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探索防范金融系统风险的新途径 |
范文 | 林 煜 摘 要:系统风险会导致整个金融系统崩溃,当前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金融监管体制敲响了警钟。监管机构应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通过监控量化指标,扩大监管范围,加强国际间合作等措施,不断探索防范金融系统风险的新途径,促进全球金融系统的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系统风险 量化指标 监管范围 国际监管合作 系统风险是指使整个系统出现功能性失效的风险。在金融领域中,系统风险被称为金融系统不稳定,危害的是整个金融系统而不是某个单独的金融部门或者金融市场。其原因是金融系统中出现的一些特殊事件,导致系统运作不断恶化而最终出现灾难性结果,如流动性缺失造成大量金融机构倒闭。当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正是金融系统风险失控的体现,同时也突出了防范系统风险的必要性。 历史经验说明,无论市场机制本身还是公共监督都不足以正确评估和控制系统性风险的积累,防范未来危机的关键还是要改善金融监管,目的是如何更好地监管来察觉和减轻系统性风险。 一、实时监控系统风险的量化指标 在决策者采取降低系统风险的措施之前,这些风险必须首先被确定和测量。尤其是,在萌芽阶段确定哪些金融部门或者市场中出现的问题最可能成为系统风险可增强决策者采取必要的特殊措施以便遏制危机的能力。同样,能够确定压力何时得到缓解,对于决定政府何时启动退出策略也有所帮助。由于引起系统风险的因素多种多样,需要一系列方法来辨别金融系统中所出现的问题何时发展成为系统性事件。正如最近20国集团公报所强调的,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对潜在系统性事件的监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09年4月公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指出,某些通常被用来评估一个金融机构脆弱性的基本信息,如传统的资产负债表中的所谓“金融稳健指标”,在确定当前危机中哪些金融机构表现脆弱方面只是部分起作用。对于所考察的全球金融机构样本而言,杠杆比率和资产回报率被证明是最可靠的指标,而资本资产比率和不良贷款比率则缺乏预测能力。 该报告运用若干技术方法分析了各组金融机构的前瞻性市场数据,以发现系统风险是否以及何时暴露出来。以市场为基础、能够捕捉共同尾部风险(即造成多家金融机构同时陷入困境的风险)的衡量指标,给出了整个金融体系面临紧迫压力的先兆。 为了解整个系统所面临压力的总体状况,还需要考察“市场条件”的替代指标,例如用于衡量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变量,这些变量影响并反映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这些替代指标具有信号能力,观察它们从低波动性“状态”转向中、高波动性“状态”,可以判断系统性危机(高波动性“状态”)是否发生及发生时间。 图1总结了由标准普尔500 指数期权合约(VIX)隐含波动性指数所得出的各种波动状态。图中清楚地确定了一些主要压力事件,例如贝尔斯登和摩根大通合并,以及雷曼兄弟公司倒闭都具有系统性。事实上,早在2007年2月27日,上海股市大跌8%,当时波及整个新兴市场股市大跌,该指标就发出了系统性压力加大的信号。而美国雷曼兄弟公司于2008 年9 月15 日倒闭,加剧了正在形成的全球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尽管系统性事件难以预测,而且可能只有在某些事件同时发生的情况下才暴露出来,但是,决策者还是应对一系列广泛的针对系统性风险的市场指标进行监测,并结合来自各金融机构的更全面的信息加以判断,以便做出迅速有效的反应。 二、扩大监管范围 试图消除所有系统性风险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会减缓经济增长和限制创造力及金融创新。我们只能做到的 是,应当更加强调着眼于系统的监管,将发生系统风险的可能性降到最抵。总结这次危机的教训,首先是监管范围应当扩大,确保涵盖一切可能对整体经济造成风险的活动。负责整个体系保持稳定的监管机构应当了解这些活动,包括投资银行、发行抵押贷款担保债务证券的特别投资工具或是承保信用违约掉期的保险公司的活动等等。 所有在监管范围内的机构都应当有披露信息的义务,使主管当局能确定它们对系统性风险的作用,并据此区分审慎监督的力度。另外,所有体系性机构均应遵守审慎规则,包括资本、流动性、有序解决办法和早期干预等。各个监督层次应当强调激励原则,不能敷衍了事,比如对系统性事件要做出预见性的决定,实行强有力的治理和风险管理过程,规定资本要求以利于较安全的外汇交易环境以及健全的结算系统。必须强化执行监管的监管标准和监督过程,并且,为了尽量减少监管套利,应当以基础活动的风险,而不是以从事活动的机构的类别为依据。 同时,监管应将重点放在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而不是机构本身上。之前的监管过于以企业经营为中心,无法看透其业务结构所蕴含的系统性风险。特别是,决策者忽略了监管警戒线以外的所谓的“太大而不能倒闭”的公司暗藏的道德风险(这造成他们过度投机),以及那些“相互联系太紧密而不能倒闭的公司”一旦倒闭所带来的外部效应(雷曼公司倒闭后产生了空前的市场破坏)。一些业务,即使是必要的去杠杆化,以及低价出售资产,都极大地加剧了对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打击。 监管还应继续保持灵活性以便跟上金融市场创新的步伐。所谓的影子银行体系,包括投资银行、抵押贷款经纪人/发起人、对冲基金、证券化工具等等,长期以来只是受各类机构稍加监管,总体上没有受到审慎监督。这主要是由于过去固有的一种观念,即只有那些保了险的、接受存款的金融机构需要受到严格监管,而金融创新可以市场机制下蓬勃发展。但是,当前的危机表明,由于整个系统的稳定是一种公共产品,不仅市场失灵了,而且监管也失去了有效性。因为影子银行所从事的是所谓的“表外业务”,即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及营运资金的业务,所以监管机构几乎不掌握影子银行活动的信息。当将风险被推给影子银行体系内的附属实体之后,金融监管的范围出现了“真空”。而仅是美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在危机开始时已经增长到与正规银行体系一样庞大,这就意味着绝不能在这里发生重大失败,其结果是导致了整个全球系统性金融危机发生。 三、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并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金融创新与自由化带来的金融风险更加复杂,并具有国际传染性。这种金融风险的全球传染性加之各国监管方式上的差异,使有效监管跨国金融机构并非易事,这就要求国与国之间的合作。 由于很难预测系统性事件,因此各个国家的监管部门应制定一个可迅速实施的全面的危机应急预案。在危机爆发之前就设立应对方案可以有助于减少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往往是“可控制的”金融危机演变为系统性危机的关键因素。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维护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稳定运行,关键是要强化功能监管和事前监管,通过拟定保证金融稳健运行的各项应对预案,建立完善国际金融危机监测及应对工作机制。 各类监管机构之间,包括央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应加强信息共享与合作,密切关注各种金融机构经营状况,并建立预警和监测机制,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处置程序要求,保证发现、报告、控制和救助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启动预案,及时准确处置,努力减少金融突发事件的影响,避免各类系统风险的发生。 综上所述,系统风险会导致整个金融系统崩溃,当前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金融监管体制敲响了警钟。监管机构应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不断探索防范金融系统风险的新途径,促进全球金融系统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4月全球金融稳定报告[R].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