别。各校区的教学楼等建筑风格不统一、学科的发展侧重点不同,学生对于学校的核心校园文化未达成共识。例如,每年高校举行的校庆集体活动,几个校区的人员集合、活动的地点等方面难统筹,学生接受校园文化的传承方面会有所差异。 第三,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实现共享。高校的校本部或主校区不少建立在城市繁华的老城区,其他校区分散在不同区域。不少专业教师由于跨校区上课的时间成本、交通成本比较高等原因,不太愿意在各校区流动教学。对于在郊区的校区,对精英型专业教师人才、教学资源的需求和校本部同样迫切。 1.3 美国加州大学多校区大学的办学实践 美国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多校区办学的管理模式属于事业部型管理模式,包括总校(董事会、评议会)、分校(校外委员会等)、院、系四层机构设置,是“集中决策,分权管理”的典型管理模式。事业部型管理模式适用于招生规模大、庞大高等教育系统的学校。美国加州大学渊源于1853年建立的加利福尼亚学院,于1868年更名为加州大学,办学历史悠久,拥有伯克利校区、洛杉矶校区、旧金山校区、圣地亚哥分校等十所校区而闻名世界,是公立高等教育、公立大学系统的典型例子,更是众多学子出国留学深造的首选。美国加州大学并不是由一所大学组成,应该说是一个大学行政系统,这十所校区互相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加州大学系统。加州大学中的各个“分校”并不是中文翻译上的含义,这十所以地理位置为命名方式的校区其实并没有“主校区或校本部”之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加州大学系统的这十所校区的校园文化由于建校历史不同而差异较大,各个校区的学科优势、师生的国籍构成、教学水平、人才培养方式等别具一格,例如,伯克利校区是以学术影响力为全球著称的学府。这十所校区培养学生注重人才质量,例如经济、生物、心理学、法律等热门专业很受欢迎。当然,加州大学多校区办学模式也存在不少难点,大学系统跨度的地理范围之广,对于整个大学系统的管理显得难度较大。而各校区的优势发展和平衡发展也是加州大学系统整体发展水平所要思考的问题。 1.4 美国多校区大学管理的启示 基于中国的国情、体制及文化背景,中国高校的实际情况与美国不同,加州大学多校区办学实践的经验对于高校建设“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意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将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硕果。中国要建设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双一流”大学,并不能一蹴而就,多校区管理机制的完善是构建“双一流”大学的重要推动力。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多校区大学,应该立足于中国本土化的校园文化、学科优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因校制宜,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完善多校区大学的管理机制。加州大学系统的各校区的平衡发展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中国多校区大学的主校区和分校区之间的平衡发展也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2 构建高效多校区管理机制的对策思考 2.1 多校区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2.1.1 “一个大学”原则 “一个大学”原则是凝聚、团结学校师生的中心原则。多校区的统一管理、高效管理,离不开一个大学共同体,只有坚持“一个大学”基本原则,才能凝聚共识、团结师生共同提升学校的整体发展水平。 2.1.2 可持续发展原则 注重学校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协调性,对学校的发展十分必要。这要求高校需处理好学校发展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将眼前利益统一到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律,客观分析形势,充分发挥原有基础优势和综合优势,实现各项利益关系的和谐发展。 2.1.3 循序渐进原则 学校发展要按照大学学科建设的逻辑系统和师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各校区间独立又统一的关系、教学资源的资源配置、科研发展、机构改革等方面,也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 2.1.4 以人为本理念 “高校的立身之本是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目标离不开立德树人,学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点,学校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师生的原则,应给予师生人文关怀,坚持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 2.2 构建高效多校区管理机制 2.2.1 制度层面建设 科学规范的大学制度是实现多校区大学科学发展的有力保障,各校区的合理规划有赖于制度层面的建设,可以从校区功能的定位、管理機制、组织机构等方面入手。 第一,抓准校区功能的定位。可遵循的是办学层次与学科发展相结合、各有侧重的原则,采用综合定位型,就是各校区基本围绕学生培养、科研、国际合作、服务社会等方面办学,而各校区又各具特点。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科交叉,深化学校发展战略研究,合理规划,以教学资源的整体优势实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标。深化学校发展战略研究,资源尽量实现共享,学科建设尽量实现互补,最大限度地促进校区间的互补与融合,从而使各校区成为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学校的协调发展。 