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效果分析 |
范文 | 吕青骏 【关键词】微创玻璃体切割术;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效果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取2015年10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男35例,女27例,年龄39~67岁,平均年龄(45.17±9.34)岁;病程1~26个月,平均病程(12.43±10.25)个月。 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经光相干断层扫描、眼底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眼底镜检查确诊,均符合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诊断标准;②屈光度在-6.00以上;③眼轴在25mm以上;④患者或家属对《知情同意书》签字;⑤最佳矫正视力在0.2以下;⑥研究符合伦理委员会的要求。排除标准:①存在手术禁忌证;②处于哺乳或妊娠期妇女;③创伤性黄斑裂孔;④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⑤存在手术禁忌证;⑥沟通障碍;⑦临床资料不全。 1.3方法所有患者由统一医师采用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内界膜剥除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实际情况,若其属于晶状体浑浊者,则首先需开展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脱离玻璃体后将极部玻璃体彻底切除,取0.1mg/ml吲哚菁绿(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5513生产企业:辽宁天医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注射至0.5ml玻璃体腔内实施染色处理,内界膜术染黄区域完整撕除,同时采用眼底激光治疗周边部视网膜变性区域,最后采用硅油填充即可,术后合理指导患者取面向下俯卧位,促进病情能早期康复。 1.4观察指标临床指标:手术前后测定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屈光度、黄斑裂孔径指标,各指标改善情况与治疗效果呈正相关。术后统计患者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玻璃体出血与视网膜下出血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治疗效果呈负相关。 1.5统计学方法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正态分布数据(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屈光度与黄斑裂孔径)=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卡方检验,平均数±标准差一数据分布趋势,P<0.05,具统计学差异。2结果 2.1临床指标术后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屈光度与黄斑裂孔径的指标改善优异,(具统计学差异),见表1。 2.2并发症率术后(n=62)患者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有1例,所占比例是1.61%;玻璃体出血有1例,所占比例是1.61%;视网膜下出血有2例,所占比例是3.22%,并发症发生率是6.45%。3结论 从临床实际情况来看,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主要发病机制是视网膜表面膜牵拉,内界膜表面细胞肌成纤维细胞收缩扩大黄斑裂孔,同时反向牵拉后巩膜葡萄肿造成黄斑裂孔很难愈合,早期若不能对患者采取对症的治疗措施,则极易造成其发生视力模糊或视力下降等情况,病情严重者可能造成失明,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切实采用针对性治疗措施是很重要的。 有研究报道,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能提高临床疗效,其将黄斑裂孔周围的玻璃体皮质与黄斑前膜其期初,封闭黄斑裂孔并促进视网膜复位,同时联合内界膜剥除术能显著提高视力水平,手术期间采用吲哚菁绿实施染色处理能充分显示黄斑区表面的玻璃体后皮质,充分分离紧密粘连的视网膜表面与玻璃体后皮质,并且切实辨别可能突出的黄斑前膜与内界膜,为剥离的成功性与完整性提供可靠性保障。其次,目前临床对黄斑裂孔手术成功情况缺乏规范性统一标准,部分学者认为裂孔愈合手术成功的标准是扫描图像显示完全修复黄斑缺损取组织或中心凹形态恢复;部分学者认为解剖学上手术成功标准是裂孔愈合、孔径缩小与孔缘神经上皮水中消失,因此切实根据患者病情采取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临床應用价值显著。桂馥,吴宏禧,游志鹏等研究中明确指出,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能有效改善预后效果,促进其黄斑裂孔能早期愈合,显著提高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水平,合理控制眼轴长度与屈光度,提高手术效果并降低并发症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时效性。 在本次研究中,术后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屈光度与黄斑裂孔径的指标改善优异,(具统计学差异),术后发生并发症有4例,所占比例是6.45%。由此可证:对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采用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能提高最佳矫正视力水平,将眼轴长度、屈光度与黄斑裂孔径控制在合理范围,提高手术效果,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