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及思考 |
范文 | 王 进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发挥着导向激励、辐射约束等功能,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要形成学校的特色文化、要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广泛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文化是传承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的集中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正发挥着愈加重要的功能。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清楚认识大学校园文化的涵义和基本构成,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看,校园文化是学校全部存在方式的总和。它是以学校为载体并通过学校这个载体来反映、创新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从狭义上看,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把整个的校园作为文化空间,来反映广大学生精神面貌的一种学生文化。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全体人员文化素质及审美情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而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总和。校园文化按其质态,可以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次,并按相互间的支配与被支配、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形成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为基础的同心圆结构。 1、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大学的外显文化,是指校园内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包括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物、校园绿化以及各类教学设施。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有许多功能,但最根本的是它的隐性育人功能。这种物质文化建设能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熏陶、暗示和感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优美整洁的环境,不仅能对学生产生一种感召力,而且对形成其良好的思想品质、生活习惯起到积极作用。用美好的大自然和人工的校园布局来陶冶学生情操,塑造美的心灵,在我国古亦有之。如我国古代书院的设置就非常讲究“借山水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论及校园文化设施时指出,校园应该像伊甸园一样引人入胜,要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这些精辟见解,让我们领悟到校园的物质外壳在整个文化体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渗透着一定的审美文化意蕴,能够给学生传递富有教育意义的思想信息,能产生持久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2、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一切文化活动的准则。它包括与大学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学校管理体制及其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机制、特定的行为规范等。校园制度文化从根本上决定着大学的正常运行和创新发展,使师生员工的行为具有规范性、组织性和秩序性。 就其性质而言.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在制度上的体现.促进着校园文化的建设。制度文化的建设主要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框架, 制度文化促进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发展, 所以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是学校工作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3、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大学的内隐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涵,是在长期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行为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难以用文字、符号或程序化的组织活动显现于外。它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的群体意识、精神风貌、舆论氛围、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人际关系、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教风学风等。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 二、校园文化的功能 高等学校是传播知识、研究学问、促进科技创新、培养专门人才的地方,同时,也是产生和发展高品味文化的场所。校园文化深刻影响着师生的共同信念和追求,从而达到教育师生、感化师生、服务师生,并进一步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的目的,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策源地。 1、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强调通过文化的塑造来引导成员的行为,使学校成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自觉自愿地把组织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使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尽量统一起来。这一稀释与文化中的学校目标更具影响力、导向力,能够引起学校成员普遍的心理共鸣与行为反应。同时,校园文化在学校群体中孕育出与制度约束相协调、相适应的环境氛围,对学校群体意识、舆论产生心理认同,进而使个体行为大众化。通过这种导向作用,学校成员把个人程度命运与学校的兴衰紧密联系起来,对学校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 2、激励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强调对师生员工的尊重、关心、培养和提高。注意满足师生员工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积极发挥其在学校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良好的文化氛围.往往能产生一种激励作用.使学校产生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激励氛围.并通过制度建设建立成文的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有利于在全校师生中培育和树立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极大地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校的发展奋勇搏击、献计献策、开拓创新。 3、辐射功能 只有当学校成员产生了对学校信念、目标的高度认同和热爱时,才能使新的大学组织整体拥有生气勃勃的组织氛围,处于良好的精神竞技状态。毋庸置疑,创造性的校园文化生活所形成的凝聚力是一种极大的竞争力量。一个大学的校园文化不仅在学校内部产生影响,其影响还会辐射到校外。同时,校园文化处于社会中体现学校的形象,通过弥散传播,还会使得外部公众,尤其是学生家长对学校的信念、目标产生认同,从而进一步提升、强化学校内部的自信力。 4、约束功能 大学的校纪、校规、校风和校训等,是师生共同创造 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是师生员工必须遵守的纪律和规范.能促使在学校工作的群体和个人沿着规定的目标前进校园文化的约束功能集中表现为凡是符合大学校园文化规范的行为,必将得到肯定和鼓励:凡是违背大学校园文化规范的行为。都将受到谴责。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良好的校园文化,不是自生自长的,而是在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育和管理下,经过师生员工集体努力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学校管理的过程。 1、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 学校要从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总目标出发,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倡导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主导文化,加强它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其次要对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学生文化、教师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课程文化等,作整体的思考和合理的设计安排。要充分发挥学校行政部门、党支部、工会、学生会组织的职能和作用,形成合力。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师生员工的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更好地实现党的教育方针。校园文化建设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这是保证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当前,西方势力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国内外形形色色的邪教和迷信活动以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种种错误和反动思潮,都会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许多新问题,因此决不能轻视校园文化建设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性,要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校园思想文化教育阵地。 2、校园文化建设要形成学校的特色文化 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文化有共性的成分,同时更要注意从每所学校的实际出发,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这种特色文化既包括学校的光荣历史、杰出校友的贡献等,也融地域文化的特点,体现着学校的独特的办学追求和独特的大学精神。校园文化建设要立足于学校实际,根据学校级别、类别、地域等等客观情况,尽可能地发挥学校优势,努力形成自己鲜活的特色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总体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总体建设中的地位,把校园文化建设纳人学校总体建设和发展系统之中,使之与学校总体建设相适应,不断促其发展。 3、校园文化建设要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广泛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每一个生活在校园里的人一方面要深受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发挥其主体性,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为校园文化建设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首先,高校党委及各类组织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作好整体规划,经常督促,检查和落实。其次,要建立和培养一支较为稳定的校园文化建设骨干队伍,保证社团组织的连续性。以学生骨干为梯队,以富有热情和丰富经验的教师指导,以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再次,加强整体性和谐调性,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成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应为学业生的成才服务。因此,学校的各个部门都要尽可能地为校园文化建设开绿灯。◆ 参考文献: 张旻桓等,《高校校园文化现状分析与思考》,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4 作者简介:王进,1971.1-,硕士,南京中医药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