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一带一路”背景下兰州市大学生维权意识研究 |
范文 | 吴优 摘要:兰州市作为“一带一路”的沿线城市之一,而大学生是城市发展的后备军,更是其不容有失的一环,大学生的维权意识关系到兰州这座城市综合实力的发展。本文选取多民族融合的西北民族大学为例,在实地采集数据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维权现状和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以及增强大学生维权意识的途径和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 维权 意识 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一带一路”背景下兰州市大学生权益维护的必要性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同志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兰州作为丝绸之路中心线:连云港—郑州—西安—兰州—新疆—欧洲中重要的一站,它综合实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大学生权益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政治权利、经济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等公民拥有的权利,又有作为学生应该享有的受教育的权利。现在大学生权益保障事件主要集中在日常消费、兼职、学校管理等领域,这些领域虽然比较琐碎,却能体现出学校和城市治理和法治程度的高低,更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真实写照。 “一带一路”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而兰州作为其中的一环不容有失。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是追梦者,更是圆梦人。” 作为兰州这座城市发展的后备军大学生的权益问题关系到兰州这座城市综合实力的发展。因此,研究兰州市大学生维权现状和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以及增强大学生维权意识的途径和措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2 大学生的维权现状 课题联系国家政策,立足于现实。以多民族融合的西北民族大学为例,选取部分在校大学生为样本,研究兰州市大学生维权现状和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以及增强大学生维权意识的途径和措施具有创新性、典型性和借鉴性。针对本课题共发放600份调查问卷,最终回收583份有效问卷。经软件分析,发现研究兰州市大学生维权现状和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学生受到侵权现象比较普遍 在校期间,男生受到侵权的概率比女生受到侵权的概率稍微大一些,有34.74%的男生和41.95%的女生的权益没有受到过侵害,有65.26%的男生和58.05%的女生的权益或多或少都受到过侵害,见表1、表2。 与其他地区高校相比,兰州地区高校反而是男生权益受到侵害的比率稍微比女生受到侵害的高一些。(其他地区高校一般女生权益受到侵害比男生受到侵害高一些)而且男女生权益受到侵害的概率都超过了一半,这表明学生受到侵权现象比较普遍。 2.2学生虽然开始关注维权问题,但是整体维权意识还比较淡薄 有84.73%的同学主动或被动地去了解和学习一些有关于维权的知识,见表3。 可见,他们已经开始关注维权问题。然而只有2.29%的同学很了解大学生所拥有的合法权益,有97.71的同学不了解或了解一些大学生所拥有的合法权益,见表4。 可见,大学生的整体维权意识还比较单薄,有待提升而且提升空间还很大。 2.3学生维权困难重重,不去维权的理由多样化 ![]() 在校期间,当学生權益受到侵害时,有很多学生不愿意通过合法途径维权,据调查显示,有81.68%的学生认为维权途径繁琐,怕麻烦;有73.28%的学生不知道维权;有71.76%的学生表示维权结果不理想,相当于无用之举;有64.89%的同学抱怨工作人员经常推来推去;有19.08的同学表示无所谓不想管;有15.52%的学生还有其他原因,见表5。 可见,不去维权的原因有三大类,第一类:自己不愿意主动放弃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的学生只有不足五分之一;第二类:想维护自己的权益,却不了解维权途径,这样的同学占71.76%。第三类:尝试过维护自己的权益,但因多种原因而选择不再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样的同学占70%。这三类原因中最值得我们反思的是第三类原因,由于程序的繁琐和工作人员的“踢皮球”以及维权结果不理想等因素导致学生权益受损是最让大家烦恼的,不仅仅是维权方面,日常生活中也常有这种现象,所以这种现象不根除,学生的权益永远无法得到保障。 2.4学生维权原因集中 在提及学校那些地方受到侵害并选择维权时,有大部分的学生选择食堂、超市和公寓三个选项。只有少部分人选择水果店、教室和其他选项,见表6。 可见,学生们维权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学校食堂饮食的不等价交换、学生超市购物存在多刷钱、以及不同住宿条件同等收费等方面。 2.5学校维权组织作用不明显 调查发现,在问及学校有无专门的维权部门时,有73.76%的学生选择无,有26.24%的学生选择有,见表7。 可见,有将近四分之三的学生不了解学校有维护学生权益的组织机构。据笔者了解,该校设有维权组织机构——大学生诉求服务中心,在各学院还有其下设的分部,而且有的学院还专门设立了维权箱。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将近四分之三的学生不知道学校或者学院的维权机构,这毫无疑问反应了学校和学院维权部门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还不够高,平时很少举办活动或者很少出现在学生的视野当中。这也侧面对学校维权部门提出了要求--多开展一些与维权相关的讲座和活动。