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信息营运商视角的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策略初探
范文 摘 要: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突破口,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信息化的现状,并结合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 新农村 农村信息化 对策
农村信息化是在农村地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以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农村信息化技术包括通讯、网络、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人工智能、多媒体、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仿真及模糊模拟等。国外对农业信息化更为普遍称做“电子农业( e- Agriculture)” 。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定义是——电子农业是农业信息学、农业发展和商务中正在崛起的领域。它指的是通过互联网及相关技术提供或改善的农业服务、技术传播以及信息。
农民要增收致富,农业要规模化发展,农村要融入现代文明,迫切需要强有效的信息引导和方便快捷的信息沟通渠道,打破与外界信息隔绝的屏障,更加广泛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内在质量,应当成为今后“三农”工作重点推进的方向。本文从信息营运商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指出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
一、衢州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浙江省各地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有效提升了全省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近年来,衢州市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以农技110网络、农民信箱、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为服务手段,不断夯实基础,延伸信息服务对象,拓展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建立起以农村为主阵地、以农民为主体、以市场化为主导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构筑起覆盖全市的双向互通信息平台,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得力“好帮手”,为推进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衢州市作为农技110的发源地,自1998年11月创办以来,就成为衢州市加强基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着力深化平台建设,强化农技110终端建设,健全以市为龙头、县、乡为骨干和村级信息服务终端为基础组成(简称三站一终端)农技110服务网络,在市设立服务中心、县和乡镇配备网络专管员、村配备信息员,不断扩大网络的覆盖面。目前,全市已有2118个行政村种养加销大户和其他农村经济主体建起了村农技110信息服务终端,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81.04%;与此同时,加快构建信息网站群,先后创建开通中国农民网、中国柑桔网、中华白鹅网、衢州农业信息网、衢州农村网、衢州水产网、衢州农村科技信息网、江山蜂业网、食用菌在线、网上家禽市场、华东竹产品信息网、网上技术市场衢州分市场等服务农民为主的网站,使原先的“一条线”变成“一张网”。具体在以下方面形成特色:一是开设农民信箱。目前,衢州市已注册农民信箱7.2万户,信箱启用数6.7万户,启用率达到93%,培训人数4.5万人次,发布各类信息和信函16.62万条,信箱启用率、培训率、公共信息发布数、提供农业信息资源集成数和农民发布买卖信息数等指标在全省保持领先水平。二是开通网络、手机咨询系统。建立网上咨询平台,开通了农技110-CDMA掌上信息平台;根据农业生产实际,市本级开通了柑桔、粮食、畜牧、植保、特产、种子、农村经济管理等24条移动专家咨询热线电话、22条联通专家咨询热线电话,部分县(市、区)也相应开通了专家呼叫系统,由农户直接与专家联络,接受咨询等服务;同时,还通过发送手机短信的方式提供病虫情报、农业气象、农业技术、农产品价格等服务信息,使经营大户及时掌握农情信息。三是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以万名农民素质工程为依托,全市各级农技110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农技110网站上开通了《影视频道》,有131部农业科教影片和8个专业的技能培训多媒体教材,各级农技110科技人員不定时下乡对农民进行面对面的指导。
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坚持以农业为主,积极开辟“三农”服务新领域,使信息服务深入到农村多种领域。在提升农技信息服务的基础上,不仅积极开拓产业化服务领域,及时提供农产品产销信息、加工信息等产业化、市场化信息渠道;而且推广了一批农业新技术,引进了一批农业新项目,发展了一批绿色特色新产业,培育了一批创业新农民。据不完全统计,农技110自成立以来,全市各级农技110已收集信息37.66万条,发布信息21.81万条,累计接待咨询51.07万人次,接受网络访问112.75万人次,通过网上促销、网上订单和网上招商,累计实现农产品成交5725次计4.203亿元。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全市已有一半多行政村实行了村务网上公开,接受村民和社会监督。
