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海丝文化融入福建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探究
范文 陈章祧 章娇娜
摘要:海丝文化作为一种地方特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蕴含的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福建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海丝文化资源丰富,因此,福建高校通过推动海丝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还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海丝文化 福建高校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观念相互碰撞,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思潮传播的重要载体,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对新事物、新思想的辨别能力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各种思潮和复杂环境的影响,产生疑问和困惑。“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2]高校作为立德树人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如何通过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整合校园思想文化和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能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引导大学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发祥地和重要起点,拥有丰厚的海丝文化载体,多元的海丝文化舞台。如今,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的海丝文化已成为福建的一大文化品牌。因此,对于地处福建的高校来说,深入发掘海丝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融互通之处,充分利用海丝文化元素开展富有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海丝文化融入福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1.1海丝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内涵相通
海丝文化作为一种兼具本土性与国际性、主体性与多元性,相互借鉴相互交融的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福建人民生存经验、精神历练、心理磨砺的集中体现和累积的一种“本质力量”,是根植中华文化本源并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彼此碰撞、融合和创新后形成的文化体系,[3]具有多元开放、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相融相通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海丝文化的开放性体现了富强的价值追求。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福建人民敢于人先探索和利用海洋,繁荣了福建的商贸,发展了当地的经济。从古至今,海丝文化的开放性所形成的敢打敢拼、追求富强的文化特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福建人,体现了福建人民敢于突破传统,通过越洋经商,追求富足生活,是富强价值取向的生动写照。第二,海丝文化的包容性体现了和谐的价值追求。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福建人民与丝路沿线国家人民的文化交流。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文明的冲突与交融中,福建人民以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为主要内容的儒家中庸之道处理好不同文化的冲突,求同存异,汲取多元文化的营养,发展出了独具自己特质的海丝文化,使之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商贸得以延续和繁荣的一个重要基础,充分体现出了平等和谐的传统中华智慧。堪称“世界宗教博物馆”的泉州,许多外来宗教与本土的儒教、道教在这片土地上扎根成长、和谐共处,正是不同民族文化碰撞融合、和谐共存的形象见证。第三,海丝文化的多元性体现了文明的价值追求。坚持中华文化的一元主导,同时又兼容外来多元文化,在碰撞、包容、整合中,促进文明的前进,这是海丝文化的显著特征。纵观中国文明进程史,可以发现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就是中华文明拓展的过程。福建人民通过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突破了以土地作为基本生产资料的封闭式的中国传统农耕经济框架,走向海洋这种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交流和经商。从一定意义上讲,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形成的海丝文化,具有迥异于中原本土的海洋色彩和海洋精神,开拓了中华文明中的海洋文明,成为中华文明的一种重要弥补,体现了福建人民对文明的追求和向往。第四,海丝文化的民族性体现了爱国的价值追求。历史上的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和发展为福建人民出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长期的对外商贸往来中,福建人民越来越多移居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因而形成了华侨华人群体。而受到以“人道亲亲”观念为核心、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的社会结构方式影响,使得众多华侨华人仍具有对亲人、对家族、对国家有着难以割舍的责任感和群体感,促使他们在侨居地形成了以中华文化为认同取向、以儒家思想为价值体系核心,同时兼容吸收异域文化的华侨文化,其集中体现为敢为人先、爱国爱乡、团结奉献、追求民主富强的文化特质。福建华侨华人素来就有反哺家乡和落叶归根的传统。这种祖根意识映射到现实中成为了爱国的具体行为,展现了福建海丝文化的爱国特质。
1.2地方高校办学定位为海丝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基础
福建地方高校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以及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显性或隐性的海丝文化元素的校园文化,为其当前利用好海丝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第一,地处福建的高校特别是地方本专科高校,由于其服务于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在招生中学校所在地生源在总生源中占比较大,根据近年来福建省高教评估中心发布的数据,福建地方高校在校生为省内生源的比例均达50%以上。这些在海丝文化浓郁的福建成长起来的一代,从小深受海丝文化熏陶,对海丝文化具有较强的认同感,这将为海丝文化融入福建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基础。第二,从国家层面推出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再到福建省发布的《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方案》,政府为大力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为地方高校培养懂得海丝文化、认同海丝文化、服务丝路建设的人才提供了路径。作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其基本的办学定位,为区域地方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是其重要的使命。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发挥海丝文化的影响力,继承发扬海丝文化开拓进取的精神,提高青年大学生对海丝文化的认同度,培养丝路建设所需的人才,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这既是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中提升自身实力、提高自身影响力的应然选择。