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校维权部门的维权效果,对其又进行了另外一项调查,在问及学校维权部门的维权效果如何时,仅有6%的学生十分认可维权工作,然而却有30.2%的学生认为维权部门形同虚设,见表8。 这说明了维权部门的工作有待提升,而且提升空间还很大。 3 大学生权利受到侵害的原因 3.1学校管理体制不够合理 一方面,长久以来,学校和学生的地位处于不平等状态,学校处于优势地位而学生处于劣势地位,学生自入学以来就要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学校的管理和安排,不管这些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是否合理,学生都必须服从,否则就要接受相应的处分,因为学生是被管理者,学校是管理者,权力完全都掌握在学校手里,很少能够体现出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而学生也很少享受相应的合法权益,这就导致了学生长期处于劣势地位从而引起的权益受损。另一方面,相应的维权机构的影响力度不够大。 3.2相关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维权作为依法治国背景下的主体行动,其在中国的历史并不久远,尽管我国针对大学生群体出台了《大学生权益保护法》,但是其内容不够详尽,就比如学校的一些规定是否要无条件服从等,其发挥的效力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根据调查发现有80%以上的学生不了解甚至是不知道这部法律,更不用指望它发挥良好的作用了,所以与大学生权益受到损害与相关的法律体系的不健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3学生自身的维权知识不充足 有42.5%的学生根本不了解维权途径,仅有0.76%的学生很了解维权途径,见表9。 仅有4.83%的学生会主动了解和学习维权知识,而有95.7%的学生不去学习或当权益受到侵害后才会去了解与学习维权知识。 ![]() 可见,本来部分学生知识储备就不够,再加上他们不主动去了解和学习维权知识,这就导致了当他们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无法有效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识及时应对和及时维权。 4 增强大学生维权意识的途径和措施 4.1将学校的管理体制合理化,提升维权效果 在提及学校应如何提高维权工作效果时,有75.32%的同学认为应该增强组织宣传力度,因为有些时候同学们是有心维权,却维权无门,只有让更多人知道学校的维权部门才会有更多同學获益;有75.57%的同学表示应该增强维权组织体制建设,只有这让才能提升维权工作的办事效率,树立良好的维权形象,让同学们可以快速精准地维权,避免出现因维权程序繁琐或因工作人员推来推去而导致的学生权益受到损害的情况出现;有78.63%的同学建议应该增强维权组织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只有与学生多交流才可以了解到学生所思所想,也可以让学生更了解组织,双方在彼此了解的前提下才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还有一少部分同学还有其他建议。这也反映出了学校的维权组织有很多须要改良的地方,见表10。 综上所述,学校不仅要做学生的管理者,也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应的服务,完善组织体系并扩大维权部门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才能更好地帮助同学增强维权意识。 4.2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推进高校的法制建设 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国家应该针对大学生各方面权益修订相关的法律,争取做到只要出了问题都能找到相应的办法解决。而学校也要响应号召,重视学生合法权益的维护,针对学生的合法权益找法律专业的教师制定一些相关的规章制度,建立有效的维权机制,给学生创造一个全面发展的良好学习环境。尽可能地减少学生权益受损的情况发生。 4.3打铁还需自身硬,学生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学习维权知识 当问到学生希望学校能给予哪些帮助时,有83.97%的学生希望开设开放相关咨询服务;有40.97%的学生希望开设相关选修课程;有43.51%的学生希望多举办相关主题讲座;有51.91的同学希望多举办相关主题活动;还有24.94%的同学希望得到其他帮助,见表11。 一方面,说明学生除了现有的课程设置和维权途径,还渴望通过其他途径满足维权需求。另一方面,说明学生的选择多元化,而且人数比较分散,因此学校应该因材施教,在能力范围之内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通过不同途径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维权意识的目的。 5 结束语 “一带一路”给兰州市大学生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更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让大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这种环境,学校就应给给大学生提供更多便利,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为兰州的发展培养和输送强有力的人才。 ![]() 参考文献: [1] 沈永真,余彪.对大学生维权意识的调查与思考[J].消费导刊,2010(1):26- 27. [2] 朱献锐.大学生维权意识的教育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2. [3] 李敬.大学生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4] 陈芝乾,丁守年.大学生维权意识特点研究——以在甬高校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7(5):48- 4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