二、衢州市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衢州市农村信息化经历多年的实践,摸索并成功走出了一条适合衢州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路子,取得的成效也比较明显。但是,也遇到一些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1.农村信息化发展所需的硬件设施不到位。我市区域内农村大多已经通了互联网,但是可供使用的电脑终端较少并且配置较低。大部分只有一个村级服务网点具备上网条件,与之相对应的电脑配置不够,缺乏专业的维护,导致很多电脑及网络都成了摆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农户的通讯终端普及率不够。在我市近250万人口中,有近210万居民生活在农村,比例近85%。据调查,我市农村手机普及率不到50%,很多农村居民没有通讯工具,这就直接决定了很多农村居民不能享受到诸如农技110等产品带来的便利与实惠。
3.部分信息化产品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就移动的农技110产品来说,本身是免费向农户发送资讯的平台,目标对象很明确,接收率也很高。但从调查收集的数据看,目前这一平台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发送的信源内容过于单一,且密度不够,导致有些信息时效性欠佳。
(1)农村信息化发展缺乏专业人才。目前各电信运营商都致力于发展农村信息化,并相继开发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信息化产品。但因农村网点多,而农村中乡土专业人员非常缺乏,导致一些产品不能被有效操作,信息管理等方面也缺乏科学性。
(2)农民在信息化发展中参与度低,过于被动。由于信息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一些信息化产品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导致吸引力不够,加上农村居民本身的科技素养、硬件等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户对于信息化缺乏主动需求。目前大部分农村居民在农村信息化发展上持中立甚至消极的态度。
三、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我国农村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农民的信息需求和农村信息化的目标, 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应因地制宜, 采取积极的信息化建设对策。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的着手予以推进:
1.加大经费支持,改善农村的硬件配置。建议各级政府在我市各个行政村设立专业的网络服务站,根据人口密度合理配置电脑等硬件设施,并按排专门人员看管维护。对尚未购置电脑的农户,可按照名额配给或轮流结合的方式,充分提高服务站每台电脑的使用率,并让维护人员对来上网的农户进行针对性的辅导。结合贯彻全国正在开展工作的“家电下乡”活动进一步推动农村信息化发展。
2.通力合作,不断加大农村信息化支持力度。目前,我市对农村信息化建设参与较多的往往限制在与“农”字有关相关部门,其他单位参与度不够受的。事实上,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上,各级政府部门单位都应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因此,各部门要加强沟通协作,形成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合力。
3.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农村一线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加大农村点对点的培训,以专门的宣传培训、大规模讲座、示范等形式,尽可能扩大培训面,让更多的人学会操作。与此同时,集中各村镇的骨干进行专业培训,再由这此受训的人员负责本村镇民众的二次培训。要做好整体规划,确保师资人员到位,增加经费投入,为培训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保障。
4.加强与各运营商的沟通协作整合。目前各运营商都积极参与到农村信息化当中。为避免资源浪费,建议政府加强与各运营商的沟通协作,根据各运营商的优势特点,提高各方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及有效性,达到整合资源、合力推动的目的。
5.加强与农户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农户的需求。要加强细节服务,增强广大农户对信息化产品的感知。如在村级服务点将农产品交易网设为首页等类似小细节。同时,要定期或不定期的为有关负责人与农户搭建交流平台,如通过专门的论坛等,及时了解农户的需求,通过有效满足需求激发农户更多的需求,提高农户参与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
与此同时,各信息运营商要共同促进和深化农民信息化产品的推广应用。要增加网络覆盖面,确信息接收质量。积极配合政府导向,做好政策性倾斜工作,让尽可能多的农民从“用不起”到“喜欢用”。整合信息资源、充分提高信息的丰富性和有效性。要在原来基础上多增加诸如农产品供求信息、农技人员信息、务工信息、政务信息等资源,并根据不同的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提供。以点带面,进一步做好宣传培训工作。要尽快必挥完善我市200多个示范乡镇的“示范魅力”,加大对农村信息化的宣传,提高信息化建设的知晓度,让更多的农户认识并接受和支持,为不断创新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衢州市统计局.衢州市农村社会经济调查[N].衢州农村统计年鉴(2006).
【2】肖红.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形状及发展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5,17(4):140~143.
【3】张超: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8.(11):62~64
作者简介:陆红英,女,1966-浙江省移动公司衢城公司总经理,经济师。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3:07:30