1.3丰富的海丝文化资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载体
深入发掘和创新各类平台载体是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感悟、思想认同、内化于心过程的前提基础。海丝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很多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事例和教育内容。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拥有丰富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古迹,特别是地处沿海的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等城市。在唐宋时期,福州先民就驾着木舟驶入大海,打开了福州通往海洋的通道,参与创造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留下了甘棠港等一长串闪光的历史足印。泉州更是留下了被誉“东方第一大港”的“刺桐港”遗迹,以及九日山石刻、德化古窑和白瓷、开元寺东西塔等。莆田亦存留了五帝庙、宋代石塔、古码头等一大批妈祖文化遗迹。而漳州的月港古码头历经六百多年的沧桑巨变,如今仍然保存有晏海楼、城隍庙、文庙、萃贤坊等一批珍贵的遗迹。
2 海丝文化融入福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必要性
2.1海丝文化融入福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明确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大背景下,福建省高校掀起了一股研究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热潮,成立了一批研究所、研究中心等,主要有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福州大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研究院、福建农林大学与海上丝绸之路投资基金管理中心共建的“海上丝绸之路”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厦门大学法学院“一带一路”法律研究中心,由泉州师范学院、福建省闽南文化发展基金会、台湾成功大学等单位发起的海丝文化国际青年学者联盟论坛等。这些研究机构所开展的研究更多是经济战略层面的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研究等。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关注海丝文化的作用意义,将海丝文化融入课程、融入校园活动、融入校园景观等并建设相关的教育载体平台,如泉州师范学院的创新性学术活动“海丝文化”研究工作坊、海丝文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学术研讨会。除了平台载体少之外,目前福建各高校还存在海丝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系统性不够、深度不够、受众面小、认可度低等问题。
2.2海丝文化融入福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2.2.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兴国之魂,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渠道,也应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要务,努力将之作为丰富发展新时期目标具体内涵的重要依据。[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海丝文化作为福建地方特色文化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有深刻的特质内涵,丰富的资源载体,还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福建人民特别是沿海城市人民深受海丝文化的影响,将其融入到日常工作生活中,如福建海丝民俗“乞龟”,就是用行动践行了妈祖的大爱精神。泉州的“南音”,作为中外传统音乐交流的结晶,至今依然活跃在福建人民的生活当中,都具有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价值,是福建高校创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2.2.2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5]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根本是靠人才,因此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
福建人民在与丝路沿线国家人民的交往中形成的放眼看世界的开阔视野,在与变幻莫测的汪洋大海搏斗中培养的坚韧不拔、敢于拼搏、自强进取的性格,在生活的现实困境中不断思变、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形成的爱拼敢赢的创新创业的精神。这些精神从古至今世代相传,成为海丝文化涵养和塑造当地人民品格的重要源泉。通过将海丝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出大学生敢打敢拼、勇于创新、善于求变的良好品格,将极大地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走出校园后具有更强的发展后劲,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舞台。
2.2.3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需要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每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各个社会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与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及其他的观念形成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该由这个基础来说明。”[6]这说明,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始终是以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根本落脚点。海丝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绵延不断的生命力,从古至今始终为福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着强大的精神动力。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重建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丝路沿线国家与中国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民心相通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而各国人民要形成共识,文化就必须先行。海丝文化作为一种开放包容、兼容并蓄,能够不断吸纳各种新思想、新理念的优秀文化,顺应了世界文化的发展潮流,展现了强大的适应力,让丝路沿线各国人民都更易于接受。因此,通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入海丝文化,培养一大批深韵海丝文化精髓、高度认同海丝文化精神、服务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当代大学生,对于传播“一带一路”建设理念,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海丝文化融入福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3.1推动海丝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