第二,创建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充分认识当前校区管理所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校区管理机制应适应客观形势,因时而异,不断做出相应的动态调整。在管理系统的构建上应当遵循管理权限,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管理思路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管理内容做到行政管理与学科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近年来,高校的机构改革在不断推进中,改革的力度和深度都有所体现。一个合理的组织机构,是高校发展蓝图的后盾支撑。高效多校区管理机制离不开组织机构的设置及运作。多校区的统一管理有赖于合理的组织机构设置。组织机构的改革有利于各部门的优化配置,人员的精简有利于组织机构的效率提升,因为部门及人员的臃肿会加大管理成本、降低机构运作效率,从而阻碍高校的发展。多校区管理机制的健康、有序运行,其方向动力是源自各校区独立又协调发展的合理组织机构设置。 2.2.2 物质层面建设 物质层面是实现多校区大学科学运转的物质载体及物质保障,应抓好教育资源配置、团队建设、信息化建设。 第一,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加强资源的动态调整。资源整合过程并非封闭地进行,而是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动态调整,建立合理的资源需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行政和市场综合协调的资源配置方式,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第二,人事制度的完善。人才引进制度、激励机制等是人事制度完善的重要方面,师资队伍是高校培养优秀学生的重要团队支持。在完善引进人才制度的同时,也要激励现有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积极性,让有经验的团队立足本岗位继续为本校的教育发展工作做贡献。深入进行人事、机构改革,按照高效、精简原则,实现科学化管理,规范权力运行,完善绩效评估。 第三,推动信息化校园建设。高效多校区管理问题,需要解决各校区间交通、选课、名师讲座分享等一系列难题。为提高高校的工作效率,可以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的设施和平台建设,搭建自动化高效协同的办公平台,通过信息化保证大学的高效运转。如,建立远程会议视频等方式供会议使用、共享课程资源等。 以中山大学为例,为适应学校“三校区五校园”的办学格局,学校很重视多校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从2016年8月31日起,大学服务中心(University Service Centre,简称USC)业务上线运行,让不同校区的师生降低了交通成本及时间成本办理行政审批及服务事项。 2.2.3 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人文精神、大学理念、校训等都体现了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发展具有重要引领和指导作用。 第一,继承和培养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其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要深刻挖掘学校悠久办学历史中的文化精髓,在新的时代、新的环境中,把这一精神继续弘扬。 第二,建设和谐统一的校园文化。建设“双一流”大学,需要加强文化整合,文化软实力可以凝聚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和共识。和谐统一的校园文化是各校区的校园文化的整合及统一,让每个校区的师生去到哪个校区都有归属感。具体地说,即每个学生毕业之后都能以母校为骄傲,有“我因毕业于这里而自豪”,這正是校园文化内化的体现。校园文化也可与各校区所在城市文化相结合,具有本土特色,既具多样性又具统一性,建设和谐统一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杜作润,廖文武.高等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 吴志功.现代大学组织结构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 茵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 谢安邦.比较高等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杰拉德·盖泽尔,沈红译.美国多校园大学系统:实践与前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 郭石明.社会变革中的大学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7] 朱福东.管理系统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8] 罗伯特·伯恩鲍姆.大学运行模式:大学组织与领导的控制系统[M].别敦荣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9] 许为民,张国昌,沈波等.学术与行政:中外大学治理结构案例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0] 王永杰.多校区大学的管理与发展[N].光明日报,2007- 3- 28. [11] 邬大光.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6(19):13- 15. [12] 华菊翠,葛继平.中国各校区大学与差异化发展[J].现代教育管理,2013(5):4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