中华文化传承的一直走向的是大众化,走向的是能服务更多的人的日常生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海丝文化之所以能从古至今在福建地区绵延发展,也在于此。因此,要将海丝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于促使其成为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共同文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面向全校全体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而海丝文化在接续历史文化与不断开放创新中塑造了独有的文化特质,同时孕育出了闽人爱拼敢赢、重商牟利、创新发展、爱国爱家的文化性格。因此,通过开设海丝文化选修课、编写海丝文化教材等,将海丝文化积极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师带头做好海丝文化内容及文化特質的阐释,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海丝文化的文化认同,特别是海丝文化域外学生的文化认同,另一方面可以把海丝文化丰富的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并利用当地丰富的海丝遗迹等资源开展生动的实践教学,让学生亲历海丝文化的历史载体,增强认知,提升海丝文化在学生中的受众面和认可度。这样不仅能有效提升课程的精神内涵,增强课程的文化底蕴和吸引力,进一步明确课程的教育方向,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深入了解海丝文化、认同海丝文化,进而传承和发扬海丝文化,为海丝文化在校园的普及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3.2推动海丝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化
如果说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广海丝文化是一项普及性工程,那么将海丝文化与专业建设相结合就是一项提升性的工作。在高度强调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专业设置要契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今天,将福建高校中现有的广告学、传播学、数字媒体艺术、旅游管理等众多专业建设与海丝文化的推广发扬和创新相结合,开辟专业建设新的方向。一方面能在更高层面上深入挖掘海丝文化的教育资源,为学生专业学习提供重要载体,培养出符合福建文化创意產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另一方面亦能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通过学科专业的融合创新,为福建文化创意产业注入全新的内容,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因此,将海丝文化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不仅让思想政治教育有了可靠的抓手,让学习研究海丝文化成为学生日常专业学习的一种行动自觉,还可在弘扬和传承海丝文化中将起到以小博大、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路。
3.3推动海丝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品牌化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实践一起共同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高校通过塑造富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文化感受、实践学习、活动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影响,提高综合素质。因此,将海丝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打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海丝文化思想教育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活动的引领示范作用,形成海丝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抓手,对于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福建高校可充分利用校内宣传文化阵地,通过编排演出系列海丝文化舞台剧、举办海丝文化作品展、海丝文化征文、助力海丝申遗志愿活动、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等打造海丝文化活动品牌,通过建设海丝文化长廊、海丝文化主题园等,构建具有海丝文化元素的校园物质文化品牌,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激发大学生的价值感悟,引导大学生的情感波动,让海丝文化真正成为福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沃土。
3.4推动海丝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顶层设计的系统化
海丝文化作为地方特色文化,虽然具有丰富的资源,但要真正成为福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仍然面临众多困难。首先,资源分布上,海丝文化古迹、文史资料虽然众多,但分布在福州、泉州、厦门、漳州、莆田等多个城市,较为分散;资源利用上,地方政府与高校之间统筹协调、相互支撑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目前福建地方政府大力弘扬海丝文化,打造福建海丝文化艺术精品、建设“福建文化海外驿站”、实施泉州古城文化复兴计划、建设“海丝”文化游学基地等,这些都是福建高校推动海丝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良好载体,但在实际运作中高校参与度都显得不够。因此,要充分发挥海丝文化的德育价值,就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政府、高校、社会各方的资源优势,构建政府统筹指导、高校主抓执行、社会协同配合的运行系统,充分发挥政府在宏观规划、整合资源、资金支持等方面的作用,为高校做好海丝文化研究、海丝文化传承创新等打好基础,为高校利用海丝文化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保障。
4 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当前,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福建高校应充分发掘和利用当地海丝文化资源,并通过推动海丝文化在高校传承的大众化、特色化、品牌化、系统化,使之有效地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并充分发挥作用。这不仅是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创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更是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习近平谈文艺精彩话语摘编》[EB/OL].http://cpc.people.com. cn/n/2014/1016/c164113- 25845591. html.
[2] 人民网.《总书记“扣子论”启迪青年践行核心价值观》[EB/ OL].http://opinion.people.com.cn/ n/2014/0505/c1003- 24976713.html.
[3] 杨建锋.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6):27
[4] 李忠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新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2):96- 101.
[5] 新华网.《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 OL].http://www.xinhuanet.com/ politics/2016- 12/08/c_1120082577.htm.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